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互动交流 > 征集调查
大埔县“十三五”规划纲要公开征集意见
来源:大埔县发改局  时间:2015-12-15 10:29:39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县深入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决定》、《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攻坚阶段。制定“十三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本规划纲要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为更好编制“十三五”规划,现将我县委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编制及我县对接国家、省、市规划建议修改完善后的《大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建言献策。我们将在充分采纳意见基础上,并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报县人大会议审议。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5年12月16日至2015年12月26日。意见反馈单位:大埔县发展和改革局,联系人:丘文辉,联系电话:5533798,电子邮箱:dbfgzh@163.com。

附件:大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大埔县人民政府
                                         2015年12月15日

 
附件:

大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一、总体趋势
  (一)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振兴发展这个主题和强县富民促和谐这条主线,全面落实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两大政策,立足建设“广东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国际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三个定位,深入实施“低碳经济县、宜居宜业县、人文魅力县、幸福和谐县”发展思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扭紧“三大抓手”,主抓“四大产业”,县域经济稳步增长,电力、陶瓷、生态健康、文化旅游四大产业加快发展,交通水利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美丽城乡加快建设,民生质量有效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重点改革深入推进。
  (二)发展环境。“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产生重大变化,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大埔具备加速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既有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政策支持,又有国家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扶持,还有广州全面对口帮扶,政策效应叠加,大埔的产业承载力将不断增强。但大埔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还面临加快发展压力大、保护生态任务重、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思想观念滞后等问题。综合研判,“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总体思路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省委省政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保持中高速增长,确保 2020 年 GDP 总量、人均 GDP 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一番’目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开创振兴跨越发展新局面,建设富庶美丽幸福大埔,打造广东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国际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创建国家级青少年成长教育(儒家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力争尽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三、“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
  至2020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五位一体”协同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绿色发展战略,集聚集约发展电力、陶瓷等特色工业,优化提升生态健康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精致高效农业,以韩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广州海珠(大埔)产业集聚区和三河电力能源工业园区 “一带两区”建设为为重要载体,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
  高水平建设现代综合运输、绿色能源、民生水利、信息网络四大基础设施体系,优化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夯实振兴发展基础。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以百侯通用机场为主要节点,铁路、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为主骨架,县乡公路和内河航道为网络,与周边市县联系便捷,各镇场通达畅顺,布局合理,干支配合,四通八达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二)加快推进绿色能源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发电项目建设,加强骨干电网和城乡输配设施建设,加快城乡配网升级改造和农村低电压区域改造进度,
  (三)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防洪治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
  (四)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卫生等领域深度融合。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绿色、人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突出抓好县城和高陂、大麻、茶阳等中心镇建设,把大埔建设成为“城在山中、楼在林中、山水相融”的美丽山城,构建城乡区域均衡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提升完善大埔城乡规划体系。发挥《大埔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与指导作用,逐步完善绿地系统规划、地名规划等中心城区各专项规划。
  (二)构建“一带三城”空间格局。加快推进梅潭河景观休闲带和县城、百侯、三河副中心城镇规划建设,构建“一带三城”组合中心。
  (三)加快推进城区扩容提质。实施“东延西进北拓”战略,拉开城市架构,拓展县城发展空间。
  (四)加快重点镇村建设。按照“一村一策、错位开发、串珠成链、联动发展”的思路,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打造宜居家园,提升人居环境。
  七、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彰显大埔客家文化魅力
  充分挖掘名人文化,打造儒家教育示范高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不断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
  (一)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根源。依托大埔人文鼎盛的儒家传统文化教育优势,深入挖掘名人名居文化内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二)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加大对古民居、古村落、名人故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力度和辖区内即将消失村庄的文化元素抢救工作。
  (三)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名人名居游、名镇名村游、生态养生游、红色热土游、陶瓷文化游精品线路,擦亮广东省旅游强县、客家文化之旅、生态休闲之旅、红色之旅、美丽乡村旅游等特色品牌。进一步完善小吃文化城建设,打响中国小吃名县品牌,增强旅游的吸引力。
  (四)提升文化软实力。立足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新时期客家精神,树立客家人现代文明新形象。
  (五)大力繁荣教育事业。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优化发展高中教育,发展壮大中职教育,继续发展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强虎中、办特实验、办大职校、办优初中,2018年实现教育现代化。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完善引才机制,搭建引才平台,建立健全人才政策运行、评价认定、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机制,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保障基本民生,提升保障质量,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民生社会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大幅提高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实现全县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二)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坚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不断提升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完善医疗救助政策。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积极探索多渠道筹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资金来源,改善底线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创新扶贫“双到”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确保到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九、坚持生态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兴县”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落实并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发展布局、产业格局和生态保护空间,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旅游集聚区,把大埔打造成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梅州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标杆县。
  (一)着力推进生态建设。严格实施生态控制分区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强化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清理废水和污水排水口,严厉打击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环境违法企业。
  (二)推动工业绿色发展。加强重点工业行业污染源控制,积极推进陶瓷窑炉技改综合利用等重点节能项目,积极发展节水型的产业。严格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环境监控系统,建立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理处置机制,在2020年重点污染源要求实现在线监控。
  (三)推进生态人居建设。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具有完善系统、能够较好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要求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系。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净化、绿化、亮化和饮水安全。
  (四)加强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推广应用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减少养殖污染排放。
  (五)着力建设生态文化。弘扬客家生态文化,探索创新客家文化和生态协同保护的新思路,推动绿色文化与红色文化、古色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相融合,实现客家文化与风景名胜、地质遗迹、文化遗产等物质遗产的一体化保护,形成具有岭南山区特色的自然和文化体系。
  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新优势
  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开展“微改革、微创新”,抓改革强动力,以创新求突破,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二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十一、推进法治建设,打造服务型法治政府
  建立规范有序、运转协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政府由全能型向有限型、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由人治型向法治型、由自利型向公利型改革发展。一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二是加强依法行政。三是坚持反腐倡廉。
  十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进一步完善规划落实的管理机制,有效推进规划的分类实施、责任落实和监督评估,形成实施规划的强大合力和制度保障,确保“十三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一是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二是强化重大项目支撑。三是加强规划监督考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