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历史人文 > 大埔故事 > 名人故事
一腹三翰院 (杨按察的故事)
来源:本网  时间:2014-10-09 11:56:4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清康熙年间,百侯村有个文人杨之徐,中举前常往茶阳城里树玉堂书院访师会友。偶然在一连数天的午间闲步中都发现院外树下晒着一张草席,阳光下那草席间隐隐约约显出龙形的影子。出于好奇他特寻访了晒席的人,这是一位姓饶的老人。老人初时不愿说,后来才告知,因有一女不但生得丑陋,且年近十八还经常遗尿,老伴早逝,为父亲的不得不要洗尿席晾晒。杨之徐听后想一想又问:“这位千金可许了人家?”饶父答:“象这样的丑女还能有谁要?有人要的话我送都送不及。”事后杨之徐打听到这女子确是生得丑,年纪这么大了还遗尿,但很想有机会亲眼见一见。后来,打听到这丑女会来书院摘荔枝,他就暗中侍机偷看。当姑娘爬上荔枝树顶忙于采摘时,他即到树前,先是望见树下有一对绣鞋,再认真往树上看姑娘时,仅觉她满脸豆皮,又好似身上有龙形。杨之徐亲眼见了饶氏女之后,不嫌丑陋,娶其为妻。据说饶氏出嫁时,茶阳发洪水淹没城墙,人们说是龙母出行。饶氏贤淑无貌,生下三个儿子都高中翰林,一腹三翰院传为佳话。
(张广哲)
  
  按察婆不下轿

  传说,杨之徐之妻饶氏,生下三个儿子都才华出众,点了翰林。长子杨缵绪于清代乾隆年间出任陕西按察使,饶氏即被尊为按察婆。
  一年,按察婆回乡探望,取道江西卢陵,途至吉水地带,忽报前面有一群人列队拦路,当头一个,擎起“天下第一”大牌,高声喊话“来往人等,过此境地,文官下轿,武将下马。”其他的人也跟着吵嚷,挡道。按察婆令停轿,轿中传话问道:“拦路人等可是同族?“答曰:“非也!”“可是同姓?”“亦非也!”“何以挡道?”此时有个绅士模样的头人站了出来,十分神气,傲慢地打起官腔说道:“此乃贵地,隔河二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进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理所当然。请问何处官太夫人,敢不下轿乎!”按察婆听后笑了一笑,传话回答:“隔河两岸各一天,十里阔地无关连;各乡各姓不同祖,怎比我一腹三翰院!”拦路之众吓得立即让路,列队送行。
(田辛垦)
  
  不滥签杀人号

  杨缵绪,字式光,晚号节庵,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是“一腹三翰院”中的老大。幼承父训,十岁能文,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监察御史。因焦弘勋案触怒雍正帝,被革职回里。乾隆登基,朱轼大学士执政召返朝,起用为甘肃庆阳府、浙江松江府知府,因政绩显著,擢金衢严道,陕西按察使。
其为监察御史时,因庄亲王府焦弘勋案会办中拒签号抵制刑部而名振京师。焦弘勋为清庄王博果铎的护卫,综理王府家政,深得庄亲王信任,权力颇大,王府中人常不满,众意欲排挤之。后因庄亲王妃死,应五七奠祭办礼不周全,失庄王意,稍疏远之。府中人便借此攻击他,说他侵吞王府财产。庄亲王不察,信以为真,遂将焦收审。后因查无实据,未敢定罪而释回。庄亲王死,其嗣子允禄袭封王位。王府中恨弘勋者,便设法激小王迁怒,存意害之。某日,适逢焦弘勋寿辰,其已嫁之女为表孝心,买面食酒菜祝父寿,家人共聚庆贺。当时庄亲王丧事未完,尚在服丧中,府中人知其情后奏小王,说焦弘勋庆幸庄王死,举家宴饮甚欢。允禄小王将此情况上奏皇帝,请即将弘勋斩首。帝下旨三司会办核议。焦弘勋陕西人,此案隶属陕西道,适杨缵绪与田家谷理该道事,乃到刑部会审。小王派人监视,且言只准严办,不许宽纵。再三拷问,焦不敢申辩,只好俯首认罪。
  刑事及都察院众御史皆承新王意,定斩焦弘勋,十三名御史中,十一名满御史画了押,独汉杨缵绪与田家谷二人不画押。缵问:“按律奴仆侵主财产壹佰二十两者,凡此盗例减一等,今焦弘勋所犯与此例同,不当斩。”刑部又以王府中人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有某某仆人不为其王穿孝服,旨下立斩。杨又问:“此事载入定例否?”刑部言有档,未入定例律条。杨曰:“存档,而不入定例,不合律法明矣。”刑部再以焦弘勋侵谋国家财粮罪拟斩。杨御史又与刑部辩论,谓:“律按侵谋国家财粮者当斩,但焦弘勋所侵谋者属庄亲王私产也,而不是国家财产,庄亲王非万岁爷,而今斩他奈国家名分何!”刑部最后决定以“情实可恶”四字定罪, 一定要斩焦弘勋,强杨御史必签名上奏。杨问:“法律乃治国之本,今焦无犯律而治罪,仅以‘情实可恶’四字而定人死罪,何以服天下?欲顺承王意,则法废矣。吾宁可去官,此号不可滥签也。”杨、田二人卒不签号。此时适逢礼部乡试,召杨、田二人入顺天府监考,故此事暂搁,亦未上奏。
  刑部恨杨、田二人不签号,面奏于允禄新王,王怒,上奏杨、田二御史受贿,故意豁免焦弘勋罪。雍正二年(1724年)万岁御殿,召满汉众御史及刑部诸吏,面详其案,得实情,释焦无罪,叱刑部及严惩王府肇事者。责杨、田二人曰:“御史有言事之职权,不早闻,自己留清白于千载,致朕有枉杀罪,陷君于不义,其心不可问矣。”本欲治杨渎职瞒君罪,适内阁大学士朱轼柄政,有宠于帝,朱爱杨才,阴为之庇,乃轻赦杨,革职回里。
  雍正十三年(1735年)帝死后,乾隆登极,旧太傅朱轼柄政,知杨才干即召回,以知府起用,初任甘肃庆阳府知府,后任浙江松江府知府,均有政声,上司嘉其能,擢金衢严道。乾隆二十年南巡,召见对策,称上意,升陕西按察使。乾隆二十四年(1959年),以年老致政归里。终年七十五岁。
(谢立言)
 
  杨按察废“锡蛇”

  缵绪官至当时全国四大杀生衙门之一的陕西按察使,御赐诸侯剑。但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母亲老夫人,被尊称为按察婆,是位知书识理的人。给缵绪的教益很大,缵绪唯母命是从,人们称他为孝子。
  有一回,按察婆发现院里的鸡蛋没有食用而天天减少,觉得奇怪。为了探明原因,她仔细观察,终于揭开了个中原由。原来夜静更阑,老鼠出来偷蛋,只见它一在前拉,一在后推,翻墙过壁,令人惊讶,对此,按察婆打算藉以告诫儿子:作官要为民作主,断案要调查察访,决不能祸及无辜。
  一日,按察退堂归来,按察婆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啊,为娘今有一宗无头公案,托付于你,看你如何断案!是因近日为娘发现院里鸡蛋总是不翼而飞,究是谁偷,给娘审问出来。”按察信口应答:“母亲院里的东西少了,不是贴身丫环还会有谁呢?”按察婆又道:“那么,两个丫头安知又是哪个?”“如此则待儿审个明白便是。”按察答道。于是按察叫来两个贴身丫头,一一盘问。丫头自认“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没偷鸡蛋,哪肯招认。按察原以为鸡毛小案,却没料到审了半天还得不出头绪,又急又躁,不由恼羞成怒,声言不承认,便动“锡蛇”(一种古代刑具,用锡浇注成长蛇,中空灌开水,让犯者抱锡蛇)。两个丫头一听“锡蛇”,早已吓得魂飞魄散,急开口抢着承认偷了鸡蛋。按察因之回复母亲:“儿说是丫头偷的鸡蛋,哪还有错?两个丫头都双双招认了。”“丫头怎么说的?”按察婆问道。“先是不肯承认,听到儿要用锡蛇便赶快招了。”按察答道。
  这时,按察婆可生气了,说:“缵绪啊,从今天鸡蛋案的审断看来,不知多少人屈打成招,在你手下冤枉一世呀!”接着,按察婆把老鼠偷蛋的经过一一讲述给儿子听,并让按察亲身观察老鼠偷蛋的情景。这时他才懊悔冤屈了丫头。从此以后,便决然废弃酷刑“锡蛇”。
  每当坐堂断案,便立即想起“老鼠偷蛋”的案子来,在断案过程中再也不敢主观武断,马虎了事了。
(田辛垦)
 
  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据传杨按察告老还乡后,有一年,河水泛滥成灾,谷物欠收,农民生活困苦,熬过了三荒四月,端午节又到。客家人的端午节是很讲究的,有钱大户,猪鱼酒肉,亲朋盈门,贫苦人家,也要随俗筹备节料。当时,杨按察一门远亲因无钱过节,一脸愁云,自然想起了按察公来。但俗云:“上山擒虎易,开口借钱难”,于是便想了个办法:拿来一段竹子,用刀破了两半,但不破竹节,以示过节难也,然后另附打油诗一首,即着人送给按察公。按察乃是明白之人,一看那段竹子,已经明白来意,再看诗文:
黄芩黄柏捞黄莲,外加熊胆两三钱;
今需按察菠萝蜜,急分些许来和丸。
  按察公对于这位亲戚的苦状,爱莫能助,虽说为官半生,家中实无积蓄。但人既来,不好叫他空手回去,遂吩咐家人,备足五十两银子交付来人带回。谁知往返两地,五十两银子几乎耗尽,到家依然两手空空,不由怪怨起按察公来,当即修书奉寄按察公,并附一联:
百余里舟车往还,只因少小知交,故敢辕门求法雨;
五十元官场重大,除却盘餐旅资,依然空手打秋风。
  联中充满求不见怜,怅惘冷漠的情绪,按察公只是摇头,有苦难言,忽而仰天喟叹:“自古以来,当官发财,天经地义,世人又怎知我这个按察使,官场半生,竟是一肩明月,两袖清风。”
(田辛垦)

  按察的“宝物”
  杨缵绪为官清正,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没带回什么黄金珍宝。村里人都说他做了一辈子官,却没有带回什么值钱的东西,杨缵绪笑着说:“我也有十分宝贵的东西。”他进房里打开锁着的箱,拿出一个小红布包,郑重放到众人面前,人们望着红布包,不知里面是什么宝贵的东西。一位老人动手解开红布包,解了一重又一重,最后,露在大家面前的是小铜杯里盛着几百粒沙头。大家望着沙头,望着杨按察,不明白沙头宝贵在哪里。杨按察严肃地说:“请先数数有多少沙头。一粒沙头,就是一颗人头。这,价值多少?”事后,村里人才知道,厨师做饭给杨按察吃,要把沙头等杂物从米里拣去,叫做“吃数米”。如果饭菜里有沙头,按当时的规定,厨师是要杀头的。杨为人仁慈,吃饭时吃到了沙头,暗地里把它放起来,没有声张,没有杀掉一个人。事情传开,人们都说这几百粒沙头比金子还宝贵。
(罗  平)

  “衫尾劈死狗”和“瓮背三十壶”
  相传,“衫尾劈死狗”和“瓮背三十壶”这两句客家俗语是源出于杨之徐家。
缵绪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其夫人接到喜报后,欣喜若狂,连忙进内室取钱封红封以谢报子,她步履轻盈,环佩叮当,裙裾飘扬,从婆婆身边走过时,差点碰在婆婆身上。婆婆看媳妇有点得意忘形,便有意戏谑取笑一番,对媳妇说:“看你小家子器,得意得衫尾能劈死狗了。”
  后来,好事接二连三,六子黼时、七子演时相继进中士,选入翰林院。康熙皇帝对老夫人“一腹三翰院”的名气耳有所闻,于是下诏召老夫人进京觐见,欲亲睹这位传奇式母亲的仪容风采。
  杨家接到圣旨后,轮到老夫人乐了。为了庆贺进京面圣,杨家大摆筵席,宴请族人、亲朋和邻里。饮宴间,老夫人亲自提着客人饮空的酒壶到储藏间去添酒。乐极心颤,拿酒角的手就是不听使唤,每角酒倒进壶里的没有三分之一,装了近半个时辰一壶尚未装满。而在厅堂里招待来宾的儿媳妇,见席上客人正在等酒喝,婆婆却提着壶进去许久不出来,于是匆匆入内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笑弯腰,原来婆婆的酒壶早灌满了,还在继续往壶里灌,娘酒溢出流了一地,储藏室都快成为酒湖洋了,浓浓的酒香扑鼻而来。
  媳妇喜上眉梢,天赐一个“报复”婆婆的好机会,轻声笑道:“唉呦!好家婆大人咧!我说装酒做啥这么难哩,原来瓮背也有三十壶啰。”
  这两句俗语,原本并无褒贬之意,只是打趣笑谑之语,随着语言的发展,词意的延伸,经过数百年的演绎,现在“衫尾劈死狗”的含义变成了得势凌人、趾高气扬、目空一切的贬义词了。“瓮背三十壶”也借指为通过不正当手段有所图谋或在主体之外搞不正当经营,同样是含贬义的了。客家语言的演变也由此可见一斑。
(何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