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历史人文 > 历史沿革
以笔为枪掀抗战爱国浪潮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15-07-07 14:50:32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1937年3月,大埔成立了第一区学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百侯中学和小学组织了“时代剧社”等救亡学术团体。上图为百侯中、小学师生在街头宣传抗日救国。

把文化作为抗日救亡的武器,以大量大众化的文艺作品宣传前线的抗战,反映人民大众的抗日斗争,这是抗战时期客家文人的表达方式。自抗战全面爆发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宣传便开始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梅县民国日报》、 梅县民办进步周报的《坚报》、梅县青年出版社主编的《青年导报旬刊》等利用媒体的力量,发动记者随军采写抗战现场,以刊登爱国人士所作抗日诗词、文章或爱国歌曲等,最大程度地宣传爱国情怀。不少爱国青年也积极投身到报纸的创作与采写:广东梅县林坪村人张怀真参与《汕报》《中华新报》《大风报》等办报工作, “七星灯”文学社的侯汝华、林英强、廖宗灏、刘果因、杨青萍、陈廉观、黄伟强等文化青年参与《中山日报》的办报工作;除了“正规军”,梅县、兴宁、大埔、五华、丰顺等地还自发成立抗日救亡组织,创办各种抗日刊物。

梅县松口、丙村、雁洋、西阳、白宫等地,在中共组织的指导和带领下,利用青抗会、学抗会、妇抗会等组织,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成立“读书会” “战时职业补习学校”等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梅县各地的进步组织,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自创、自编、自刻、自印不同形式的剧本、歌本、歌曲等,成立“歌咏队”进行抗日文艺汇演;大埔成立“流动剧社”和“时代剧社”,推动大埔的抗日救亡运动。

兴宁、松口等地客家爱国人士用客家方言编著诗歌,采用“顺口溜”的说唱形式,让群众在说唱间接受爱国思想,激起抗日情怀。

梅县雁洋堡蓬辣乡“私立肇基小学”教师香谷、黎檀芬等人特意雕刻5个篇章以宣传抵抗侵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木刻印版作为《蓬声》校刊的插图,激发了全校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了人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

正是在当时梅州众多爱国人士把文化作为抗日救亡的武器,用形式各异的文艺作品宣传抗战的号召下,掀起了梅州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