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应急管理 > 应急预案
大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埔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埔府办〔2017〕45号  时间:2018-01-09 09:47:24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各镇人民政府,丰溪林场,县有关单位:
  《大埔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应急办反映。
 
大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1月29日
 
大埔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
 
  目    录
 
  一、应急体系建设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强基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1.深入推进“一案三制”建设
  2.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3.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二)重预防,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提高风险管理与监测预警水平
  2.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
  (三)增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1.提升应急信息化水平
  2.提升应急处置的效率
  3.强化各类应急保障
  (四)补短板,推进应急创新发展
  1.提高重点领域应急管理水平
  2.加强社会协同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资金保障
  (三)做好评估、督查
 
  为全面加强“十三五”时期全县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梅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大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应急体系建设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在市应急办、县委、县政府及县应急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提高应急防范能力、救援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应急体系规范化、信息化、社会化,应急基础设施、应急队伍、应急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综合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工作目标。
  1.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完善了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各镇(场)、村(社区)都完善了应急领导机构和充实了应急工作人员,全县构建了三级应急管理领导和组织体系。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做到全覆盖,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次、多领域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应急预案的管理,健全分级分类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突出重点抓好应急预案演练,促进演练工作常态化,协同应对处置区域内发生突发事件,区域应急联动合作不断深入拓展。制定《大埔县应急管理示范区建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大埔县被评为市级应急管理示范区,应急管理示范区工作不断普及推行。
  2.突发事件防范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加强了气象、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依托县气象局建成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公安、水利、森林、卫生、气象、科技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测网络,监测预警覆盖面逐步扩大。不断规范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认真实施《广东省突发事件处置现场指挥官制度实施办法》,实行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强化突发事件信息管理。进一步做好事后评估和恢复重建工作。  
  3.应急救援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多功能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完善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与省、市视频、声像的互联互通。县公安、三防等部门也不断加大投入完善预警应急平台建设,县三防办对原先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应急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组建了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和防汛、森林防火、交通、供电、卫生等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应急专家组队伍。完善信息员队伍建设,依托县气象局推进基层灾害信息员整合工作,实现基层灾害信息员有效融合。
  4.科普宣教工作成果显著。各镇(场)、各相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了灾害救援、应急疏散、重大森林火灾、防汛、防震等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充分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等媒体,结合“科普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
  5.基层应急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推动落实全县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工作,所有乡镇均成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村(社区)、医院、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落实应急管理责任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部分乡镇成立综合救援队伍。完善基层应急信息报送机制,在各乡镇均设立1名应急工作联系人,初步建立反应快速、灵敏的应急信息情报网络。已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协调、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基层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显著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加快应急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县委县政府把维护公共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公共安全作为最基本的民生,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这为进一步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十三五”期间,我县正处于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时期,需要以韩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广州海珠(大埔)产业集聚区和三河电力能源工业园区“一带两区”建设为主要抓手,着力发展电力、陶瓷、生态健康、文化旅游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广东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国际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时期,我县将进入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应急体系建设也将同步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十三五”时期,我县各种自然、社会和技术安全风险交织并存,公共安全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1.自然灾害方面。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大背景下,我县台风、暴雨、山体滑坡、森林火险等灾害多发易发,地质灾害和农林病虫害呈增长趋势。一些乡镇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自然灾害科技支撑力度不够,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有待提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还不够完善,防灾减灾任务艰巨。
  2.事故灾难方面。“十二五”以来,我县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态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均有较大幅度下降,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我县低等级公路较多,道路窄、隐患多,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仍难以改变;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加大了安全生产压力。
  3.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各种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的风险不断上升,疫病防控难度加大,流感、重点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比例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对政府快速、有效处置各类公共卫生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要求和预期也逐年提高。
  4.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县面临的社会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物品领域存在安全隐患。因涉农、涉土地、涉劳资纠纷、涉环境保护等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容忽视。网络舆论表达诉求日益多元,负面舆情对社会安全形成较大威胁。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5.我县应急体系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我县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的成绩,但与日趋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还存在需加强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基础应急保障能力总体薄弱;“一案三制”建设尚需深入;监测预警技术和信息化能力有待提高;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宣教工作有待加强;公众危机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需进一步提高,社会协同应对机制有待健全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我县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省“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和市“一区两带”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两大振兴政策,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全面提高应对复杂多变公共安全形势的综合能力,建设富庶美丽和谐幸福大埔。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源头治理,关口前移。创新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强化预防治本,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风险隐患。
  2.坚持科学应对,法治保障。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强化标准规范,提升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法规制度,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树立公共安全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安全是第一责任”,努力提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全社会公共安全感和幸福感。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在应急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全过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强化社会参与,着力建立社会协同机制。加强县内外的合作交流,强化科普宣教,在全社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公共安全风险相匹配、与我县中心任务相适应、覆盖应急管理全过程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具有大埔特色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全县突发事件防控能力、防灾减灾和综合应急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突发事件发生率大幅减少,应急处置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全县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到 2020 年末,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我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0%;灾民12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台风、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5%,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20分钟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面达95%以上;主要河流控制断面洪水预警发布率80%以上,洪水预报合格率90%以上;地震监测信息2分钟内发布;全县50%的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达到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要求,确保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监测覆盖率100%,;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8‰,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建成监测功能齐全、监测手段先进、覆盖面广、信息资源共享的动植物疫情风险监测网络,农作物病虫害中、长期测报准确率分别提高 5%和 3%。
  事故灾难类:到 2020 年末,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大幅下降;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0%;县级检验机构对国家药品标准的独立全项检验能力达到95%;实现两小时环境应急监测圈,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效率和质量;民爆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100%;电梯困人事件实现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2小时;各级公路安全设施基本齐全,农村危桥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路运输基本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各项安全设施基本完善。
  公共卫生事件类:到2020年末,进一步完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范应对措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80%;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县级突发急性传染病救治定点医院覆盖率达100%,有效防止或减少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县级紧急医学救援专业队伍规范化建设达标率达90%;各类突发事件接报后在30分钟内开展有效紧急医学救援响应。大中型超市、食品批发市场抽检监测覆盖率达 95%以上;较大以上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及时有效处置率 100%;县级突发动物疫情报告率达 100%,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疫情规范处置率达 90%以上。
  社会安全事件类:到 2020 年末,85%以上较大社会安全事件均能实现预知、预防、预警,90%以上较大社会安全事件均能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处置。涉恐、涉边、涉毒等突出社会治安案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金融、外事、民族、旅游、人防、教育等系统突发事件均能做到及时预警和有效处置;粮油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市场波动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均能做到及时预测并得到有效处置。
  三、主要任务
  (一)强基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深入推进应急预案、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快综合性应急救援、专业应急救援、专家、基层应急、志愿者等五方面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应急工作基础,完善全县应急管理体系。
  1.深入推进“一案三制”建设。
  (1)深化应急预案建设。一是完善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工作。开展专项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编制(修订)工作,督促各镇(场)及各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订和修订相应预案,确保预案层级分明、规定具体、科学规范。二是切实提升应急演练质量和实效。制订专项应急预案演练计划,开展桌面演练、“双盲”演练,根据突发事件特点定期组织示范性专项预案演练。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学校等单位开展安全演练,提高群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落实演练评估制度,并根据演练结果对应急预案动态修订、更新,确保应急预案的持续科学性和实用可操作性。
  (2)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深入开展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应急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健全上下贯通的县、镇(场)、村(居委)三级应急管理机构网络体系,推进各相关职能部门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组建工作,健全应急值班值守机构。明确应急管理机构性质,确保上下级机构性质、职能基本一致。理清机构职责,理顺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关系,规范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主要工作职能和应急响应的基本流程。积极争取相关经费落实到位,尽快实现编制、职责、人员、经费、装备“五落实”。
  (3)完善应急机制建设。一是加强与毗邻县应急联动合作,进一步提升跨区域、跨流域协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探索跨部门、跨行政区域应急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加快建立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应急救援补偿机制。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构建情报信息共享体系,制定军地联动预案,加强军地应急联合训练演练。强化与应急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联系,努力实现调度有序,资源共享,应对有力。二是加强现场指挥官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现场应急处置水平,实现指挥调度一体化、现代化、扁平化。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辅助决策作用,全方位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升决策支持水平。
  2.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1)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充实乡镇、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应急管理机构。强化各专项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建设,明确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实现应急预案的专业化、简明化和流程化。强化基层应急演练,推进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普及中小学校应急演练。完善基层应急信息报送机制,健全防范和调处机制,提升基层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推动基层应急管理规范化建设。逐步完成基层预警监测、应急能力评估、管理考核、通信互联、应急装备等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示范点和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应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在全县全覆盖。
  3.加强应急队伍建设。
  (1)加快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全面推进各级综合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公安、武警、消防队伍及其他优势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组建综合救援队伍,加大人员、器材装备等配备,强化训练,实现“一队多用、一专多能、多灾种综合救援”的目标。加强各级综合救援队伍人员配备、器材装备配备和训练,提高应对处置能力。
  (2)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防汛抗旱、矿山、危化品、卫生、反恐、森林消防、环境、动植物疫情、食品药品、海事、地质、地震、气象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人员配备,加大救援装备投入,强化演练培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完善专家队伍建设。充实、优化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健全应急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和专家管理制度,建立专家在常态和非常态下参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健全专家会商机制,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应急评估、损失评估和社会影响评等能力。组织专家参与应急管理学术研究、分析会商、应急能力评估、应急处置和科普宣教培训等活动。有计划组织专家学习交流活动。
  (4)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组建以乡镇综合救援队伍为基础、以基层民兵应急分队为主体的基层应急队伍。加强基层应急队伍装备配备、演练培训等工作。
  (5)积极发展应急志愿者队伍。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标识统一、分级分类、专业规范、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体系,依托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组织按领域分专业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推进应急志愿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构筑社会广泛参与平台,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隐患排查、科普宣教、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中的作用。
  (二)重预防,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为主线,把安全防范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大力提高风险管理与监测预警水平,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进一步加强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
1.提高风险管理与监测预警水平。
  (1)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分级分类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县级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定量化风险评估流程。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信息获取和统一协调处理的能力建设,开辟食品药品突发事件应急检验检测快速通道。开展社会安全事件定期排查,完善重大项目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2)加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建设。加强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灾害监测站网建设,优化监测站点功能布局,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自动化程度,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加强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信息收集和研判、预警工作。着力化解区域性系统金融风险,防范信用风险,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校园安全危机预警及应急管理系统、粮情监测预警分析系统、旅游安全预警信息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网络舆情监控、研判和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大活动和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监控。
  (3)完善风险隐患评估工作。完善我县重点行业领域突发事件风险隐患分级评估标准,规范风险防控常态化工作。组织专家对重点隐患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建立完善分级分类动态台帐。全面推进和深化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创新隐患评估与防范对策会商机制,定期召开公共安全形势分析会议。
  (4)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落实“定时、定人、定责”网格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分系统、分阶段对各镇(场)、各有关单位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确保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评估、登记、整改、监管全过程建档进库,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5)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利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传播载体等,进一步完善大埔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发布内容流程和权限,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发布机制,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实现预警信息的广覆盖。
  2.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和交流合作。
  (1)加强应急宣传教育。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充分运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以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开展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卫生、消防和环境保护等应急知识宣传,增强公众应急意识和逃生技能。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教育。
  (2)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大纲、教材,对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人员实施规范化、常态化的应急培训。加强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联合培训演练。
  (3)加强应急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周边县市(区)先进应急管理经验,深入推进相邻市县应急协作机制建设。
  (三)增能力,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全面开展应急信息化建设,增强突发事件信息获取报告能力、现场应急指挥能力、先期处置能力、部门协作和军地联动能力和信息发布能力,强化各类应急保障,大幅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1.提升应急信息化水平。
  (1)完善应急平台基础功能。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县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模式。推动移动应急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GIS、GPS 及传感系统等技术强化现场移动平台和现场视频图像接入,提升突发事件现场音视频获取和传输能力。加强县应急平台建设和运维标准规范建设,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
  (2)完善应急平台数据库功能建设。推进各级各部门应急平台数据的共享、交换与整合,实现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相关数据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切实满足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需要。大力整合重要基础数据,建设应急管理领域主题数据库。开展应急指挥大数据应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实现跨平台、跨部门、跨区域“应急一张图”。探索形成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 通过大数据挖掘和综合分析,充分发挥数据的辅助决策作用,推动创新应急管理工作方法。
  2.提升应急处置的效率。
  (1)提升应急值守水平。一是强化应急值守工作。健全完善值班硬件设施和工作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专人专职 24 小时值守制度。完善每月值班信息通报、值班工作约谈等制度,推进各级各部门强化应急值守工作。二是提升值班人员能力。强化值班人员培训学习,落实值班人员跟班学习制度,不断提升值班人员信息研判及应急处置能力。
  (2)健全信息报送工作机制。一是规范信息报送工作。拓宽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信息报送内容和手段,逐步增加图片、视频信息报送,进一步提高向上级应急办报送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为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信息保障。进一步明确信息报送的时限,增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的时效性、规范性。二是畅通应急信息渠道。构建与新闻媒体的信息共享渠道,完善与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基层信息员联络网,及时掌握上报突发事件信息。
  (3)提高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信息发布能力。强化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的信息发布,健全重要信息审核、发布、社会舆论引导等机制。建立完善县、乡镇人民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带头接受媒体采访制度。对较大以上突发事件,县、乡镇人民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表明立场态度,阐明应对措施,积极妥善回应社会关切的焦点问题。
  3.强化各类应急保障。
  (1)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消防、医疗救护、公共安全标识等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将应急避难场所纳入城乡整体规划,统筹制定县、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配备民众安置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应急供水等保障设施,并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及其附属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充分利用学校、广场、公园、体育场馆、人防、绿地等公共场所,合理布局紧急疏散场所,设立应急标志和标牌,满足重大灾害时就近避难的需求。 
  (2)加强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推动救灾装备标准化建设,着力构建“县-乡镇-村(社区)”纵向衔接、横向支撑的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区域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基地,加强环境保护、公安、卫生、林业等类别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以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辅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应急物资调用补偿机制,在多灾易灾乡镇建设区域性救灾物资储备点。
  (3)加强灾后群众生活保障和恢复重建能力。完善灾害救助政策,充实灾害救助项目,保障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坚持救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适时提高受灾群众的救助质量和生活保障水平。制订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完善恢复重建机制,减轻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压力。
  (四)补短板,推进应急创新发展。
  创新安全生产领域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应急处置能力,补齐短板,加强社会协同,在创新中推进应急工作全面发展。
  1.提高重点领域应急管理水平。
  (1)创新安全生产领域监管。以安全发展为引领,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制度。创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创新高风险行业领域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提升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流行病学调查机制。建立完善食品药品检验实验室,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检测能力和关键技术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提高食品药品安全智能化舆情监测、分析应对能力建设,修订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规程和操作手册,加强应急装备建设。
  2.加强社会协同。
  (1)创新社会协作机制。创新完善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多部门共同参与应急处置的协作机制。提高社区群防群治、相关单位协防共管、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建设。建立社会公众与政府应急管理互动机制,完善突发事件社会协同防范应对体系。
  (2)运用社会化应急能力。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应急服务机制,大力发展社会化应急服务。加快灾害保险制度建设,健全责任保险体系,完善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3)开展公众应急知识普及教育行动。深入开展应急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五进”活动。建设综合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规划落实组织机构和领导责任。一是各镇(场)、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负责制,建立和明确“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机构。二是各镇(场)、各有关部门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在规划实施中的责任应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同时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为规划实施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三是各镇(场)、各相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制定完备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明确规划实施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抓好任务的层层分解和督促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与沟通协调,保证规划实施效果。
  (二)强化资金保障。
  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拨付和管理制度。一是完善应急管理资金稳定投入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各镇(场)按规定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二是金融部门和保险机构要对应急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开辟多元化筹资渠道,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各方投入相结合的应急资金保障机制。三是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社会资源依法征用与补偿机制。四是加强管理,建立良好的资金整合机制,加大对基层应急能力和贫困乡镇应急能力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做好评估、督查。
  一是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检查机制,对“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监督、评估。二是对“十三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扫除规划落实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纪委办,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
 
大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组            2017年11月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