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4220072180887/2025-00054 分类:
发布机构: 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5-07-28
名称: 52个项目背后的乡村振兴探索:广州市派驻茶阳镇帮扶工作队一周年实践经验解码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7-28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52个项目背后的乡村振兴探索:广州市派驻茶阳镇帮扶工作队一周年实践经验解码

发布日期:2025-07-28  浏览次数:-

  实施重点项目52个、联动帮扶资金397.9万元、消费帮扶超400万元、发放和担保惠农资金730余万元……这是第二批广州市派驻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1交出的答卷,也是对党建引领破题、产业造血强基、民生精准提质、文化赋能铸魂探索实践。

  在广东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其经验价值不仅在于产生的具体成效,更在于助力破解帮扶如何不返贫、振兴怎样可持续的共性难题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份鲜活的操作手册

 党建引领

外部输入内生驱动的机制创新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工作队的首要经验,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通过构建起责任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的帮扶机制,奋力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振兴动力让组织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

  “我们实施1+3+27工作体系,即工作队长担任镇党委副书记统筹全局、同时担任蓝田村驻村第一书记3名队员分别担任3个典型村驻村第一书记,同时通过分片包户、责任到人的模式,完成覆盖27个村(社)常态化调研。”工作队队长余奕剑介绍,这种嵌入式党建模式,打破了传统帮扶“上级遥控、村委被动的困局。

  值得关注的是问题导向”的调研机制。工作队员用3个月走访全镇27个村(社),将村民急什么、村集体缺什么、产业弱什么楚,并形成清单这种“带着问题来”工作方法,让帮扶规划不再是空中楼阁

  花窗村乡村振兴主题小广场建设、群丰村富北片区机耕路硬底化工程、恋墩村省际交界路段太阳能路灯安装、梅林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改造升级、长兴村环山机耕路硬底化工程、困难群众受损房屋修缮工程35个民生项目的落地,正是“调研—规划—落地”闭环的生动注脚。

  党建引领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乡村治理的执行力。工作队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既推动帮扶力量与本土组织深度融合,又培养一批“带不走”的村“两委”骨干,为破解“工作队走后怎么办”的难题,提供坚实组织保障。

产业振兴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融合”的模式突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村地区普遍面临“布局散、链条短、规模小、效益低,品种、品质、品牌水平低的困境。工作队用土地经济学思维重构产业形态,探索出立体种养、订单农业、科技赋能模式,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兴村广地龙养殖项目,创造性探索地下+地面+地上”立体种养模式,即地下养殖广地龙(中药材,俗称蚯蚓)、林地地面种植仿野生灵芝地上种植百香果这种三维开发让单位土地产值传统种植成功翻一番,更带动15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超4万元。

  冬季闲置的田地曾是困扰茶阳农民的“老大难”问题。针对冬闲田问题,工作队推动订单农业种销合作企业包销产品、提供技术,农户负责种植管理。菜心亩产3000斤,净利润2000元,让冬闲田冬忙田”,这种合作破解产销困局,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的种植收入更有保障

  此外,位于安乐村的“千亩方”项目,流转土地1000余亩,采用 “烟+稻+菜” 轮种模式。工作队科技特派员团队提供技术指导,通过良种选育、标准化管理以及富硒种植等方式,亩产从去年700斤提升至1100余斤,同比增产57%,工作队对接企业资源,实现稻谷全部收购,惠及农户192户,户均增收800元。科技力量的注入,让传统农业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增收”。

  工作队的产业实践本质是对“土地、时间、科技三大生产要素的深度挖掘。立体种养解决空间浪费,订单农业解决田地闲置,科技赋能解决效益低下,这种生产和发展理念农村地区产业振兴描绘了可复制的要素重组路径。

民生服务

大水漫灌精准滴灌的理念升级

  民生帮扶最忌一刀切。工作队根据现实情况,防返贫监测、养老服务、金融支持作为支点,构建起底线托底、服务提质、发展赋能帮扶体系,让茶阳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协助镇政府通过一键申报机制、包村包户责任制,对全镇脱贫户动态跟踪,实现返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的目标。目前全镇返贫监测对象“清零”,这一成果源于数据预警+人工核查的双轨机制系统实时抓取异常数据,工作队员入户核实,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由广州市民政局支持的茶阳镇敬老院扩容提质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该项目规划建设一栋3层大楼,新增51张养老床位。这不仅是空间扩容,更是推动智慧康养服务升级这种硬件+软件升级,回应了农村养老缺床位更缺服务的痛点广东乡镇公办养老机构转型提供茶阳样本

  金融帮扶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滴灌针对农户贷款难,工作队金融助理李广明走村串户普及金融政策,为个体工商户、农户、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共发放和担保惠农贷款11笔,730余万元位于茶阳镇的大埔县团村牧业有限公司通过150万元担保资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生猪存栏量显著提升。

  这些生动的民生实践,体现了底线思维发展思维的统一。防返贫监测守住不返贫底线,养老服务提升幸福感高线,金融支持激活发展力主线,这种三线联动的工作模式,正为乡村振兴稳定器助推器

文化赋能

传统保护现代转化的路径探索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工作队始终把文化赋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非遗传承、教育帮扶、生态文明结合,绵绵用力,下足功夫,让文化从静态保护转向活态传承,从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2024年,工作队协助镇文化站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省级非遗花环龙公益性培训班,吸引40余名爱好者参与,同时积极与镇里各级学校联动,助力非遗进校园,现今大埔中学、茶阳镇中心小学都开设有专门的兴趣班

  现在孩子们抢着学,镇里的大小喜事和节假日都会邀请我们去表演。非遗传承人饶武昌的话语里满是欣慰。这种培训+展演的模式,让非遗从博物馆回到生活场

  工作队深知知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大意义,在1年的时间里,持续链接111万元,为各级学校更换桌椅升级教学设施设备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让24名困难学生重燃求学希望。此外,还牵线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为太宁小学输送专业音乐和美术教师资源

  茶阳镇的振兴蓝图里,“绿美”是生态文明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绿美建设中,适当增加种植物经济价值,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将绿美建设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风貌提升相结合,根据当地人文历史及民俗特色,为村里绘制墙绘、建设广场,增加村民文化记忆“联结点”。

  文化振兴不是简单的保护传统,而是通过传承创新、教育赋能、价值转化,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黏合剂、推动发展的催化剂。这种文化+产业+民生的融合探索,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范式。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中,工作队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必由之路——那就是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激发内生动力的发展逻辑尊重农民主体的群众路线当这些要素有机结合,就能让帮镇扶村从外部输血变为内部造血,让乡村振兴从设计图变为实景画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