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为的是百千万幸福,依靠的是百千万群众。以基层善治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内生动力,大埔县三河镇有了创新探索。
5月29日晚,一场“榕树夜话”拉开帷幕。
“乡亲们,晚上好!我是三河镇党委书记钟丽惠,今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主要是想跟大家谈谈心,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汇城‘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建设!”在汇城村南门坪榕树下,三河镇镇村干部和村民围坐一团,真心实意话家长里短,村民们畅所欲言。
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当地探索建立“榕树下议事”制度,打造全天候、开放式的议事阵地,汇聚每一个人的点滴用心、点滴用功,凝聚成助力“百千万工程”最大合力。
榕树成为“议事厅”
基层治理出“新”又走心
大榕树下,几条板凳,群众或坐或站,人员或多或少,时间或长或短,一改过去的“我讲你听”传统会议模式,以拉家常诉里短的方式解决村里各项事务。
“‘美丽庭院’分为基础标准和进阶标准,基础标准包括庭院整洁美、庭院秩序美……”三河镇妇联主席张丹向村民们宣讲“美丽庭院”的相关政策,鼓励村民们积极打造“美丽庭院”,让“小庭院”成为带动绿美生态建设的“大引擎”,以庭院“小美”点缀乡村“大美”,绘就“百千万工程”新画卷。
共议“民之小事、发展大事”,榕树成为“议事厅”,为村民提供平台,大家积极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集群智、聚众力、出实招,实实在在解决心头事。
“我家的庭院很大,我也想打造美丽庭院,可不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我们这个榕树下可以摆几张桌椅吗?最好是带棋盘的那种。”“池塘旁边路基太低,下雨天会浸水,出门很不方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镇村干部认真倾听、仔细记录,并表示会就群众提出的问题持续跟进并解决,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百千万工程”没有局外人,大家都是参与者。据钟丽惠介绍,三河镇将探索建立“榕树下议事”制度,因地制宜打造全天候、开放式的议事阵地,建立党员、群众互联互动的议事机制。“以‘容’(榕)之心态,以‘议’之方式,用‘调’的方法,达到‘顺’的目的。”
创新制度
推动实现“以榕促荣、以榕促融”
近年来,三河镇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在汇城村打造“榕树下议事”基层治理新模式,做到理论宣讲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着力打通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百千万工程”建设赋能添力。
聚焦政策法规宣传。梳理工作难点堵点、信访集中事项、群众合理诉求等,党员干部以大白话、家常话等方式,积极向群众宣传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如美丽庭院、产业发展等,现场解答疑问,做到政策解释清、掌握准、理解透,让基层政策宣传更接地气。
聚焦矛盾排查化解。将“榕树下议事”作为化解基层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通过聊天说事、拉家常等方式,为百姓提供有地说话、有处讲理、有人办事的平台,采取以案讲法、现场调解、大家评说、共断公道等方式及时化解纠纷矛盾,变“事后调”为“事前疏”,切实畅通群众意见表达诉求,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聚焦解决“急难愁盼”。把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放在中心位置,党员干部与群众交流对话、集体讨论、现场解答,精准掌握基层情况和群众真实诉求,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措施,直面难题短板,梳理制定清单,闭环抓好落实,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及时交办,定期跟踪督办,推动问题解决落实到位。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