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关于印发大埔县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埔府〔2013〕127号
来源:本网  时间:2013-11-04 15:30:3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归档时间:2022-07-31

各镇人民政府,丰溪林场,县有关单位:
    《大埔县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业经2013年9月25日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大埔县人民政府
2013年10月30日
 
 

 
 
 

大埔县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
保护区实施方案

 
  千百年来,大埔的客家先民以其中原汉民族的传统文明熏陶,辗转南迁过程磨炼出的坚韧不拔意志,开疆辟土孕育出的战天斗地精神,在粤闽边陲、粤东僻地拓土开基,安身立命,族裔繁衍,形成了大埔特有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难能可贵的客家精神。古今文明的融合交织,使大埔素有“四乡四名”(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名人、名居、名寺、名史)之称。县内各类文物古迹有212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2处、县级文保单位79处)。全县仍有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个大项83个小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市级9项、县级3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35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2人、市级9人、县级22人)。广东省古村落6个。全县境内保留着较完整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各类特色民居3529座,其中县级特色民居(古民居)187处。近年来还先后获得了中央苏区县、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花环龙之乡、中国广东汉乐之乡、中国小吃名县、中国青花瓷之乡等荣誉称号。这些特点和众多国字号名片为大埔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提出“大埔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要求,根据《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特制定《大埔县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结合大埔实际,以保护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整体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开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客家文化,共建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推动大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目标定位及其内涵
  (一)围绕一个目标: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建设秀美、和谐、幸福的客家香格里拉。
  (二)突出双向定位:以大埔生态公园、客家人文秀区为构建文化生态特色区的发展定位。
  (三)创新三项教育:从客家家训(家庭教育)、知书达礼(学校教育)、道德伦理(社会教育)三项教育入手,培养客家一代新人。
  (四)彰显四种精神:大力弘扬埔人“勤劳节俭、热情好客、崇文重教、忠义勇敢”的客家传统精神,营造励志创业、干事氛围。
  (五)擦亮五块品牌:充分发挥“客家民居建筑大观园、客家名人风范教育基地、客家民俗风情博览馆、客家文化历史窗口、客家传统美食之都”的品牌效应,推进大埔客家文化生态特色区建设。
  (六)提升十一大文化品位,全面启动大埔独特的“传统文化、人居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陶瓷文化、美食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长寿文化、农耕文化”,加快文化生态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工作思路
  体现市委保护和繁荣大埔客家文化发展的宏观战略意图,调查摸清大埔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及其生存、传承状态,科学评估大埔文化生态基本特征和保护状态,筹建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培养一批后继人才,实现大埔客家文化的整体保护。整合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自然遗产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大埔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把大埔打造成客家香格里拉、大埔大文化公园、最美国际休闲慢城。
  四、保护原则
  (一)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尊重人民群众文化主体地位,保障和实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依靠群众做好保护工作,关注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通过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生态,整体保护重视对文化遗产项目生存、发展生态的保护,优化文化遗产保存、延续的生态环境。通过对大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形态的整体保护,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的文化场所和物质载体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的保育,实现大埔客家文化的整体保护。
  (三)传承发展,发扬光大充分认识地方文化蕴涵着可提供人类文化持续发展的智慧和精神,继承与弘扬优秀地方文化传统,尊重地方的民俗文化,开展文化交流,形成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兼容的地方文化。
  (四)统筹兼顾,点面结合。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分步实施,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区别对待、部门合作。
  (五)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发挥政府保护文化生态的主导作用,以群众为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发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生态保护。采取依法保护与政策保障相结合,政府保护与民间保护相结合,决策系统与咨询系统相结合,财政投入与社会融资相结合等多种保护方式。
  五、工作任务
  (一)科学规划。根据《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分级保护,层层落实。规划建设计划从2013年到2025年,分近、中、远三个阶段,其中:近期:2013-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25年。
  近期建设任务(2013-2015年):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文化保护的自觉性,初步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制度和运行机制,完成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濒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抢救、发掘、整理工作,建立健全我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传承人体系,建立大埔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网站,开展试点建设,建设一批展示点、展示馆,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步铺开。到2015年,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文化旅游服务业增加值6.8亿元,占当年GDP比重达到8%。人均文化旅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60元。
  中期建设任务(2016-2020年):全面开展展示点、展示馆的建设。力争至2016年,建设一批必要的基础设施,文化遗产保存、保护的环境明显改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人队伍基本巩固并得到发展,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到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达到76亿元,年均增长35%,实现文化旅游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占当年GDP比重达到13.7%。人均文化旅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700元。
  远期建设任务(2021-202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较为完整的基础设施,实现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法制化。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具有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全面有效保护和发展。优秀文化遗产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文化、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持续发展。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收入达到409亿元,年均增长40%,实现文化旅游服务业增加值409亿元,占当年GDP比重达到20%。人均文化旅游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000元。
  (二)分步实施。
  1.开展文化遗产资源普查(2013年)。对保护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详细调查,具体内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现状、生态环境以及传承人情况,并对现有名录体系进行核实、评估、归类、确认。坚持普查工作的常态化,不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路。
  2.建立文化遗产资料档案(2013-2014年)。一是有效保护好已普查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做好非物质、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二是成立大埔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料信息中心。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媒体等方式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整理,建立档案。三是建立大埔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网站。
  3.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2015年)根据政府指导、群众自愿、专家论证、社会参与投入相结合的办法,在文化遗产密集或项目突出并且保护传承较好,有一定的基础设施,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高,自然环境良好的地区建立保护试点,纳入城镇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试点命名采取以地名与主要项目名称相结合的方法命名。三年内全县启动11项文化保护试点的建设,即:
  一是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广泛征集和整理新编客家“埔邑家训”、客家“埔人精神”,实行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有序开展客家“埔邑家训”、“三字经”、“千字文”、“埔人精神”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是人居文化。以西河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东花萼楼、湖寮泰安楼、百侯通议大夫第等为重点,展现大埔以著名的人物、独特的建筑催生的特有人居文化。
  三是华侨文化。放大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大慈善家田家炳等世界名人效应,以建设李光耀、田家炳祖居景区为抓手,展现异邦立业造就的华侨文化。
  四是红色文化。以中山纪念堂、“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青溪红色交通站、中共南方工委旧址为重点,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五是陶瓷文化。以大埔陶瓷展览馆和高陂富大陶瓷厂等重点,展现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和商品交易过程中孕育的陶瓷文化。
  六是美食文化。以万川翰林综合开发项目为重点,建设美食一条街,展现大埔丰富精美的小食和制作工艺。
  七是宗教文化。以英雅万福寺、西河灵觉寺为重点,展现高僧名寺衍生出人文山水合一、释道儒交融的宗教文化。
  八是民间艺术文化。以县博物馆、西湖公园汉乐厅、各镇文化活动中心等为重点,展现广东汉乐、广东汉剧、客家山歌、花环龙、仔狮灯舞、鲤鱼灯、黑蛟灯舞等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九是民俗文化。以湖寮、高陂、大麻、西河等镇为重点,展现民间迎灯、祈福、祚福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
  十是长寿文化。以洲瑞镇瑞山休闲山庄、丰溪林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双髻山、五虎山、万福省级森林公园为重点,展现大埔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地景泰、养生福地的美好景象。
  十一是农耕文化。以大东坪山旅游景区为重点,增加农事体验项目,开设农耕文化展览馆,展示客家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
  根据每个项目单位实际情况,制订保护规划,落实保护文化空间。在此基础上,探索展示馆建设经验,进行全面推广,逐步达到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目标。
  4.建设展示馆(2013-2020年)。以现有35个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基础,以公布的传承单位和具备条件的传承点为依托,建立展示馆、传习所。展示馆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相结合。重点规划建设和完善泰安楼客家民俗博物馆、大埔县博物馆、田家炳演艺中心、大埔县会展馆、客家文化体验馆,成为民居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静态与动态展示区。争取将中山纪念堂、光禄第、泰安楼、花萼楼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将中翰第(李光耀祖居)、拱辰楼(田家炳祖居)、中宪第、人境庐建筑群和万福寺等申报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县级文保单位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开办小型博物馆、民俗馆。
  5.人才队伍建设(2013-2015年)。培养和建设一支从事客家文化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工作的专业队伍,着重挖掘、培养各方面的传承人,形成相对完整的传承人体系,让一批乡土文学家、艺术家和客家文化学者脱颖而出。
  一是保护现有文化传承人。认定、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单位,制定各级各类传承人标准,制定传承制度、机制,开展师徒传承、团体传承、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建立传承人经济资助制度,建立项目活动赞助制度。
  二是培育新一代文化传承人。完善乡土教材,扩大普及面,在幼儿园推行客家童谣和游艺教学;小学增加传统艺术、传统技艺课程,中学开设客家民俗、乡土文化等文化课;与大中专院校联办,开设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文化技术专业。
  三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型人才和本科生、硕士生,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就读。探讨、扩大与具有学科研究实力的高校合作,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培养客家学科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6.环境优化(2013—2025年)。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参与,在保护区内试行灵活有效的改革措施,培育一个有利于文化遗产保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营造一个尊重客家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一是打造文化品牌。主要是利用民间节庆和民间信仰复苏民俗环境,优化文化生态,适时举办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广泛开展客家文化普及宣传活动,组织,印制一批反映大埔文化内容的宣传单、画册等,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进行传播,编辑出版一批大埔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研究丛书。
  三是注重传承人培养。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项目带人才的方式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和相应的荣誉。
  四是加强文化空间保护。加大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维修力度,力求使之成为精品,使客家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文化生态保护中发挥更大作用。
  六、合理开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的旅游就会失去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缺乏活力。保护传承好客家文化要通过旅游来传播,使旅游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抓好县城文化名城和百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三河、茶阳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宗教文化村、名人文化村、名居文化村、农耕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一名城三名镇五名村”建设。
  (一)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县城曾为义招、万川县治,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有泰安楼、森堂公祠、通议第、节烈坊等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新建了文化中心、西湖公园、中国书法公园、梅河公园、虎山公园等一批文化设施。为加快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整合县城文化资源,串珠成链,营造精品,把县城打造成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国际休闲慢城”。
  1.建设泰安楼客家文化园4A级景区。主要依托泰安楼、文化中心和西湖公园等现有资源,规划建设旅游服务区、文化展示区、文化休闲区、休闲购物区、游憩商务区、生态游憩区等六个功能区,建设客家民俗展馆、香格里拉廊、“大埔赋”文化墙、风情文化休闲街、客家食府,建成以泰安楼为轴点的客家文化园国家4A级景区。
  2.打造梅潭河一河两岸休闲景观带。依据城区水系的历史和现状,建设一个能见水、近水、亲水、入水的景观环境,形成生态健全的水系景观。一是争取省专项资金对现有的防洪堤进行生态景观处理,打造梅潭河一河两岸景观带。二是规划建设黎家坪保安大桥至白云大桥、高圳至滨江公园堤路结合工程,有效延伸县城的慢行系统。三是规划建设下坜新区、双坑小流域堤围工程。四是建设万川翰林客家文化长廊,分历史沿革、客家风情、红色热土和大埔人物等四大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大埔人文、历史和自然风貌。
  3.赋予县城五大公园不同的文化内涵。西湖公园突出“水城、绿城、花城”主题,通过激活西湖公园,做好梅潭河水文章,引水入城营造“水城”景观;提升西湖公园绿化等级,营造四季常绿、百花齐放的“绿城、花城”景观。西岭中国书法公园以弘扬中国书法艺术文化为主题,在原有基础上,分步规划以唐诗100首、宋词100首、当代著名将军书法100幅、“埔邑家训”、“埔人精神”为内容的书法碑廊,在西岭山间摩岩刻写一些富有人文内涵和生命力的文字,不断提升公园的艺术欣赏性。滨江公园以计生文化为主题,大力宣传国家的计生政策。梅河公园以茶文化为主题,凸现“中国名茶之乡”优势。五虎山省级森林公园以廉政文化为主题,弘扬廉洁从政美德。
  4.建设龙潭寨广东文艺家采风创作基地。建设艺术家采风创作交流区、自然生态景观旅游区、文艺家休闲会所等,打造集生态、旅游和文化艺术产业、艺术交流于一体的采风创作基地,吸引国内外文化名流前来采风创作,进一步宣传推介大埔,打造全国文化旅游休闲胜地。
  5.加速建设一批星级酒店。推进宏宝国际、香格里拉国墅园两间五星级酒店和翡翠山庄、华锦两间四星级酒店建设,加强酒店规划建设的引导,赋予客家文化元素,体现大埔特色,使时代与传统、自然与人文相融合,使现代化建设与自然风貌、历史文化遗存浑然一体。
  6.进一步改造提升县影剧院。增加播放3D电影的功能设施,每月或每星期定期播放客家文化题材的影片,弘扬传播传统文化、客家文化。
  (二)推进“文化名镇”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古民居、古建筑、古遗址、古村落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加强“花环龙”、“鲤鱼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把百侯、三河、茶阳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镇。
  1.打造百侯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上,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据统计,仅明清两代就有翰林5人,进士23人,文武举人134人,更有“同堂七魁”、“同榜三进士”、“一腹三翰院”等佳话流传海内外;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宫殿式古民居最多的地方。百侯镇要按照“客家名镇·人文百侯”的定位,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整合景点串珠成链,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分步打造“百侯印象”、“耕读世家”、“古巷风韵”、“墟市旧梦”、“侯北人家”五个文化旅游片区,把百侯镇文化旅游区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加大对“通议大夫第”、“肇庆堂”、南麓公祠等特色民居的开发保护力度,展示独具特色民居建筑文化。组建“鲤鱼灯”、《五鬼弄金狮》等表演队,展现百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挖掘“诗书世家”、“兄弟七进士”、“一腹三翰院”、“同榜七魁”等人文典故,提升文化内涵,吸引游客。打造“一河两岸”景观带,改造鱼塘水景观。在侯南古巷沿线增设书吧、风情客栈、美食坊等配套设施,营造“客家小丽江”的休闲意境,打造成为体验客家院落式生活的文化旅游典范。
  2.打造三河历史文化名镇。三河镇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建制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为千年古镇。境内有古码头、古墓葬、古城遗址、古民居、古寺庙等古建筑和名人故居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曾发生“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等重大革命事件。三河镇要依托三河古镇、“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中山纪念堂等景区(点),将三河打造为集古村落观光、红色文化教育、民俗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一是整合汇城古村落,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明代古城、韩江源等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三河古城游客服务中心,做好古城内新民居改造、部分老宗祠修缮、古城内鱼塘水景观、古城外河堤沿线的绿化,抓好文物保护和维修、布展工作,把三河古镇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二是进一步完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的基础设施,在笔枝尾山18万平方米规划区兴建观景亭、开挖战壕,增设三河坝战役前沿指挥部,设立起义军将士与敌军浴血奋战的模拟雕像,做好“八一”起义军指挥所旧址修复和布展工作,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三是在韩江源头修建南洋古道“八字码头”。四是把全国独一无二的三河城隍庙打造成民俗文化景点,并将此项目申报为省、市级非遗项目;加强余里古窑址挖掘保护,打造陶瓷文化旅游景点;把县级非遗项目三河坝豆腐干打造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把县级非遗项目梓里三圣公王庙打造成民俗文化旅游景点。
  3.打造茶阳历史文化名镇。茶阳镇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曾为大埔县老县城,建制于明嘉靖1526年,至今已有480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便利的交通,以及作为老县城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造就了茶阳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的繁华盛世。茶阳镇要依托现有资源,依照历史记载恢复古城商铺、街道等古建筑,鼓励和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保护和发扬原有的客家地方习俗,整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牌坊、甜竹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把茶阳古镇打造成为类似湖南凤凰古城一样的旅游区。一是加强对骑楼群和周边建筑保护、管理,围绕客家古镇特色文化,突出古镇建筑风格,积极挖掘茶阳“南洋古道”资源,将骑楼古街区打造成集观光旅游、品味小吃、购物留念的“南洋古道古骑楼商贸文化区”。二是以“父子进士牌坊”国家级文保单位为重点,整合古城墙、关岳庙、邹鲁故居、老衙门等资源,兴建客服中心,打造“进士文化产业园”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三是发挥茶阳红色革命老区的优势,将埔北区苏维埃人民政府高乾旧址与未开发的甜祝自然村万亩原生态自然保护区结合起来连片开发,打造甜祝3A红色生态休闲区。四是巩固壮大茶阳花环龙表演队,在现有成人龙队、青少年龙队的基础上,新建女子花环龙队。
  (三)推进五名村建设。发挥“四乡四名”效应,加强对万福寺、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和大慈善家田家炳祖居、知名实业家张弼士故居、坪山千亩梯田、花萼楼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分别把大麻坑尾村、高陂党溪村和银滩村、西河车龙村、大东坪山村、大东联丰村打造成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名居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名村。
  1.宗教文化村。万福寺始建于公元834年,距今已有1179年历史,为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充分利用万福寺列入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范围为契机,新建完善寺庙建筑、停车场、观景台、宗教养生度假酒店等设施;保护后山五指峰生态环境,修葺万步云梯登山道,在风光优美处设置观景摄影平台,开展登山、攀岩等山地运动;整合古村落、梯田风光、森林公园、农民生活等资源,把坑尾村打造成“山、寺、田、村”四位一体“万福大景区”,把万福寺打造成为“天下福源”、“祈福圣境”、“福文化体验中心”、“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全国唯一的宗教文化特色旅游区。
  2.名人文化村。高陂镇党溪村、银滩村分别是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祖和大慈善家、“百校之父”田家炳的家乡。要放大两位世界名人效应,充实完善展室,开发村落和田园景观区,完善服务设施,把党溪村、银滩村合并打造成为展现异邦立业造就的名人文化村。
  3.名居文化村。西河镇车龙村是“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故乡,是广东最美丽乡村、广东省古村落。村内特色民居较多,而且集中。特别是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整个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举、雄浑严谨,是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是一座美轮美奂的典型中国园林式豪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要以改造提升张弼士故居3A级景区为切入点,推进综合接待服务区、亲水休闲娱乐区、张弼士纪念文化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建设,加强民居和周边环境的保护,把车龙村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农耕文化村。大东坪山千亩梯田始建于元末,完工于清初,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梯田共有1200亩,沿一座座山坡层层叠叠,从山脚连到山顶,连绵不断,少的数十级,多的有千级,梯田密集,阡陌纵横,线条流畅,蔚为壮观。如今,坪山梯田每个季节都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往观光游览。要利用元阳哈尼梯田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效应,在3A级景区基础上,增加农事休闲体验项目和旅游区内景点与景点间衔接密度,加强古民居、古村落的保护,在游客接待中心增设农耕文化展览馆,把坪山村打造成中国农耕文化基地。
  5.民俗文化村。大东联丰村花萼楼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有近400多年历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广东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土围楼,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和文化瑰宝。“神州百姓闹元宵”、“嫂娘”、“等郎妹”等中央台元宵文艺晚会节目、电视连续剧、电影在该楼拍摄;2000年10月,举行了客家土楼千人茶会;每年正月初三都举办规模较大的祈福民俗活动。要发挥花萼楼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强花萼楼的保护和内外环境的清理整治,增设乡村旅馆、特产商店等服务设施,丰富每年正月初三的祈福民俗活动内容,把联丰村打造成集民俗文化、客家民居建筑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任组长,县委书记林健雄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的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领导小组。我县成立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领导小组,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任顾问,组长由林健雄书记担任,第一副组长由朱汉东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宣传、文化、旅游的常委、副县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县委办、县府办、县委宣传部、发改局、文广新局、林业局、旅游局、财政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水务局、交通运输局、公路局、电视台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镇场党委书记组成,下设办公室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协调解决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为更好地开展创建工作,我县拟成立大埔县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管委会,定为副处级事业单位。
  (二)完善政策措施。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为依据,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文化生态保护办法和实施细则,规范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积极探索建立土地统筹模式,推进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优先保障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建设用地供应。探索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渠道,实行“政府主导规划,企业投资开发,市场模式运作”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经营权等形式,投资开发建设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对重点旅游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注重资金投入。由县人民政府设立专项建设资金,建立资金审计监督制度。专项建设资金来源由财政预算、社会和个人捐资组成。县本级财政根据财力情况,结合当年财政收支情况适当安排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活动,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和补助,珍贵资料和实物的征集和收购,对项目传承单位、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基地的资助;相关项目的研究与成果出版,保护区的其他事项。
  (四)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工作考核机制,切实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实行跟踪督查、追踪问效、季度检查、年终考核。对各牵头单位牵头不力、抓得不紧、落实不够、任务欠账大的,对各协办单位配合不够、推诿塞责的,将严格按照绩效考核扣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