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历史人文 > 大埔故事 > 名人故事
杨应彬同志生平
来源:南方网  时间:2015-07-24 08:44:33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新中国成立后,杨应彬同志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副秘书长,参加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党校(广东革命干部学校)的筹备和组教工作,任组教处副处长。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与杨应彬同志亲切握手。
 
 
2011年10月,杨应彬同志90岁生日时与夫人郑黎亚合影。
 
 
  ▲1979年1月,杨应彬同志(左一)陪同习仲勋同志(右一)和广州市民一起察看迎春花市。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广东省委原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杨应彬同志,因病于2015年7月13日14时52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杨应彬同志1921年10月出生于广东大埔县一个穷苦家庭。1935年秋在上海参加“左翼教联”工作,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奉党组织的派遣进国民党张发奎部战地服务队,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中共党的特别支部领导下,从事战地宣传、军事、统战及党的地下工作,随军先后参加了淞沪、武汉、桂柳三个会战。
 
  解放战争初期,在关键时刻截获了蒋介石发给张发奎的密令,冒着生命危险将特急情报转送给党的组织,挫败了国民党企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变”惨案的阴谋,挽救了东江纵队等北撤的2500多名骨干精英,为革命立下不朽功勋。1947年8月奉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命撤退到香港。
 
  1948年5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军事特派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参谋长,为南路人民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杨应彬同志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副秘书长,参加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党校(广东革命干部学校)的筹备和组教工作,任组教处副处长。1950年10月广东土地改革试点运动开始后,任广东省土地改革工作团第三(龙川)分团副团长。他从广东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华南分局关于土改的方针、政策,推动了土地改革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1950年12月任广东省土改委员会调研处处长。1952年7月起先后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主任。1955年8月至1956年8月,在北京高级党校(中共中央党校前身)学习一年。
 
  1956年8月至1967年2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广东省军管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在担任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期间,主要从事农村政策的研究工作。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群众,积极调研,发现问题,为省委重大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1960年至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注意到清远县洲心公社为解决农民吃饭和生产积极性问题而探索出的“集体统一安排下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做法,即“洲心经验”,及时将有关材料综合整理出来向省委主要领导推荐。“洲心经验”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广东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生产和农民吃饭问题,促进了广东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应彬同志受到冲击和迫害,被错误打倒批斗关押了6年之久。1973年杨应彬同志恢复工作,先后任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办事组副组长,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主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杨应彬同志担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期间,他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全力协助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抓好农村生产体制改革问题,积极倡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参与总结推广清远县工交企业关于利润包干提成的办法,以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广东争取“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和创办经济特区”,启动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倾注精力,奉献智慧。
 
  1983年至1985年,杨应彬同志任省委常委,分管全省宣传、文化、教育战线的工作。他大力提倡各条战线必须联系群众,紧跟改革开放步伐。特别是在广东率先推行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让社会力量参与办教育,使全省一大批因“文革”耽搁学业的中青年通过函授、刊授、电大、夜大等半脱产、脱产的方式接受高等教育。此举尔后在全国广泛开展,惠及民众。在此期间,杨应彬同志还兼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征集委员会主任,领导和主持全省党史征集和研究工作,取得很大成绩。
 
  1985年9月至1993年1月,杨应彬同志任政协广东省委员会第五、六届副主席、党组书记。他团结带领党组“一班人”,充分发挥政协党组作用,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维护了党的权威,确保了政协工作的政治方向。他联系自己的经历,提出统一战线不但是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也是改革开放建设的一个重要法宝。他积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强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把各方面代表人物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广东省改革发展汇聚了强大合力。他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政协委员围绕广东省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八五”规划、促进科技进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协商议政,提出了大量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建议,为广东省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善于开展团结联谊和对外交往工作,广交、深交党外朋友,为促进祖国统一和港澳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应彬同志是中共十二、十三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3年1月,杨应彬同志离开领导岗位,但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及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党和国家建言献策,发挥余热。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兼任全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全国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等,2004年9月办理离休手续。
 
  杨应彬同志不但政绩卓著,而且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和党政领导岗位上,在紧张的战地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之暇,耕耘不止,写下了大量的论文、散文和诗词,出版了《小先生的游记》、《岭南春》、《碎砖集》、《东湖诗草》、《东山浅唱》、《东廓吟鞭》、《金华集》、《杨应彬作品选萃》、《杨应彬文集》、《杨应彬诗词》等大量著作。
 
  杨应彬同志长期担任广东省重要领导职务,是中国革命,特别是广东省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历史见证人,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杨应彬同志参加革命80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热爱祖国,对党忠诚,忠于人民,关心同志;他心胸宽广,勇于担当,坚毅宽容;他勤学敏思,勤奋工作,任劳任怨,永葆革命青春;他高风亮节,光明磊落,顾全大局,善于团结同志,待人忠厚温和;他作风正派,乐观豁达,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严格要求家属子女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杨应彬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杨应彬同志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优良作风和光辉业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杨应彬同志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