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本 概 况 【位置面积】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地处北纬24°01'~24°41'、东经116°18'~116°56'之间,东和北紧靠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和龙岩市永定区,东南连接潮州市饶平县,西依梅县区、梅江区,南邻丰顺县和潮州市潮安区。全县区域总面积24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298万亩,耕地24.759万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大埔有“三区六乡”(三区: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六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之称。县城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大埔县建置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属义安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历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立饶平县,县地域属之。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氵恋洲二都重置县,改名大埔县,县治在茶阳,属潮州府。民国3年(1914年)隶潮循道,民国25年(1936年)属广东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65年隶属梅县专区,1983年属梅县地区,1988年属梅州市。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五虎山北麓。 【行政区划】2020年,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百侯、枫朗、大东、高陂、光德、桃源、大麻、三河、银江、洲瑞、茶阳、西河、青溪)和丰溪林场,镇、场下设256个村委会(居委会),其中村委会245个、居委会11个,4065个村民小组。 【人口·民族】2020年,大埔县户籍总人口55.23万人,常住户籍人口33.09万人。全县人口主要为汉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畲族、高山族、水族、景颇族、土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赫哲族等26个少数民族的少量居民。全县语言属客家方言,光德镇九社、高陂镇埔田等村间有漳州、潮州语。祖籍大埔的华侨、华人有近50万人,素有“华侨之乡”美称。 【气候特点】大埔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20年,大埔县年平均气温22.6℃,比历年平均气温高1.5℃;年总降水量979.6毫米,比历年雨量少552毫米,年降水量≥0.1毫米降水日数130天,比历年少18.1天;年日照时数1778.1小时,比历年多85.8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9.9℃,出现在7月14日,年极端最低气温0.7℃,出现在1月3日。最冷月(12月)平均气温15℃与历年同期平均偏高1.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0.5℃比历年同期平均偏高2.4℃。一日最大降水量74.2毫米,出现在9月12日。2020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年降雨量偏少,年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多。据大埔县三防办统计,2020年9月12-13日,受强雷雨云团影响,大埔县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其中高陂镇受灾较为严重,出现山体滑坡10处,内涝3处,受灾人口2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0万元。 【物产·资源】大埔县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3.10万千瓦,已开发39.95万千瓦,是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镍、铅、锌、钨、钼、锡、铜、金砂等金属矿,有磷、水晶石、长石、石英石、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属矿。瓷土储量4.38亿吨,紫砂陶土储量超1亿吨,有近800年制作陶瓷的历史,大埔青花瓷、高陂陶瓷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10个国家和地区,是“陶瓷之乡”。土特产主要有天然矿泉水、瓷器、蜜柚、茶叶、烟叶、金针菜等,还有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有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小吃名县、全国重点产茶县、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称誉。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西岩乌龙茶、大埔青花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梅州柚•大埔蜜柚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地貌·河流】大埔县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边远山区,森林覆盖率79%。县境山脉大部分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层峦起伏,千岩万壑,纵横交错,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处,均散布于四周边陲,最高峰为西南部银江镇的明山嶂银窿顶,海拔1357米;最低处是高陂镇黄竹居的韩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广布。综观全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约占10%,海拔100—500米之间的高中丘约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约占10%。境内溪河众多,地处韩江流域、梅江水系,有规模以上(5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5条,大埔韩江总长46.86千米,集雨面积965.68平方千米;大埔梅江总长18.57千米,集雨面积129.89平方千米;大埔汀江总长41.35千米,集雨面积641.06平方千米;大埔梅潭河总长83千米,集雨面积678平方千米;大埔漳溪河总长33.82千米,集雨面积158.52平方千米;规模以下(500平方千米以下3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9条,总长392.18千米,集雨面积1414.89平方千米。水库48座,总库容1.18亿立方米,重点山塘170处。 【人文】大埔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广东汉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埔县是革命老区,是广东省首个中央苏区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侯镇、茶阳镇、三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侯北村、侯南村是“全国文明村”。大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美称。“父子进士”(饶相、饶与龄)、“一腹三翰林”(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兄弟三将军”(范汉杰、范剑江、范作人)、一县同期“四位省主席”(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赵公武)、“父子两总理”(李光耀、李显龙)被传为佳话,还有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张弼士、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罗明、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首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之一的田家炳、现代著名作家杜埃和碧野,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杨文采、蒲慕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邱冠周、涂善东等杰出人物。 【旅游】大埔县主要旅游景点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阳“父子进士”牌坊、大东花萼楼、湖寮泰安楼、西河光禄第、百侯肇庆堂、三河中山纪念堂)6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百侯名镇旅游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坪山梯田旅游区、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大埔县江畔人家休闲旅游度假区、李光耀祖居旅游景区、大埔西河北塘乡村旅游区、瑞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西岩茶乡度假村)9个,还有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广东省丰溪自然保护区、粤东名胜万福寺、大埔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田家炳祖居拱辰楼等。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最美丽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7年度中国最美茶乡、新时代•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最美中国旅游县、中国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区。 【交通】大埔县地处广东东北部的边远地区,县境山川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水路运输,几乎没有公路交通,出门要步行,陆运靠肩挑,十分闭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交通机构,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发展交通运输事业。1956年开通第一条埔城至福建永定峰市的公路。截至2020年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55千米,有高速公路2条〔梅龙高速、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国道1条(G235线)、省道6条、县道6条、乡村道1153条,公路密度134.30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县乡镇通车率100%。对外实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对内实现县城至15个镇(场)及24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并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公路硬底化。境内航道总长104千米,能通航的有梅江、韩江干流64千米;还有梅坎铁路(梅州至福建坎市)2000年9月通车,大埔段里程48.59千米,县级站设于三河。如今交通运输发达,形成了水路、公路(高速)、铁路并举,内外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森林资源】大埔县境内群山环抱,有“山中山”之称,溪流众多,故古时曾以“万川”作县名。较为著名的有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 丰溪省级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阴那山、西岩山、韩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资源。丰溪省级森林公园以珍稀动植物、溪流飞瀑众多、原始森林神秘为特色;阴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径为特色;双髻山以天然石岩石洞、摩崖石刻为特色;西岩山以烟云树海、万亩茶园为特色;韩江以三江汇流、两岸青山耸翠、风景如画之“韩江画廊”为特色。 历史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 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归属梅州市。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状况 (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县内丰富的水力资源根本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一宗水电站也没有。茶阳、高陂曾办私营小火力发电厂,至1949年仅剩一个高陂大明电灯厂。手工业工人以简陋的生产工具和小作坊生产方式从事加工业务。大埔虽有“陶瓷之乡”之称,但陶瓷生产亦长期停滞在家庭手工小作坊状态,生产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前夕,除分散在各乡村的家庭瓷厂,几家私营烟丝厂和虎山中学的一家小型印刷厂外,别无其他工业。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749.83万元。 (二)农业处于衰落境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引水蓄水仅有小陂圳和平塘等,灌溉面积只占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低,而且极不稳定。1949年粮食总产量3.6万吨,平均亩产90.7公斤。 (三)交通运输落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县内还没有一条通车的公路,虽有韩江、汀江、梅江航道之便,而机动船舶仅占船舶总数的5%,运输能力甚低。1949年客运量13.52万人次,周转量138.4万人公里;货运量7.82万吨,周转量149万吨公里。 (四)物价暴涨。特别是1946年以后,国民政府滥发钞票,货币急剧贬值,通货膨胀,商家囤积居奇,物价一日数涨。粮食价格上涨更甚,1949年4月,大米每石(90公斤)为80万元(金圆券),比1948年11月130元上涨6100多倍。其间市场一片混乱,概以大米、银元、港币交易。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39年来,大埔的经济建设,大体分5个不同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1957年,即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前三年,许多工农业产品达到或超过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胜利完成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后五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着重发展农业、林业和轻工业,兴建赤山瓷厂、印刷厂、松香厂、农机修造厂、彩瓷厂、陶瓷原料厂、酒厂等一批地方国营工业。这八年,农业连年增产,工业开始起步,出现经济全面繁荣的局面。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79.81万元,比1949年增长54.55%,平均每年递增5.6%。这是大埔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遇到严重挫折。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虽然兴建了一批工厂,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各行各业都犯了高指标、“共产风”、浮夸风等“左”的错误,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1961年农业总产值下降至3078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产值最低的一年。工业产值下降。仅1962年全县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共压缩吃商品粮的5491人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一时期,粮食匮乏,商品奇缺,物价猛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严重困难。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5200.69万元,比1957年下降11.55%,平均每年递减2.43%。 第三个时期是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这一时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对一部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一部分已转为国营的企业恢复为集体所有制;并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减少粮食征购,进一步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使遭受破坏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6807.81万元,比1962年增长30.9%,平均每年递增上升到9.39%。 第四个时期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运动不断,在农村搞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社员的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在分配上实行政治评分等等,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工业方面,生产仍有所发展。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1.02亿元,比1965年增长49.76%,平均每年递增3.7%。 第五个时期是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改革开放政策,全县城乡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从1980年起,在农业方面,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1986年大埔被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县,国家先后投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1600多万元,加快农业的开发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工业和财贸战线,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全县工农业生产遂持续稳定发展。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2.34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1.1倍,平均每年递增7.8%;社会总产值5.34亿元,增长2.9倍;国民生产总值3.27亿元,增长2.86倍;国民收入2.75亿元,增长2.7倍。这是大埔社会经济发展又一个“黄金时期”。但这一时期,亦曾因基建投资过大、信贷失控、市场物价大幅度上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插手经商,在兴办计划外企业上亏损或失误,而导致2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沉淀,给全县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大埔进行生产关系变革和经济建设,尽管历程曲折,但经济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经济发展在提速,经济结构在优化 大埔虽是经济欠发达的广东省边远山区县,但经济发展也在发力提速。近几年,大埔县立足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定位,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实业富县、文旅兴县”发展思路,朝着“打造梅州康养文旅融合之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的发展目标,以振兴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陶瓷电力产业以及培育新兴产业,奋力开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国民经济】2020年,大埔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全县生产总值91.10亿元,同比增长1.7%,增速排在全市第五;规上工业增加值12.22亿元,同比下降4.3%;固定资产投资73.55亿元,同比增长2.8%,排在全市第四;贸易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同比下降2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64亿元,同比下降8.8%;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5亿元,同比增长1.5%。 【疫情防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埔县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召,迅速构筑起抗击疫情的坚固防线,唯一一例外省输入型确诊病例经过16天治疗康复出院,实现本地防控“零感染、零扩散、零死亡”。涌现出黄森昌、邹益香、赖燕萍等一批先进模范代表,西河省际联合检疫检查站被评为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产业发展】2020年,大埔县出台实施17条措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3月初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新增减免税费1.42亿元、降低社保费8781万元、延期还本付息2.49亿元。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5家企业建成新生产线,建成10家展销展示中心、2家创新孵化中心,高陂镇青花瓷小镇初具雏形。县城工业小区入园企业5家,其中鸿富瀚全年产值4100万元,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上规;旭平首饰建成4栋厂房。博富能公司实现增长,全年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30%。引进梅州市博钺电子有限公司落户大麻镇,有效解决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就业问题。大埔电厂实现产值16.47亿元,二期工程征地拆迁基本完成并签订三大机组采购合同。启动赤山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初步确定选址。投入4.70亿元完成省级蜜柚、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建成大埔蜜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科研平台,完成西岩山万亩茶文化产业园建设。成功承办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投入2200万元建成全市唯一的5G+农业大数据平台。大埔入选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获得“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西岩茶叶、凯达茶业上榜2020中国茶业百强企业。顺兴、万川千红2家蜜柚企业产品获得出口美国市场认证。梅州柚•大埔蜜柚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与顺丰集团丰农科技联合成立梅州柚都都果业有限公司,区域公用品牌“嘟嘟蜜柚”初具影响力,促进物流发展。动工建设蜜柚康养小镇酒店,完成长寿文化馆建设。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家。三河坝红色主题历史文化游径入选省历史文化游径名单,陶瓷文化之旅线路入选省级工业旅游精品线路。 【重点项目】2020年,大埔县推进总投资399.32亿元、年度投资计划96.44亿元的121项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77.56亿元。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建成通车。大丰高速进入勘察设计阶段,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完成高陂赤山至留田段过境公路一期、三河至梅县区松口、茶阳至三河、西河北塘至纯德、根子栋至光德、大麻坑尾至裕洲、枫朗隔背至岽顶湖等路面改造工程和湖寮密坑大桥建设,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225千米,县城过境公路二期基本完成。省道S221线湖寮至枫朗段、S222线银江坑口至高陂段、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库周公路改建、大麻莲塘大桥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全面完成土地、房屋的征拆,如期下闸试蓄水。第二自来水厂正式动工,完成富溪水等3宗28.12千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梅潭河三河至湖寮段等碧道建设扎实推进。解决新诚基五丰稀土矿扩界、县城工业小区山林纠纷等问题,依法征拆张云栽实验小学路口2栋旧房、岭下堤水路1座老屋,新争取建设用地指标119.33公顷、新征土地135公顷。 【三大攻坚战】2020年,大埔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25元。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累计筹集扶贫资金6.86亿元,实施到村项目3100个、到户项目21万个,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805户、贫困人口10478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57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均达到退出标准。20家企业80个农产品进入省扶贫产品信息名录,实现销售收入2.02亿元。推进污染防治,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99.7%,水环境质量、大气质量分别排在全市第一、第二。国家生态功能区考核取得较好成绩,获得中央奖补资金1.90亿元。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控,政府全年无新增隐性债务,金融秩序保持稳定。 【改革创新】2020年,大埔县深化“放管服”改革,141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免证办”,行政许可事项时限压减率93.9%、即办率96.6%,下放627项事项至镇级、63项至村级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全流程“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不动产登记全面提速。“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扎实推进,167项可查询事项进驻“粤省事•梅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知识产权强县工程,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专利申请量449件。成功引进全市首家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梅州市中兴达知识产权有限公司”,成功承办2020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推进会暨梅州市特色产业知识产权主题研讨会,挂牌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站。 【城乡环境】2020年,大埔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打通县城内环东路、梅潭河堤岭下段和文化路延伸段,完成大埔大道一期、大兴路、黎家坪河堤路提升改造,县城垃圾填埋场除险加固完成,县城第二水质净化厂建设扎实推进。奥园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西河镇“十村联动”、大麻镇“六村共同缔造”等示范片取得新进展,成功打造枫朗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开展“两美”行动和“三清三拆三整治”回头看,245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其中123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新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22个,建设15个联村兴业富民服务中心。西河镇漳北村获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建成高标准农田1033.33公顷,完成水田垦造377.27公顷。拆旧复垦累计交易面积56.80公顷,获得交易资金3.80亿元。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7200公顷以上,生猪存栏出栏水平加快恢复。 【民生福祉】2020年,大埔县八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虎山中学老校区主楼东西两翼改建和城东实验学校、高陂实验学校建设加快,动工建设西岭实验学校。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内儿科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县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业务用房综合楼、县慢性病防治院门诊楼、光德卫生院迁建工程和大东、洲瑞卫生院保障房建成投入使用,高陂中心卫生院迁建工程宿舍楼封顶、住院大楼和综合楼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3574户,同比增长53%;城镇新增就业20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平安之乡先行地建设成效明显,扫黑除恶纵深推进,社会持续和谐稳定。百侯侯南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西河漳北村、百侯侯南村成功创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红色政权首个公安局——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历史陈列馆开馆。大埔县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大埔县档案馆新馆、大埔县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文化艺术 语言 县境语言属客家次方言。全县大致可分5个方言区: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岩上、西河、茶阳、青溪、长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银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枫朗、双溪、大东。除光德镇九社、古野乡蒲田分别在内部兼讲漳州、潮州话外,全县通行客家话。但由于受邻县方言的影响,县内各地之间的方言声调又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如“包车”一词,湖寮人念“bāochā”。高陂人念“bàochā”,枫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访)你”,湖寮人说作“捞吾(lāo )”,百侯人说作“捞衡(lāo hén)”,茶阳、西河、大麻等处人说作“喇吾(lá )”。 代表本县方言的是湖寮方言。 大埔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真正与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资、烧、志等。 风俗 大埔山多田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较为艰难,故男子多外出谋生,女人居守持家。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变化,它规定和影响着风俗的嬗变。一些为封建剥削阶级服务的习俗已被革除,如切除了妓院、赌场、烟馆等社会“毒瘤”;原先那些适应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有所变更;迷信日渐革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崇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观念在不断更新,新的社会风俗也正在逐步形成、完善。 文物单位 泰安楼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建立于清乾隆28年(1764年),其座东北向西南,砖石木结构。楼呈正方形,长49米,宽52.6米,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楼高三层,共有房200间,因楼的外墙为石墙,故俗称石楼。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层楼房把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为读书求学的场所。 该楼风格独特,雄伟粗犷,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名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华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该楼于2002年8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大埔地处广东东北部的边远地区,县境山川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水路运输,几乎没有公路交通,出门要步行,陆运靠肩挑,十分闭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交通机构,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发展交通运输事业。1956年开通第一条埔城至福建永定峰市的公路,至2020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55千米,有高速公路2条【梅龙高速、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国道1条(G235线)、省道6条、县道6条、乡村道1153条,公路密度134.3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县乡镇通车率100%。对外实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对内实现县城至15个镇(场)及24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并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也大部分实现公路硬底化。境内航道共140千米,还有铁路一条(梅坎铁路),大埔段里程48.59千米。如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形成了水路、公路(高速)、铁路并举,内外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水路大埔县水上运输有梅江、汀江和韩江流经本县,航道总长104公里,能通航的有梅江、韩江干流64公里,汀江、梅潭江、漳溪江、银溪支流125公里。三河坝向来为水路交通咽喉。溯梅江而上可通梅县、兴宁、五华;溯汀江而上可达青溪的石下坝;顺韩江而下可抵潮州、汕头。70年代后,因沿河兴建水利、水电拦河坝,梅潭河、漳溪河、银溪已先后断航。经逐年整治,通航条件不断改善,丰水期,100吨的船舶畅通无阻,枯水期,干流50吨船舶可通航。 公路公路交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1956年修筑首条公路(埔峰公路),以后逐年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公路交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至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33.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条50.2公里,国道1条100.96公里,省道6条372.41公里,县道6条 110.39公里,乡村道1153条2399.29公里;对外实现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对内实现了县至15个镇(场)及24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并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也大部分实现了公路硬底化。同时,全力推进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建设,确保2020年建成通车;全力争取省市支持,推动大丰华高速公路大埔至丰顺段、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梅坎铁路扩能改造尽快动工建设,平蕉大高速公路、梅漳高铁早日列入规划。围绕构建以县城为中心放射状交通路网的目标,抓好东向湖寮至枫朗、南向湖寮至高陂、西向三河至大麻、北向湖寮至茶阳等四大出口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大麻至高陂、高陂至丰顺等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加快融入厦漳泉“两小时”、珠三角“四小时”经济生活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互联互通。认真抓好“四好农村路”、旅游公路建设,不断改善交通条件,以“路通”促“财通”。 铁路 梅坎铁路(梅州至福建坎市)于1998年动工兴建,2000年9月通车。全长143公里,大埔境内长48.6公里,大埔县级站设于三河。梅坎铁路在梅州与广梅汕铁路接轨,在福建与鹰厦铁路相连,成为大埔与外界人员沟通,货物往来的又一便捷、强大的交通大动脉。 教育 体系发展 大埔素称文化之乡。明嘉靖六年(1527),大埔开始办书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办四所官学。道光九年(1829)、咸丰七年(1857)建民办公助的义学三处。除书院、官学、义学外,各地纷纷办私塾。清末,废科举,设学堂,初办中等学堂两所。宣统三年全县已有小学堂71所。民国时期,办学之风遍及全县,经费除县立中学能得到政府拨款补贴外,其他学校主要靠各姓宗族祖尝会产,有的由校董会呈请县政府批准征收捐税附加拨归学校,有一些是靠热心教育的侨胞捐资兴办和供给经费,校舍则利用祠堂、庙宇者多,校长、教师多由校董会聘请。民国35年(1946),全县有普通中学10所,简易师范和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各1所,小学511所,学生3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改造旧的教育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对全县学校的布局、结构、体制进行调整,对学制、教学、教材进行改革,对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通过群众集资、政府拨款和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扩建、新建校舍,充实教学设备,许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每个乡镇有中学,村村有小学,基本上达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至1983年,我县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7%,读满五年的巩固率达87.68%,基本完成扫盲任务。90年代,我县加快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普九”所需的校舍、师资、设备等方面狠抓落实,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至1997年,小学毕业生升中率达99.27%,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达98.6%,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97.93%,毕业率95.92%,中小学生流失率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21世纪,我县继续把巩固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协调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实施“科研促教”工程、“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大埔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提前一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2014年全县14个镇全部完成广东省教育强镇创建任务,实现了省教育强镇全覆盖;2015年我县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2018年我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至2018年,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29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7所,职业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98所(含县直小学5所、镇中心小学11所、村完全小学31所和教学点51所);幼儿园5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38所。在职教职员工共有4508人,副高级597人,占比13.2%;中级2813人,占比62.4%;学历本科以上2690人,占比62.7%(小学教师本科率40.9%,初中教师本科率73.9%,高中、职校教师本科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有51957人,其中:普通高中7229人,职业高中1907人,初中生12773人,小学生30048人。全县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75%,小学和初中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年巩固率98.3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04%,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100%。 城市荣誉 大埔县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平安建设成绩显著,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大埔县被评为中国小吃名县,荣膺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称号,并入选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之一。 大埔县通过了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组的中期验收。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大埔县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广东省卫生城镇。 大埔县被授予“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市)”称号,入选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最美丽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7年度中国最美茶乡”。 2018年,推进旅游大数据库建设,建立大埔县旅游大数据平台,上榜2018“锦绣中国榜”,被评选为“新时代•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 2019年,大埔县成功举办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大埔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第八个“世界长寿乡”。 2019年,大埔县被国际旅游联合会评为“最美中国旅游县”。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