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本 概 况 【位置面积】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地处北纬24°01'—24°41'、东经116°18'—116°56'之间,东和北紧靠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和龙岩市永定区,东南连接潮州市饶平县,西依梅县区、梅江区,南邻丰顺县和潮州市潮安区。全县区域总面积2462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322.52万亩,耕地13.377万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大埔有“三区六乡”(三区: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六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之称。县城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大埔县建置于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属义安郡。隋大业三年(607年)义招县改为万川县,属潮州。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历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立饶平县,县地域属之。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氵恋洲二都重置县,定名大埔县,县治在茶阳,属潮州府。民国3年(1914年)隶潮循道,民国25年(1936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五虎山北麓。1965年隶属梅县专区,1983年属梅县地区,1988年属梅州市。 【行政区划】2023年,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百侯、枫朗、大东、高陂、光德、桃源、大麻、三河、银江、洲瑞、茶阳、西河、青溪)和丰溪林场,镇、场下设256个行政村(社区),其中行政村245个、社区11个,4155个村(居)民小组。 【人口·民族】2023年,大埔县户籍总人口53.32万人,常住人口32.07万人。全县人口主要为汉族,兼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畲族、高山族、水族、景颇族、土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赫哲族26个少数民族的少量居民。全县语言属客家方言,光德镇九社、高陂镇埔田等村间有漳州、潮州话。祖籍大埔的海外华侨、华人有近50万人,素有“华侨之乡”的美称。 【气候特点】大埔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23年,大埔县年平均气温21.6℃,比历年平均气温高0.2℃;年总降水量1206.9毫米,比历年雨量少290.4毫米,年≥0.1毫米降水日数142天,比历年少3.6天;年日照时数2013.3小时,比历年多284.5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9.5℃,出现在5月30日,年极端最低气温-0.7℃,出现在1月29日。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7℃,与历年同期平均高0.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6℃,比历年同期平均偏高0.4℃。一日最大降水量65.8毫米,出现在6月4日。2023年平均气温较历年正常略偏高,年降雨量较历年正常略偏高,年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多。全年影响大埔县的台风有4个,其中受台风“海葵”外围环流影响,全县13个镇出现不同程度的灾情。受灾人口共1.06万人,作物受灾面积151.99公顷,严重受损房屋5间,受损公路1千米,直接经济损失990.03万元。 【物产·资源】大埔县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3.1万千瓦,已开发39.95万千瓦,是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镍、铅、锌、钨、钼、锡、铜、金砂等金属矿,有磷、水晶石、长石、石英石、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属矿。瓷土储量4.38亿吨,紫砂陶土储量超1亿吨,有近800年制作陶瓷的历史,大埔青花瓷、高陂陶瓷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10个国家和地区,是“陶瓷之乡”。土特产主要有天然矿泉水、瓷器、蜜柚、茶叶、烟叶、金针菜等,还有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有“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小吃名县、全国重点产茶县、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等称誉。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西岩乌龙茶、大埔青花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梅州柚·大埔蜜柚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西岩茶叶集团、凯达茶业公司入围2022年度全国茶业百强企业,西岩茶叶集团被评为“2022中国十大茶王”。 【地貌·河流】大埔县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边远山区,森林覆盖率79.15%。县境山脉大部分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层峦起伏,千岩万壑,纵横交错,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处,均散布于四周边陲,最高峰为西南部银江镇的明山嶂银窿顶,海拔1357米;最低处是高陂镇黄竹居的韩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广布。综观全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约占10%,海拔100—500米之间的高中丘约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约占10%。境内溪河众多,地处韩江流域、梅江水系,有规模以上(集雨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5条,韩江大埔段总长47.07千米,集雨面积965.68平方千米;梅江大埔段总长22千米,集雨面积200.9平方千米;汀江大埔段总长55千米,集雨面积641.06平方千米;梅潭河大埔段总长83千米,集雨面积678平方千米;漳溪河大埔段总长32千米,集雨面积165平方千米;规模以下(集雨面积500平方千米以下3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9条,总长392.18千米,集雨面积1414.89平方千米。水库48宗,总库容1.18亿立方米,重点山塘170处。 【人文】大埔县民间艺术丰富,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广东汉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埔县是革命老区,是广东省首个中央苏区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侯镇、茶阳镇、三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侯北村、侯南村是全国文明村。大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美称。“父子进士”(饶相、饶与龄)、“一腹三翰林”(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兄弟三将军”(范汉杰、范剑江、范作人)、一县同期“四位省主席”(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赵公武)、“父子两总理”(李光耀、李显龙)被传为佳话,还有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张弼士、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罗明、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首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之一的田家炳、现代著名作家杜埃和碧野,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杨文采、蒲慕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邱冠周、涂善东等杰出人物。 【旅游】大埔县主要旅游景点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阳“父子进士”牌坊、大东花萼楼、湖寮泰安楼、西河光禄第、百侯肇庆堂、三河中山纪念堂)6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百侯名镇旅游区、张弼士故居旅游区)3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坪山梯田旅游区、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大埔县江畔人家休闲旅游度假区、李光耀祖居旅游景区、大埔西河北塘乡村旅游区、瑞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西岩茶乡度假村)8处,还有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广东大埔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埔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粤东名胜万福寺、田家炳祖居拱辰楼等,“红动古道·绿动乡村 ——中央红色交通线亲子研学游”线路入选“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埔县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最美丽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最美茶乡、新时代·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最美中国旅游县、中国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区等称号。 【交通】大埔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的边远地区,县境山川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水路运输,几乎没有公路交通,出门要步行,陆运靠肩挑,十分闭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交通机构,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发展交通运输事业。1956年开通第一条埔城(茶阳)至福建永定峰市的公路。至2023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579.51千米,有高速公路2条〔梅龙高速、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国道1条(G235线)、省道6条、县道24条、乡村道1711条,公路密度145.1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县乡镇通车率100%,对外实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对内实现县城至15个镇(场)及245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底化公路,3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公路硬底化。境内航道总长104千米,能通航的有梅江、韩江干流64千米。梅坎铁路(梅州至福建坎市)大埔段里程48.59千米,县级站设于三河。全县交通运输形成水路、公路(高速)、铁路并举,内外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森林资源】大埔县境内群山环抱,有“山中山”之称,溪流众多,故古时曾以“万川”作县名。较为著名的有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 丰溪省级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阴那山、西岩山、韩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资源。丰溪省级森林公园以珍稀动植物、溪流飞瀑众多、原始森林神秘为特色;阴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径为特色;双髻山以天然石岩石洞、摩崖石刻为特色;西岩山以烟云树海、万亩茶园为特色;韩江以三江汇流、两岸青山耸翠、风景如画之“韩江画廊”为特色。 历史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 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归属梅州市。 2023年社会经济发展 【综合实力】2023年,大埔县地区生产总值106.8亿元、同比增长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8亿元、同比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41.75亿元、同比增长40.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6亿元、同比增长5.6%;外贸进出口总额5623万美元;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9亿元、同比增长6.53%。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落实加快实体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14亿元。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存贷比66.68%,排名全市第三。抓苏区融湾机遇,围绕《梅州方案》,主动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获得中央资金1.23亿元、省级资金6500万元、债券资金13.3亿元,获批中央特别国债资金4.9亿元、居全市第二。实施50项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7.35亿元。大埔电厂二期完成投资12.6亿元,茶阳镇防洪工程建设加快,高陂镇防洪工程通过省发改委初核,青溪抽水蓄能电站已由省上报国家能源局申请纳入国家中期调整重点实施项目。开展大丰高速公路、大潮疏港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湖寮至枫朗、银江坑口至高陂、西河纯德至枫朗清泉溪公路改建工程和大麻莲塘韩江大桥建成通车,建成旅游产业公路2条,完成农村公路“单改双”64千米、危桥改造2座。推进银江水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工程。新建5G基站215座。 【实体经济】2023年,大埔县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取得新成效,完成工业投资27.7亿元、同比增长176.5%,工业技改投资13.4亿元、同比增长170.1%,新增规模以上企业4家。电力规模以上企业产值29.4亿元、电力税收1.22亿元,推进大埔电厂二期、大埔峡能农光互补等项目。陶瓷产值5.82亿元、税收2828万元,编制《大埔县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引进自动化生产陶瓷企业3家、先进陶瓷企业2家,提质升级陶瓷企业3家;推进瓷土开发利用,与潮州枫树瓷土达成合作。先进材料产业加速发展,讯源新材料、博睿能锂电池电源、鸿智信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量大装配式建材等项目落地建设。县科创园一期完成“七通一平”、二期动工建设,推进县城工业小区二期、县新型陶瓷产业园。清理整顿低效用地10.87公顷。农业稳中提质,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5亿元、同比增长4.8%。蜜柚产值18.2亿元、同比增长8%,茶叶产值11.9亿元、同比增长5.3%。推进省级蜜柚产业园(扩容提质)、广东金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稻可香粮食加工生产基地等项目,天业冷链物流产业园一期完工、二期开工建设。新增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三河坝文旅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全县接待游客107.4万人次、同比增长138.9%,旅游总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162.9%。 【城乡发展】2023年,大埔县坚持联城带村,做强县城龙头、做实乡镇节点、建设和美乡村。全面完成城北12个老旧小区改造和北环路自来水及路面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县城截污管网及第二水质净化厂建成试运行,推进智慧停车场、第二自来水厂、第三自来水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深化驻镇帮镇扶村,完成帮扶项目123个,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投入1.35亿元推动“红色三河”“古镇百侯”“西河十村联动”典型培育。三河镇入选省第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湖寮镇莒村村等6个村入选典型村。加强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建成美丽宜居村174个,入选2023年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创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资源化利用模式,完成133个自然村资源化利用改造、67个自然村纳厂、434个自然村零散收集自然消纳改造,完成茶阳等8个镇261个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百侯、洲瑞等5个镇级自来水厂升级改造工程。巩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成果,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2120公顷,新增水田27.27公顷,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选聘产业村长48人,新增中央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10个,湖寮镇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电商物流+农村客货同载”运营模式入选全国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生态保护】2023年,大埔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严格落实林长制,实施绿美大埔生态建设,完成林分优化提升3286.67公顷,森林抚育5273.33公顷,森林覆盖率79.15%。打造三河坝绿美公园广东示范点,动工建设湖寮东岭山地公园,建成绿美红色乡村1个,打造“口袋”公园15个,百侯镇被评为省级森林城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治理成效明显,推进梅潭河百侯段和汀江青溪段碧道工程。完成山水林田综合监控“一张网”平台建设,实时监控山火、河湖“四乱”、占耕毁林等动态。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央环保督察涉及的40宗信访案件全部办结。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99.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考、省考断面城市水质指数排名全市第一,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改革创新】2023年,大埔县深化“行政审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改革,推行政务服务“极简审批”改革,公布实施两批“极简办”清单2865项,“粤智助”办理量排名全市第一。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联审联批时间压缩至11天。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对18家国有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城投公司和客风公司“2+N”架构正式投入运作,成立全市首家县域“反向飞地”粤珠万川公司。新增市场主体3249家,培育“个转企”28家。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36.4%。新增专利授权量106件,成功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880万元。落实人才政策,新招引各类人才368人。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成功举办大埔县招商推介会和梅州招商引资推进“百千万工程”·大埔县(厦门)专场活动,全年新引进并动工22个项目,总投资51.2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0.52亿元,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 【民生事业】2023年,大埔县完成省、市、县十件民生实事,民生事业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万元,同比增长4.4%。抓好稳就业政策落实,城镇新增就业210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231人,扶持创业59人。加快进光高级职业学校建设,投入3.24亿元提升改造一批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高考取得新突破,2022年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获省“优秀”等次。大埔县获评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省儿童友好示范县。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标准版认证,县妇幼保健院(原县疾控中心)升级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县中医康复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县精神卫生中心动工建设,完成1间镇卫生院中医馆内涵提升和10间村卫生站中医阁建设,获评2022年度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先进县。提高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孤儿养育标准。推进文化强县建设,成功举办“粤闽并肩穿越,赓续红色血脉”健康徒步等文体活动,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和禁毒工作,稳妥防范化解问题楼盘、涉众金融、意识形态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满意度保持全省前列。创建“无讼村”28个、“无信访村(社区)”144个,大埔县被省授予“平安鼎”,百侯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百侯派出所获评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湖寮镇莒村村、三河镇五丰村获评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开展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县人武部获评“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民族、宗教、外事、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档案、地方志、气象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语言 县境语言属客家次方言。全县大致可分5个方言区: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岩上、西河、茶阳、青溪、长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银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枫朗、双溪、大东。除光德镇九社、古野乡蒲田分别在内部兼讲漳州、潮州话外,全县通行客家话。但由于受邻县方言的影响,县内各地之间的方言声调又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如“包车”一词,湖寮人念“bāochā”。高陂人念“bàochā”,枫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访)你”,湖寮人说作“捞吾(lāo )”,百侯人说作“捞衡(lāo hén)”,茶阳、西河、大麻等处人说作“喇吾(lá )”。 代表本县方言的是湖寮方言。 大埔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真正与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资、烧、志等。 风俗 大埔山多田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较为艰难,故男子多外出谋生,女人居守持家。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变化,它规定和影响着风俗的嬗变。一些为封建剥削阶级服务的习俗已被革除,如切除了妓院、赌场、烟馆等社会“毒瘤”;原先那些适应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有所变更;迷信日渐革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崇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观念在不断更新,新的社会风俗也正在逐步形成、完善。 文物单位 泰安楼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建立于清乾隆28年(1764年),其座东北向西南,砖石木结构。楼呈正方形,长49米,宽52.6米,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楼高三层,共有房200间,因楼的外墙为石墙,故俗称石楼。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层楼房把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为读书求学的场所。 该楼风格独特,雄伟粗犷,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名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华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该楼于2002年8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教育体系 大埔素称文化之乡。明嘉靖六年(1527),大埔开始办书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办四所官学。道光九年(1829)、咸丰七年(1857)建民办公助的义学三处。除书院、官学、义学外,各地纷纷办私塾。清末,废科举,设学堂,初办中等学堂两所。宣统三年全县已有小学堂71所。民国时期,办学之风遍及全县,经费除县立中学能得到政府拨款补贴外,其他学校主要靠各姓宗族祖尝会产,有的由校董会呈请县政府批准征收捐税附加拨归学校,有一些是靠热心教育的侨胞捐资兴办和供给经费,校舍则利用祠堂、庙宇者多,校长、教师多由校董会聘请。民国35年(1946),全县有普通中学10所,简易师范和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各1所,小学511所,学生3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改造旧的教育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对全县学校的布局、结构、体制进行调整,对学制、教学、教材进行改革,对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通过群众集资、政府拨款和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扩建、新建校舍,充实教学设备,许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每个乡镇有中学,村村有小学,基本上达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至1983年,我县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7%,读满五年的巩固率达87.68%,基本完成扫盲任务。90年代,我县加快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普九”所需的校舍、师资、设备等方面狠抓落实,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至1997年,小学毕业生升中率达99.27%,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达98.6%,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97.93%,毕业率95.92%,中小学生流失率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21世纪,我县继续把巩固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协调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实施“科研促教”工程、“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大埔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提前一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2014年全县14个镇全部完成广东省教育强镇创建任务,实现了省教育强镇全覆盖;2015年我县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2018年我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至2018年,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29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7所,职业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98所(含县直小学5所、镇中心小学11所、村完全小学31所和教学点51所);幼儿园5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38所。在职教职员工共有4508人,副高级597人,占比13.2%;中级2813人,占比62.4%;学历本科以上2690人,占比62.7%(小学教师本科率40.9%,初中教师本科率73.9%,高中、职校教师本科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有51957人,其中:普通高中7229人,职业高中1907人,初中生12773人,小学生30048人。全县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75%,小学和初中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年巩固率98.3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04%,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100%。 城市荣誉 大埔县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平安建设成绩显著,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大埔县被评为中国小吃名县,荣膺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称号,并入选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之一。 大埔县通过了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组的中期验收。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大埔县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广东省卫生城镇。 大埔县被授予“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市)”称号,入选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最美丽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7年度中国最美茶乡”。 2018年,推进旅游大数据库建设,建立大埔县旅游大数据平台,上榜2018“锦绣中国榜”,被评选为“新时代•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 2019年,大埔县成功举办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大埔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第八个“世界长寿乡”。 2019年,大埔县被国际旅游联合会评为“最美中国旅游县”。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