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大埔概况

  基 本 概 况  【位置面积】大埔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中上游,地处北纬24°01'~24°41'、东经116°18'~116°56'之间,东和北紧靠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和龙岩市永定区,东南连接潮州市饶平县,西依梅县区、梅江区,南邻丰顺县和潮州市潮安区。全县区域总面积2467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298万亩,耕地24.759万亩,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大埔有“三区六乡”(三区: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六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之称。县城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大埔县建置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属义安郡。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历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立饶平县,县地域属之。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氵恋洲二都重置县,改名大埔县,县治在茶阳,属潮州府。民国3年(1914年)隶潮循道,民国25年(1936年)属广东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65年隶属梅县专区,1983年属梅县地区,1988年属梅州市。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五虎山北麓。  【行政区划】大埔县辖14个镇(湖寮、百侯、枫朗、大东、高陂、光德、桃源、大麻、三河、银江、洲瑞、茶阳、西河、青溪)和丰溪林场,镇、场下设256个村委会(居委会),其中村委会245个、居委会11个,4155个村(居)民小组。  【人口·民族】大埔县户籍总人口54.41万人,常住户籍人口33.14万人。全县人口主要为汉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傈僳族、畲族、高山族、水族、景颇族、土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赫哲族等26个少数民族的少量居民。全县语言属客家方言,光德镇九社、高陂镇埔田等村间有漳州、潮州语。祖籍大埔的华侨、华人有近50万人,素有“华侨之乡”美称。  【气候特点】大埔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021年,大埔县年平均气温22℃,比历年平均气温高0.6℃;年总降水量805.4毫米,比历年雨量少691.9毫米,年降水量≥0.1毫米降水日数128天,比历年少17.4天;年日照时数2231.5小时,比历年多502.7小时。年极端最高气温39.2℃,出现在7月28日,年极端最低气温-2.9℃,出现在1月13日。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2℃与历年同期平均偏低0.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5℃,比历年同期平均偏高0.3℃。一日最大降水量53.4毫米,出现在6月22日。2021年,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年降雨量偏少,年日照时数较历年偏多。据大埔县三防办统计,2021年5月8—10日,受雷雨大风与冰雹影响,茶阳镇、青溪镇共571户房屋受损,农作物受损面积179.53公顷,烟叶受灾面积19.53公顷,青溪、茶阳两镇直接经济损失815万元。  【物产·资源】大埔县水力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为70万千瓦,可开发量为53.10万千瓦,已开发39.95万千瓦,是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县。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镍、铅、锌、钨、钼、锡、铜、金砂等金属矿,有磷、水晶石、长石、石英石、瓷土、紫砂陶土等非金属矿。瓷土储量4.38亿吨,紫砂陶土储量超1亿吨,有近800年制作陶瓷的历史,大埔青花瓷、高陂陶瓷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10个国家和地区,是“陶瓷之乡”。土特产主要有天然矿泉水、瓷器、蜜柚、茶叶、烟叶、金针菜等,还有各式各样的风味小吃,有中国青花瓷之乡、中国蜜柚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世界长寿乡、中国小吃名县、全国重点产茶县、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称誉。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西岩乌龙茶、大埔青花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被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梅州柚•大埔蜜柚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地貌·河流】大埔县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边远山区,森林覆盖率79%。县境山脉大部分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层峦起伏,千岩万壑,纵横交错,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7处,均散布于四周边陲,最高峰为西南部银江镇的明山嶂银窿顶,海拔1357米;最低处是高陂镇黄竹居的韩江岸,海拔26米;中部丘陵广布。综观全境,海拔500米以上的中低山约占10%,海拔100—500米之间的高中丘约占80%,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小盆地约占10%。境内溪河众多,地处韩江流域、梅江水系,有规模以上(5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5条,大埔韩江总长46.86千米,集雨面积965.68平方千米;大埔梅江总长18.57千米,集雨面积129.89平方千米;大埔汀江总长41.35千米,集雨面积641.06平方千米;大埔梅潭河总长83千米,集雨面积678平方千米;大埔漳溪河总长33.82千米,集雨面积158.52平方千米;规模以下(500平方千米以下3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19条,总长392.18千米,集雨面积1414.89平方千米。水库48座,总库容1.18亿立方米,重点山塘170座。  【人文】大埔县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广东汉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埔县是革命老区,是广东省首个中央苏区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第三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百侯镇、茶阳镇、三河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侯北村、侯南村是“全国文明村”。大埔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素有“文化之乡”美称。“父子进士”(饶相、饶与龄)、“一腹三翰林”(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兄弟三将军”(范汉杰、范剑江、范作人)、一县同期“四位省主席”(罗卓英、吴奇伟、范汉杰、赵公武)、“父子两总理”(李光耀、李显龙)被传为佳话,还有中国民族工业之父张弼士、中国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罗明、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首届感动香港十大人物之一的田家炳、现代著名作家杜埃和碧野,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度、杨文采、蒲慕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饶芳权、邱冠周、涂善东等杰出人物。  【旅游】大埔县主要旅游景点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阳“父子进士”牌坊、大东花萼楼、湖寮泰安楼、西河光禄第、百侯肇庆堂、三河中山纪念堂)6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泰安楼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百侯名镇旅游区、张弼士故居旅游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坪山梯田旅游区、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大埔县江畔人家休闲旅游度假区、李光耀祖居旅游景区、大埔西河北塘乡村旅游区、瑞山生态旅游度假区、西岩茶乡度假村)8个,还有明朝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广东大埔丰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粤东名胜万福寺、大埔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田家炳祖居拱辰楼等。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最美丽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7年度中国最美茶乡、新时代•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最美中国旅游县、中国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区”。  【交通】大埔县地处广东东北部的边远地区,县境山川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水路运输,几乎没有公路交通,出门要步行,陆运靠肩挑,十分闭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交通机构,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发展交通运输事业。1956年开通第一条埔城至福建永定峰市的公路。至2021年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63.8千米,有高速公路2条(梅龙高速、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国道1条(G235线)、省道6条、县道6条、乡村道1153条,公路密度144.5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县乡镇通车率100%。对外实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对内实现县城至15个镇(场)及24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并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实现公路硬底化。境内航道总长104千米,能通航的有梅江、韩江干流64千米;还有梅坎铁路(梅州至福建坎市)2000年9月通车,大埔段里程48.59千米,县级站设于三河。如今交通运输发达,形成了水路、公路(高速)、铁路并举,内外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森林资源】大埔县境内群山环抱,有“山中山”之称,溪流众多,故古时曾以“万川”作县名。较为著名的有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  丰溪省级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阴那山、西岩山、韩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资源。丰溪省级森林公园以珍稀动植物、溪流飞瀑众多、原始森林神秘为特色;阴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径为特色;双髻山以天然石岩石洞、摩崖石刻为特色;西岩山以烟云树海、万亩茶园为特色;韩江以三江汇流、两岸青山耸翠、风景如画之“韩江画廊”为特色。  历史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大埔县属山区县,“地无三里坪”,故有“山中山”之称。这里是客家人结庐聚居的密集地方。据清乾隆年间通进士杨赞烈《邑名音义考》释:“邑曷为大埔名。盖俗呼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宜瓜果蔬麻者曰埔。埔者俗单俗字。字书尚未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块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其意是以江河两岸冲积的坝地和山地、旱地之广取名。  大埔县名的来历,在旧志记载中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大埔村得名。  清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撰的《明史·地理》记载:“大埔,嘉靖五年以饶平县大埔村置析滦洲、清远二都益之。”民国二十年(1931),吕世斌撰、柯昌泗检署的全国《今县释名》载:“明嘉靖五年,以饶平之大埔村置县因以得名。”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九年(1744)《大埔县志》载杨缵烈《邑名音义考》云:“邑曷为以大埔名?盖俗称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瓜果疏麻者曰埔……埔者俗音俗字,字书尚为补收者也……。茶山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十百顷地,总呼曰埔。埔固坱莽矣哉。大埔之名,俗所由称也。当时建斯邑者即以斯名名邑云。”  大埔的得名,还有个来由,据县志记载:当时,有位乡贤宋大布先生,乐善好施,爱民如子,崇文尚武,平等待人,其道德风范,皆为群伦表率。他在乡数十年,按封建时代,富豪之家,食必猪鱼酒肉,衣必绫罗绸缎;但他却与平民一样,身穿布衣,素食饮淡。在他的长期影响下,乡里土淳民朴,俭约为乐。许多富人,亦弃艳就素,改穿粗布衣裳,乡里仁风日盛,誉播邻里。宋大布去世后,乡人即把其出生地改名“宋公塘”。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划地置县,乡人为纪念大布先生的仁举美德,联合呈请上头,命名为“大布县”。后因朝中有争议,为讨好两方,改名为谐音的大埔县。  大埔历史悠久,已先后发现多处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和商墓群,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群聚居。县志载:远自夏商周3代,大埔为扬州南裔地,秦汉时属揭阳。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立义招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义招县为万川县。义招、万川县治均设在湖寮(古城)。  唐武德四年(621年)万川并入海阳县(今潮安)。  此后,历宋元及明前期,均为海阳县光德乡。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立饶平县,大埔为饶平地。明嘉靖五年(1526年)分饶平县的清远等2都置县,改名“大埔”。  清乾隆三年(1738年)分出白芒畲、箭竹洋、下畲子、塘子腹、风吹[石示]、青麻园等6处新设丰顺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1958年撤丰顺县,划潭江、黄金、[阝留]隍、大龙华等4个公社归大埔县;1960年复设丰顺县,上述四个公社归还丰顺。明重置大埔县时县城驻茶阳,1961年春,县治由茶阳迁至湖寮镇五虎山麓,隶属梅县地区,1988年归属梅州市。  文化艺术  语言  县境语言属客家次方言。全县大致可分5个方言区:其一是百侯、湖寮;其二是岩上、西河、茶阳、青溪、长治;其三是三河、大麻、英雅、银江;其四是高陂、古野、洲瑞;其五是桃源、光德、平原、枫朗、双溪、大东。除光德镇九社、古野乡蒲田分别在内部兼讲漳州、潮州话外,全县通行客家话。但由于受邻县方言的影响,县内各地之间的方言声调又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如“包车”一词,湖寮人念“bāochā”。高陂人念“bàochā”,枫朗人念“báochà”,又如“看望(或拜访)你”,湖寮人说作“捞吾(lāo )”,百侯人说作“捞衡(lāo hén)”,茶阳、西河、大麻等处人说作“喇吾(lá )”。  代表本县方言的是湖寮方言。  大埔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真正与普通话读音完全相同的不到20%,如:同、持、斯、资、烧、志等。  风俗  大埔山多田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较为艰难,故男子多外出谋生,女人居守持家。在千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根本变化,它规定和影响着风俗的嬗变。一些为封建剥削阶级服务的习俗已被革除,如切除了妓院、赌场、烟馆等社会“毒瘤”;原先那些适应封建社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有所变更;迷信日渐革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崇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观念在不断更新,新的社会风俗也正在逐步形成、完善。  文物单位  泰安楼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它建立于清乾隆28年(1764年),其座东北向西南,砖石木结构。楼呈正方形,长49米,宽52.6米,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建筑面积5136平方米。楼高三层,共有房200间,因楼的外墙为石墙,故俗称石楼。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其四周有天井。三层楼房把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的格局,楼两侧各有一座书斋,为读书求学的场所。 该楼风格独特,雄伟粗犷,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内涵丰富,是客家名居建筑的一大奇观,也是中华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该楼于2002年8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  大埔地处广东东北部的边远地区,县境山川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水路运输,几乎没有公路交通,出门要步行,陆运靠肩挑,十分闭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交通机构,多方筹集资金逐步发展交通运输事业。1956年开通第一条埔城至福建永定峰市的公路,至2020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55千米,有高速公路2条【梅龙高速、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国道1条(G235线)、省道6条、县道6条、乡村道1153条,公路密度134.3千米/百平方千米。全县乡镇通车率100%。对外实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对内实现县城至15个镇(场)及24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并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也大部分实现公路硬底化。境内航道共140千米,还有铁路一条(梅坎铁路),大埔段里程48.59千米。如今交通运输迅速发展,形成了水路、公路(高速)、铁路并举,内外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水路大埔县水上运输有梅江、汀江和韩江流经本县,航道总长104公里,能通航的有梅江、韩江干流64公里,汀江、梅潭江、漳溪江、银溪支流125公里。三河坝向来为水路交通咽喉。溯梅江而上可通梅县、兴宁、五华;溯汀江而上可达青溪的石下坝;顺韩江而下可抵潮州、汕头。70年代后,因沿河兴建水利、水电拦河坝,梅潭河、漳溪河、银溪已先后断航。经逐年整治,通航条件不断改善,丰水期,100吨的船舶畅通无阻,枯水期,干流50吨船舶可通航。  公路公路交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1956年修筑首条公路(埔峰公路),以后逐年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公路交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至2018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33.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条50.2公里,国道1条100.96公里,省道6条372.41公里,县道6条 110.39公里,乡村道1153条2399.29公里;对外实现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联通。对内实现了县至15个镇(场)及245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并且公路硬底化,300人以上自然村也大部分实现了公路硬底化。同时,全力推进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建设,确保2020年建成通车;全力争取省市支持,推动大丰华高速公路大埔至丰顺段、大埔至潮州港疏港铁路、梅坎铁路扩能改造尽快动工建设,平蕉大高速公路、梅漳高铁早日列入规划。围绕构建以县城为中心放射状交通路网的目标,抓好东向湖寮至枫朗、南向湖寮至高陂、西向三河至大麻、北向湖寮至茶阳等四大出口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大麻至高陂、高陂至丰顺等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加快融入厦漳泉“两小时”、珠三角“四小时”经济生活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互联互通。认真抓好“四好农村路”、旅游公路建设,不断改善交通条件,以“路通”促“财通”。  铁路 梅坎铁路(梅州至福建坎市)于1998年动工兴建,2000年9月通车。全长143公里,大埔境内长48.6公里,大埔县级站设于三河。梅坎铁路在梅州与广梅汕铁路接轨,在福建与鹰厦铁路相连,成为大埔与外界人员沟通,货物往来的又一便捷、强大的交通大动脉。      教育  体系发展  大埔素称文化之乡。明嘉靖六年(1527),大埔开始办书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办四所官学。道光九年(1829)、咸丰七年(1857)建民办公助的义学三处。除书院、官学、义学外,各地纷纷办私塾。清末,废科举,设学堂,初办中等学堂两所。宣统三年全县已有小学堂71所。民国时期,办学之风遍及全县,经费除县立中学能得到政府拨款补贴外,其他学校主要靠各姓宗族祖尝会产,有的由校董会呈请县政府批准征收捐税附加拨归学校,有一些是靠热心教育的侨胞捐资兴办和供给经费,校舍则利用祠堂、庙宇者多,校长、教师多由校董会聘请。民国35年(1946),全县有普通中学10所,简易师范和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各1所,小学511所,学生3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改造旧的教育体系,建立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对全县学校的布局、结构、体制进行调整,对学制、教学、教材进行改革,对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通过群众集资、政府拨款和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扩建、新建校舍,充实教学设备,许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实现每个乡镇有中学,村村有小学,基本上达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至1983年,我县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47%,读满五年的巩固率达87.68%,基本完成扫盲任务。90年代,我县加快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普九”所需的校舍、师资、设备等方面狠抓落实,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至1997年,小学毕业生升中率达99.27%,13~15周岁少年入学率达98.6%,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97.93%,毕业率95.92%,中小学生流失率得到了有效控制。进入21世纪,我县继续把巩固提高“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作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协调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实施“科研促教”工程、“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大埔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2年提前一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2014年全县14个镇全部完成广东省教育强镇创建任务,实现了省教育强镇全覆盖;2015年我县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2018年我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至2018年,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29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7所,职业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98所(含县直小学5所、镇中心小学11所、村完全小学31所和教学点51所);幼儿园5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38所。在职教职员工共有4508人,副高级597人,占比13.2%;中级2813人,占比62.4%;学历本科以上2690人,占比62.7%(小学教师本科率40.9%,初中教师本科率73.9%,高中、职校教师本科均达100%)。在校中小学生有51957人,其中:普通高中7229人,职业高中1907人,初中生12773人,小学生30048人。全县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75%,小学和初中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年巩固率98.38%,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04%,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100%。  城市荣誉  大埔县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成为广东省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平安建设成绩显著,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  大埔县被评为中国小吃名县,荣膺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称号,并入选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之一。  大埔县通过了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组的中期验收。被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确定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  大埔县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文明县城、广东省文化先进县、广东省卫生城镇。  大埔县被授予“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市)”称号,入选2018年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中国绿色生态、蜜柚示范县”“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国最美丽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7年度中国最美茶乡”。  2018年,推进旅游大数据库建设,建立大埔县旅游大数据平台,上榜2018“锦绣中国榜”,被评选为“新时代•中国最佳生态康养旅游名县”。  2019年,大埔县成功举办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大埔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为第八个“世界长寿乡”。  2019年,大埔县被国际旅游联合会评为“最美中国旅游县”。

查看详情

  大埔县历史悠久,秦汉时属揭阳县地,东晋义熙九年立义招县(时以韩江上游的5个流民营为单位组成义招县),属义安郡(潮州前身)。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万川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废万川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宋、元及明前期仍属潮州府海阳县光德乡。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立饶平县,县地域属之。明嘉靖五年(1526年)析饶平县之清远、恋洲二都置县,改名大埔县,属潮州府。明置大埔县延续至今。一九四九年后,大埔县先后属兴梅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梅县地区。1988年始属梅州市。1961年以前,县治设于茶阳;1961年春,县治迁湖寮至今。  明嘉靖五年置大埔县。因明置大埔县时,设治于大埔村。据《大埔县志》:“大埔,盖俗称,平旷高原,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旧县治)之麓,弥望平原,无虑数百顷地,总呼为埔。”  2000年,大埔县辖20个镇:湖寮镇、茶阳镇、高陂镇、青溪镇、长治镇、三河镇、英雅镇、大麻镇、银江镇、洲瑞镇、古野镇、平原镇、光德镇、桃源镇、枫朗镇、百侯镇、双溪镇、大东镇、西河镇、岩上镇。总人口352013人,各镇人口: 湖寮镇 66842 茶阳镇 29544 高陂镇 27125 青溪镇 12085 长治镇 7184 三河镇 13543 英雅镇 6029 大麻镇 18502 银江镇 17211 洲瑞镇 11275 古野镇 11658 平原镇 11084 光德镇 23591 桃源镇 12440 枫朗镇 19606 双溪镇 10591 百侯镇 19029 大东镇 12597 西河镇 14746 岩上镇 733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大埔县辖20个镇(湖寮 茶阳 西河 百侯 枫朗 光德 桃源 高陂 大麻 三河 岩上 大东 双溪 平源 古野 洲瑞 银江 英雅 长治 青溪),248个村委会、23个居委会。面积2475平方公里,人口51.31万。  截至2003年5月16日,辖20个镇(青溪 长治 英雅 银江 洲瑞 古野 平原 双溪 岩上 大东 湖寮 高陂 茶阳 大麻 三河 西河 枫朗 百侯 桃源 光德),共有10个居委会、248个村委会,4044个村民小组。  2004年10月,大埔县撤销3个镇:长治镇并入茶阳镇,岩上镇并入西河镇,平原镇并入高陂镇。  截至2018年,大埔县辖15个镇场(湖寮、茶阳、西河、百侯、枫朗、光德、桃源、高陂、大麻、三河、大东、洲瑞、银江、青溪、丰溪林场)。

  大埔地处广东省东北部,韩江上游。全县有人口50多万,海外侨胞50多万,县内居民均为客家人,是广东省著名的“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  大埔,有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到处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天地澄明、一尘不染。千百年来,耸翠的青山、映碧的绿水, 见证着客家人民艰辛、勤劳、勇敢的开拓历史,孕育了客家人民淳厚、朴实、善良的独特品质。大埔县境内群山环抱,有“山中山”之称,溪流众多,故古时曾以“万川”作县名。较为著名的有丰溪省级森林公园、双髻山省级森林公园、阴那山、西岩山、韩江、汀江、梅潭河等山水森林资源。丰溪省级森林公园以珍稀动植物、溪流飞瀑众多、原始森林神秘为特色;阴那山以奇峰秀石、古木幽径为特色;双髻山以天然石岩石洞、摩崖石刻为特色;西岩山以烟云树海、万亩茶园为特色;韩江以三江汇流、两岸青山耸翠、风景如画之“韩江画廊”为特色。  旅游资源  三河坝是市级重点建设旅游区,它地处水陆交通枢纽,两岸山峰叠翠,如诗如画;东岸有国家级革命遗址重点保护单位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雄踞笔枝山头;西岸有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墓、全国最早的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明代古城、韩江源等景点。埔梅交界的阴那山雄奇险峻,云雾飘渺,怪石嶙峋。“千年古刹”万福寺依山而建,是韩江水系四大名寺之一。风光秀丽的丰溪林场是著名的省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区内古木参天,珍稀动植物众多,构成了天然生态公园。双髻山峰耸路陡、竹海蕉林、石奇洞幽、寺庵掩映,是省级森林公园。具有客家民居特色的土围楼和方石楼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堪称世界民居建筑奇观。另外,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祖居以及“父子进士”石牌坊等都是著名的人文景观。

  8月28日至8月30日,大埔县委副书记、县长凌晓文带队到东莞、广州、深圳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广大乡贤为依托,立足大埔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绿色生态、产业政策等优势,拜访重点企业,聚焦大埔产业链上下游拓充,对接洽谈合作项目,助推大埔高质量发展。  在东莞招商引资工作期间,凌晓文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东莞市卓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东莞市兆威机电有限公司、东莞市鸿富瀚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达瑞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海新智能厨房股份有限公司,详细了解产品生产技术、产业链条、企业规模、企业发展方向及投资意向等情况,并与企业家们座谈交流。凌晓文表示,当前大埔县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到大埔投资兴业机遇无限、大有可为。大埔拥有电力、区位、融湾政策等优势,储备了充足的产业用地,县科创园、县城工业小区二期等园区标准厂房正加快建设。大埔正在努力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诚邀广大企业家到大埔实地考察,进一步深入对接交流,结合各自优势特色,寻求合作机遇。  在广州、深圳招商引资工作期间,凌晓文一行来到了联合丽嘉(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华慧海洋多糖生物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圣辉堂壹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实地考察,围绕粤电大埔电厂、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等上下游产业项目进行了深入交流。凌晓文表示,大埔生态环境优越、农业资源丰富,是世界长寿乡,我们希望充分利用大埔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以及长寿文化优势,积极联动市场,与大型医疗集团合作,共同打造“医养+康养+旅养+乐养”融合新模式。同时,在电厂副产物利用加工、蒸汽产业、生物制药、蜜柚和茶叶精深加工、对外贸易等方面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大埔培育出能打开市场、能带动发展的好项目、好产品。大埔将坚持“用户思维”,为企业提供“全链条”贴心服务,为项目落地建设营造优质、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各企业负责人表示,将结合企业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强与大埔的沟通对接,认真考虑在大埔投资布局,促成更多合作项目,实现发展共赢。  县领导廖昌元参加活动。

影像大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