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地公布了开学时间。受疫情影响“宅家学习模式”给不少学生带来焦虑、烦躁、沮丧等情绪困扰,疫情带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开学在即,如何准确识别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调适心态、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呢?记者采访了虎山中学优秀心理教师罗杭杭,听听她如何支招。
新冠疫情影响了学生群体原本规律的学习生活,长期宅在家中不能出门、开学时间延后、线上教育模式开启等等,这一系列变化都给学生心理状态带来影响。“宅家学习模式”看似让学生多了一些自由,实则不然,尤其是时间久了,难免滋生负面情绪。
【同期声——采访心理老师杭杭:这段特殊时期,学生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另外,我们陆续接到家长们反馈一些问题,从家长的角度看,学生还出现了亲子关系紧张,没办法专心学习、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问题。】
疫情期间,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如担心、紧张的消极情绪,这是非常自然且正常的现象,无需担心。但如果出现无法自我排解负面情绪时,应该及时主动地寻找帮助。
【同期声——采访心理老师罗杭杭:第一方面,自我觉察是否能够将负面情绪排解或“消化”,第二方面,内心的困扰是否影响到了正常学习和生活,若自我无法排解负面情绪,甚至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心理调适。】
除了接纳这些负面情绪,更重要是对其进行缓解。罗杭杭建议,学生们可以在“宅习”期间多沟通交流、学会及时求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等,这样个人压力就会大大减少。
【同期声——采访心理老师罗杭杭:同学们首先需要坦然面对情绪变化,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在家里可以利用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同学交流、与亲友保持联系,相互鼓励与支持。这样不仅能够减轻孤独感,也能增强学习信心。另外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在充分表达自身感受和需要的同时,也积极理解、支持父母。同学们也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宅习”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此不给予重视。这不仅要求学生需要学会调整好心理状态,也要求家长在调整好自己心理状态的同时,要注意与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
【同期声——采访心理老师罗杭杭:对于家长而言,当亲子矛盾发生时,我们不妨按下情绪暂停键,给予孩子一定独处空间,多一些理解信任。此外,家长们还需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他们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最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做好亲身示范,用无声的语言带领孩子悄声前行。】
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根据广东复学安排,4月27日,全省高三、初三年级学生返校;5月11日后,各地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分期、分批、错峰安排中小学其他年级学生返校。返校后学生们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罗杭杭建议学生和家长大可不必过度恐慌,开学前调整好生活作息,放松心态迎接开学。
【同期声——采访心理老师罗杭杭:首先孩子要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状况,有一个合理的评估。来到学校要充分相信老师的教学经验,还有老师的一些建议。作为家长也要多鼓励孩子,因为延迟开学是全省统一的一个步调,并不是说只有我们这个地区才延迟开学,那么大家的起跑线还是一样的。所以在这方面,大家也不需要过度的担心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