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通知公告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来源:大埔县农业局  时间:2017-11-20 15:24:00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梅州市委 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方案》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广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认真实施“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战略,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基层治理化解涉农矛盾力度,统筹精准脱贫攻坚和农业发展、农村改革、新农村建设,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着力优化农业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2.基本要求。坚持以实现农村小康为目标,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推动产业结构由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农业经营由细碎型向适度规模型转变,产品质量由大众化向养生保健型转变,农业功能由单一型向多功能型转变,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健全脱贫增收长效机制。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党的领导,提升农村工作能力水平,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对接海西区的重要门户、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力求实体经济、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取得新突破,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加快完善经营体系
  3.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广应用“强源、活库、优米”技术,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扶持水稻种植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集中,应用良种良法,改善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单产,稳定全县粮食总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总产10万吨以上。巩固发展优质稻,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力争年推广优质稻23万亩以上。
  4.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光、温、水、气、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以及现有基础,培育、发展、优化农业主导和特色产业,形成以县域农业生产资源相匹配、以国内外市场多元化需求相适应的农业特色产业布局。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积极培育特色专业镇、村,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进一步发展壮大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产业规模,力争到2020年全县蜜柚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12万亩。利用我县富硒长寿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培育具备养生保健功能的富硒长寿食品,提升优化产品质量结构。坚持种植、养殖相配置,长短效益相结合原则,大力培育发展以金线莲、石斛、油茶、五指毛桃、金银花等森林食品、商品为主的林下经济,提高林地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加快兴农富民步伐。
  5.稳定发展高效养殖业。以保障肉食有效供给,满足群众肉食需求为目标,稳定畜禽生产,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逐步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利用山区草山、草坡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草食牛、羊、蜜蜂等特色畜牧业,鼓励和引导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建立青溪斯红、茶阳昌裕等特色节粮型畜牧业示范基地。提高和完善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落实疫病监测、消毒灭源、应急处置等各项防控措施,确保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的免疫达到100%。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加强黄颡鱼、光倒刺鲃、翘嘴鲌等特色优质品种的示范推广。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无公害养殖基地。积极引导连片规模50亩以上的池塘进行标准化升级改造,完善建设健康养殖配套设施。推广渔业良种良法,推进建设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等相结合的联合推广机制,至2020年全县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9000万元,年增长5%左右;水产品总产量达到 8800吨以上。
  6.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机制和承诺机制。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食用农产品产地标识管理机制,以责任主体和流向管理为重点,以产品编码为载体,推动追溯管理和市场准入相结合,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监管。严格落实“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工程建设,实行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2017年底前要创建至少1家“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强化“三品一标”管理,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镇、村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构建“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过程监管,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养殖源头畜产品质量监管,有计划对养殖场“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的检测。加强全县生猪屠宰点管理和牛羊屠宰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严把检疫关,推进市场准入和报验制度,重点抓好产地检疫和全县各定点屠宰场的屠宰检疫,不断强化畜禽产品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7.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抓住我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机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围绕建设“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全省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全省农业观光休闲基地”的目标,打造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利用湖寮镇、百侯镇、枫朗镇、西河镇、茶阳镇、青溪镇等连片大规模蜜柚生产基地,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设万亩特色水果(蜜柚)产业化生产示范园区,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流通销售及示范与推广。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发展布局,逐步形成以西岩山脉为主连接枫朗、西河、高陂等镇的茶叶生产基地。重点打造西岩山万亩茶文化旅游产业园。以西岩山茶场为核心,以西竺寺景区为牵引,以上山下村、岗头、南坪自然村生态茶园体验观光区为重点,激活西岩景区沿线“六村”茶乡旅游等资源,有效将西竺寺和西岩度假村、岽顶湖、恩仔岽等茶叶生产基地有机联动,巧妙布局西岩山各功能分区。
  8.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水平。建立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联动发展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既保障各方利益,又维护市场秩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优扶强省、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至2020年,力争每年培育5家以上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1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大型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支持组建联合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到202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600家,培育发展市级及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70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5%以上达市级以上规范化建设标准,农民入社率达30%以上。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行动,培育一批示范家庭农场,每年发展家庭农场10家以上。
  9.发展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在加强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因地制宜,培育发展专业合作型、企业带动型、连锁经营型、大户主导型、村级组织型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引导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联种联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销售流通等全链条、专业化服务,有效缓解农村劳动力紧缺、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滞后等问题。积极创建有注册登记、有操作规程、有服务合同、有服务台帐的“四有”专业化服务组织,规范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组建或撤销、服务方式、收费标准、技术规程。鼓励建立健全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社会化服务综合体系。发挥供销、邮政、农机系统为农服务。力争每年培育1-2家农业经营性社会化和专业化服务组织。
  三、增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绿色生产发展
  10.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村土地整治为平台,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有效增加耕地数量和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农田排灌标准,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完善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和占补平衡制度,健全指标调剂收益机制。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集中治理农村“五小水利”。
  11.加强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强化优稀特农作物、养殖品种搜集、整理、繁育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强化动植物检疫,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和外来生物的安全管理。严格控制水域捕捞强度,加大人工放流力度,增殖和恢复渔业资源。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倡导绿色环保养殖理念,提高企业环保养殖意识;加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全面完成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任务。严格执行新建畜禽养殖场的审批和管理,加强和巩固禁养区整治工作,防止复养行为。大力发展农村大中型沼气,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认真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争创环境友好型种植业示范县,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积极推动地力培肥行动、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健康水平。推进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监测和修复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畜禽粪肥还田等生态种养,以及节水、节肥、节约、节种、节能等先进适用技术,建立酸化土壤改良示范区,在水果、茶叶、蔬菜等经济园艺作物上,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到2020年,综合培肥地力10万亩以上。
  12.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水稻、蔬菜等农业标准化体系,认真总结推广蜜柚等平衡施肥技术、减量化和绿色化生产技术,规范生产行为,提升农产品质量,适应新时期消费升级需求。到2020年,力争新建立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以上,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以上,力争创建国家级出口蜜柚质量安全示范区。加快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确保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档次。力争每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1-2个。
  13.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优化林业生态安全格局、划定森林、林地、湿地、物种4条林业生态红线,实施刚性红线管理制度,保护好全县青山绿水。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经营活动管理监督,建立森林经营成效监测评价体系。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加强湿地保护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实行水土流失分区防治。加强江河湖库管理,建立水域生态保护管理体系,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
  四、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延伸产业产品链条
  14.加快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依托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农村绿水青山等资源,大力拓展农业的休闲、旅游、观光功能,发展一批绿色健康休闲农庄,推进农业资源与深厚的客家文化、优美的生态环境相结合,利用现有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开发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形成集生产、消费、游乐、休闲、观光于一身的农业综合体。支持现代农业旅游用地,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各地充分利用农用地生态、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发展现代农业旅游。依托高科技农业,大力发展科技农业旅游,重点建设县农科所科技示范园、光德瞻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园,积极推进瑞山、西岩茶乡文化产业园,百侯侯北生态农业旅游风景区等建设,推进我县“全国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示范县”升级发展,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发展生态休闲垂钓渔业,促进休闲渔业健康有序发展。创新营销方式,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和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大型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地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进行宣传推介。力争每年新增休闲农业基地2家以上。
  15.打造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应用百侯、茶阳、三河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侯南村、三河汇城村、西河车龙村、北塘村、高陂银滩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效应,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推进农产品专业镇创新发展,健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体系。
  16.提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科研院校合作,围绕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及优质稻米、优质水产品、南药等,大力拓展和开发富硒长寿健康产业系列产品,发展食品、药品工业,精粗加工相结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柚果为原料,积极推进大埔蜜柚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研发蜜柚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如:蜂蜜柚子茶、冰糖柚子蜜、柚子月饼,柚子酥,脆片,蜜柚洗发水、蜜柚洗洁精、蜜柚精油等系列产品。支持顺兴、衎衎、通美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着力把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成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整体素质。
  17.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县域工业小区、产业园区集中,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整合现有农产品加工和技改专项基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加大对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大力推进畜禽屠宰企业产加销融合和标准化建设,打造客家传统食品“斯红”羊肉酒品牌。
五、打造优势特色品牌,拓展产品流通市场
  18.打造富硒长寿品牌。充分利用我县被认定为“中国长寿之乡”以及富硒带的优势,深入实施“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差异化农业品牌战略,规划建设一批富硒稻米、富硒茶叶、富硒水果等长寿食品基地,打造“世界客都·长寿硒谷”品牌。在巩固发展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等区域品牌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稻米、南药、花卉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探索组建长寿与功能食品方面的新型研发机构。力争每年有2个以上柚类、茶叶等农产品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每年新认定茶叶、蜜柚等富硒农产品适度规模基地5个左右。
  19.开拓农产品市场建设。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推动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实现农副产品现代化一站式经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动小山村更好地对接大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大埔蜜柚、大埔乌龙茶等大宗农产品出口欧盟、北美等国家地区。到2020年,力争实现年出口1万吨的目标。
  20.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以广州等核心珠三角为主要阵地,开展农业产销“B2B+O2O”合作,打开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局面,实现与广州、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地区更大规模更高层级的产销对接。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覆盖县、镇、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引导京东、阿里巴巴、淘宝等专业电商平台服务下沉,完善村级电商服务站等基础设施,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与农电商紧密对接。鼓励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入驻“淘宝·特色中国·广东馆”、大客汇乡城品及其他电商平台,发展跨境电商,不断拓展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加快农产品电商平台、县镇农产品市场和配送中心建设,推进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向产地倾斜,链接农户、合作社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六、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21.提升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信息、项目等优势,助推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积极协助农业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承接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提升我县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大埔县通美实业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及广东省食品安全质量协会的合作,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协助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市级工程中心的建设步伐,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种质资源保护,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引进、推广、转化能力。力争到2020年,引进推广水稻、水果、茶叶、养殖等优新品种15个以上,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以上。加快建立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控体系,大力推广落实以防治柑桔木虱(黄龙病传播媒介)为第一要务的综合防控技术,进一步完善柑桔无病苗圃建设,为柑桔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种苗保障等科技支撑。2017年力争出圃柚类无病优质苗木4万株以上。
  22.实施农业人才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农业人才提升工程,加强农业管理科研人才、企业运营人才、基层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借助市“人才新政20条”等政策红利,加大农业人才及农科团队的引进力度。面向全县现有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企业管理、包装技巧、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各类培训,针对经营主体不同需求,进行分类指导、点对点单兵教练,全面提升各类涉农经营主体的管理运营水平。加强基层乡土人才培训,选送一批有基础的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及时更新他们的农业科技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机具,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每年培训各类人员8000人次以上,其中2017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40人。
  23.大力发展农业装备。加快推动农业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加强研发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山地农机,提升水果、茶叶等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创建特色作物机械化、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区,大力推广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稻谷烘干为主的现代农业装备,保持农机装备动力稳定持续增长,到2020年末达12.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其中水稻机械化生产综合水平达到70%以上。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及时做好设施农用地备案信息核实工作,建立设施农业用地台帐,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扶持力度,创建一批设施农业温室大棚,推动农业装备更新发展。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提高农机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4.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探索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完善各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中国农技推广、农技宝等APP新媒体,为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在线咨询、新技术新品种、政策法规、商贸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坚持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双完善”,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探索开展智慧农业建设,争取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逐步构建农业资源数据中心、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系统、产品溯源系统、智能化社区直供销售系统,全面提升农业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七、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25.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民群众最迫切、最关注的民生需求,不等不靠,先急后缓,统筹推进道路硬底化、饮水安全工程、卫生站、电信光纤入户等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项目建设。推进行政村通客运班车窄路基面拓宽、公路危桥改造、危险地段整治等工程,提升农村道路通达服务水平。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一步探索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到2020年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全覆盖。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行秸秆、农膜回收综合利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依托行政村公共服务中心(站点),构建中心村服务综合体,强化行政服务资源整合,实行“一站式”窗口服务。构建群防群治网络体系,实现自然村出入口、村内主干道、主要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
  26.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镇为责任主体,大力开展村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整治行动,“三清理”即清理村巷道乱堆乱放,清理房前屋后垃圾、卫生死角,清理沟渠池塘溪河淤泥、垃圾;“三拆除”即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三整治”即整治垃圾、整治污水、整治畜禽污染。加强整治宜居设施建设,规范垃圾处理设施运营使用,确保村有1个垃圾收集点、镇有1个垃圾转运站、县有1个垃圾填埋场或焚烧场,健全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长效保洁机制,到2018年底,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得到有效处理。每年完成20%以上的自然村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任务,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到2018年完成90%以上的自然村环境整治任务。
  27.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新农村示范村为载体,结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力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建设工程和全县新农村建设,围绕全省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以镇(场)为责任主体,以20户以上自然村为基本单元,每年整治20%的自然村。到2018年完成80%以上的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实现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到2020年,全县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方面建设有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有明显提高,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重点抓好枫朗镇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大麻镇“六村联动”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57个省定贫困村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科学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强化民居建设引导和风貌管控,提高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等文化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文旅融合。
  28.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教育、医疗、社保、救助等共享机制,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强师工程”,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 推进穗埔对口帮扶,安排广州等教育发达地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提升农村师资力量;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加强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规范管理。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残疾人康复和供养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村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开展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服务,充分利用送电影和送戏下乡、农村文化俱乐部、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等文化阵地和平台,大力开展农科知识宣传。
  八、实施重点集中攻坚,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29.完善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制度。健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严格规范相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村退出程序,对贫困人口实行长期动态管理。加快推进覆盖低收入人群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完善管理与服务功能,推动扶贫与教育、公安、民政、人社、住建、卫计、残联等部门数据互联对接,强化帮扶情况动态监管。
  30.深入实施精准脱贫帮扶政策。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十项工程,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加快北部“三镇一场”特色农产品示范区建设。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31.推进社会保障政策落地。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数据互通平台,实现动态监测、资源共享。健全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落实定期复核,强化动态管理,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全面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加大对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在落实现有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精准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而失学。减轻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医疗支出负担,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各项医保政策报销后的合规医疗费用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补助。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到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32.完善社会扶贫协作机制。完善与广州对口帮扶机制,深化产业合作共建。进一步完善干部驻镇、驻村帮扶工作机制,建立驻镇、驻村干部召回制度,提高帮扶履职能力和水平。坚持自我发展与外力帮扶并举,积极开展“10·17”国家扶贫日和“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33.完善考核问责制度。落实2017年度3382人口减贫任务,强化对主体责任、帮扶单位和驻镇帮扶工作组及各行业部门职责履行情况考核。完善精准脱贫攻坚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机制,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专项工作。加强镇村基层干部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做到廉洁扶贫、阳光扶贫。支持开展社会监督,强化媒体舆论监督,开展扶贫成效考核和第三方评估。
  九、加快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34.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四至清楚、确权到户”为目标,依法依规,分类指导,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2017年完成80%的确权任务,2018年全面完成确权,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搭建产权流转平台,依法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性流转集约,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以村组为单位,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土地统一经营。
  35.改革财政投入保障和使用机制。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因地制宜统筹各类建设性质相同、内容相近、投向相似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率先在贫困人口集中的镇开展试点。完善“三农”投入机制,推进“三农”投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有效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加大“三农”领域投资强度。拓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支持社会资本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参与农林水利、农垦等项目建设运营。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在符合法律规定前提下,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探索农民自愿整合各项农业补贴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
  36.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拓宽完善农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贷款,保险公司为贷款提供保险,撬动社会资金投资农业。探索开展农业地上附属物评估抵押贷款,支持农业众筹融资,大力发展涉农保险,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快推进县、镇、村三级基层农业保险服务体系,推进政策性保险工作与落实对口帮扶、精准扶贫工作有机结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参保覆盖面。规范农业政策性保险承保、理赔行为,提高保险承保理赔效能,保障农户利益。
  37.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发展规划,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不断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力度。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以及“三旧改造”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农业用地政策,积极支持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设施农用地办理,主动服务,指导投资者准备申报资料,加快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等级工作,加快农村建设用地申报。推进设施农用地办理,主动服务,指导投资者准备申报资料,加快办理设施农用地备案等级工作。
  38.推进农村水利林业等各项改革。全面推行河长制,确保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省市县镇四级河长体系。加快水权水市场建设,在2020年前全面实现农业取水许可管理,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健全全县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行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丰溪国有林场改革,规范林权有序流转。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强为农服务、助农脱贫增收能力。尊重农民实践创造,鼓励基层先行先试,完善激励和容错机制。
  十、创新农村社会治理,着力维护农村稳定
  39.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落实各镇(场)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切实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落实到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等各个方面。健全党委农村工作领导机制,理顺机构体制,配齐配强农村工作力量。加强“三农”重点问题调查研究工作。健全督查督办制度,各镇(场)党委要组织开展重点工作专项督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开展农民增收情况监测和通报。
  40.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生活,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抓好“两委”换届选举,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选举,选好用好管好村级组织带头人。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的重要作用。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村党组织为群众服务手段和能力。
  41.健全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机制。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制。创新基层民主协商方式,发挥自然村(村民小组)、村民理事会、议事会积极作用,扩大协商范围,完善民主议事决策程序,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进村务公开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示范创建活动,深化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
  42.健全涉农矛盾预防和化解长效机制。落实涉农矛盾化解属地主体责任,健全涉农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农民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民主意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对集体运营的有效监督。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线索排查、查办和预防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专项治理,县镇纪委要把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作为主要工作任务。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加强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加强法制和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强化农村基层执法,积极探索农林水综合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01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