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大埔经济 > 经济信息
大埔县经济发展情况
来源:大埔县_百度百科  时间:2014-09-03 15:36:41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济状况
 

  (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县内丰富的水力资源根本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一宗水电站也没有。茶阳、高陂曾办私营小火力发电厂,至1949年仅剩一个高陂大明电灯厂。手工业工人以简陋的生产工具和小作坊生产方式从事加工业务。大埔虽有“陶瓷之乡”之称,但陶瓷生产亦长期停滞在家庭手工小作坊状态,生产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除分散在各乡村的家庭瓷厂,几家私营烟丝厂和虎山中学的一家小型印刷厂外,别无其他工业。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只有749.83万元。
  (二)农业处于衰落境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引水蓄水仅有小陂圳和平塘等,灌溉面积只占水稻面积的三分之一。粮食产量低,而且极不稳定。1949年粮食总产量3.6万吨,平均亩产90.7公斤。
  (三)交通运输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县内还没有一条通车的公路,虽有韩江、汀江、梅江航道之便,而机动船舶仅占船舶总数的5%,运输能力甚低。1949年客运量13.52万人次,周转量138.4万人公里;货运量7.82万吨,周转量149万吨公里。
  (四)物价暴涨。特别是1946年以后,国民政府滥发钞票,货币急剧贬值,通货膨胀,商家囤积居奇,物价一日数涨。粮食价格上涨更甚,1949年4月,大米每石(90公斤)为80万元(金圆券),比1948年11月130元上涨6100多倍。其间市场一片混乱,概以大米、银元、港币交易。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39年来,大埔的经济建设,大体分5个不同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9—1957年,即三年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前三年,许多工农业产品达到或超过
抗日战争前的历史最高水平,胜利完成经济恢复时期的任务。后五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着重发展农业、林业和轻工业,兴建赤山瓷厂、印刷厂、松香厂、农机修造厂、彩瓷厂、陶瓷原料厂、酒厂等一批地方国营工业。这八年,农业连年增产,工业开始起步,出现经济全面繁荣的局面。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5879.81万元,比1949年增长54.55%,平均每年递增5.6%。这是大埔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遇到严重挫折。在1958年开始的“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虽然兴建了一批工厂,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各行各业都犯了高指标、“共产风”、浮夸风等“左”的错误,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1961年农业总产值下降至3078万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产值最低的一年。工业产值下降。仅1962年全县精简职工、压缩城镇人口,共压缩吃商品粮的5491人回农村参加农业生产。这一时期,粮食匮乏,商品奇缺,物价猛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发生严重困难。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5200.69万元,比1957年下降11.55%,平均每年递减2.43%。
  第三个时期是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这一时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对一部分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一部分已转为国营的企业恢复为集体所有制;并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减少粮食征购,进一步开放农村集市贸易,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使遭受破坏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至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6807.81万元,比1962年增长30.9%,平均每年递增上升到9.39%。
  第四个时期是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政治运动不断,在农村搞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社员的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在分配上实行政治评分等等,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在工业方面,生产仍有所发展。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1.02亿元,比1965年增长49.76%,平均每年递增3.7%。
  第五个时期是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经济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纠正“左”的错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改革开放政策,全县城乡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从1980年起,在农业方面,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1986年大埔被列为全国重点贫困县,国家先后投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1600多万元,加快农业的开发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工业和财贸战线,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全县工农业生产遂持续稳定发展。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2.34亿元,与1978年相比增长1.1倍,平均每年递增7.8%;社会总产值5.34亿元,增长2.9倍;国民生产总值3.27亿元,增长2.86倍;国民收入2.75亿元,增长2.7倍。这是大埔社会经济发展又一个“黄金时期”。但这一时期,亦曾因基建投资过大、信贷失控、市场物价大幅度上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插手经商,在兴办计划外企业上亏损或失误,而导致2000多万元的银行贷款沉淀,给全县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的39年,大埔进行生产关系变革和经济建设,尽管历程曲折,但经济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产业支柱
 

  大埔县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围绕资源上工业,突出特色抓经济网站,走“瓷工富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之路,取得良好的成效。2003年,全县陶瓷和水电工业的产值分别占全县工业产值的33%、35%,两项税收合计近4000万元,成为县域特色经济支柱。
  一是立足县内拥有5亿多吨的瓷土资源和
陶瓷生产工艺、技术、产业等基础,实施“点土成金”工程。首先在南部中心镇高陂镇,利用区位、交通、能源和产品集散市场的优势,兴建规划占地6000亩、首期开发1000亩的陶瓷工业园,配套建设桃源、光德两个工业小区,并以此为平台和载体进行推介招商,加快陶瓷产业的技术升级、革新、改造。据统计,到2003年底止,高陂陶瓷工业园共引进投资项目22个,投资额24258万元,已动工兴建项目6个,投资额7600万元。其次是借助高陂镇被省政府确定为“陶瓷技术创新镇”这一契机,制定出台系列扶优扶强陶瓷产业的优惠政策,掀起新一轮陶瓷工业发展潮。2003年全县新办陶瓷企业25家,有27家陶瓷企业实现增资扩产。2003年,全县陶瓷销售收入3.5亿元,比增70.2%,税收2169万元,比增68.2%.是该县近10年来陶瓷销售、纳税增幅最大的一年。
  二是立足丰富的水力资源,挖掘技改潜能,实施“以水生财”工程。2003年,该县审批、上报立项小水电38宗,竣工投产电站5处7台装机1160千瓦;续建、在建和重建电站9处12台装机12800千瓦。到2003年底止,全县水电装机207座333台103504千瓦。
  同时,该县立足丰富的竹木资源,大力发展竹木深加工企业,2003年又新上了国际象棋厂、牙签厂、家具厂等4家竹木深加工企业,全县竹木加工企业累计达到30多家,年产值近5000多万元。

近年经济发展情况
 

  【国民经济】2013年,大埔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 41亿元,比增26%,增速全市排名第一;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44亿元,比增13.2%,增速全市排名第二;全县生产总值58.52亿元、外贸出口总额1.82亿美元,分别比增12.8%、31.8%,增速均排在全市第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2亿元,分别比增25%、30.5%,增速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市对县科学发展观考核提档进位,排名由上年第7位前移到第4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为29.6:34.7:35.7。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好,大东坪山梯田、张弼士故居、富大陶瓷工业园、百侯古镇等旅游区获评国家3A级景区,全年全县接待游客19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0.5亿元,分别比增41.8%和44.8%。
  【工业经济】坚持“五业并举”发展战略,重点抓好计划总投资63.7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74亿元的14项工业能源项目建设。是提升发展瓷业。支持陶瓷企业增资扩产和科技创新,促进陶瓷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全县陶瓷产值20亿元。二是壮大发展电业。粤电大埔电厂全面动工建设,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风力发电项目和三河舟角院电站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埔城电站实现发电。是大力发展矿业。宏宝矿业等高岭土精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宏宝公司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建设加快推进。四是培育发展药业。抓好广药王老吉大健康(梅州大埔)产业园征地拆迁工作,辐射带动西部发展南药种植。五是积极发展酒业。引导三河酒业有限公司走股份合作之路,不断做大做强酒业。同时,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年全县共引进项目79个,计划投资总额163.962亿元;其中投产项目10个,计划投资总额5.13亿元。
  【重点项目】重点抓好“123工程”建设。是从容建设最美小山城。按照市关于“各县(市)依托县城建设一个新区,起步区至少达到3平方公里”的要求,完成了《大埔县城市总体规划》,抓好“一城一区两园”规划,打通了环二路东向出口等4 条断头路;抓好新报建的总面积约105万平方米的房地产项目建设,万川翰林、中华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加快推进。是错位发展特色镇。高陂镇按照“全县经济中心、南部交通中心和现代陶艺生产基地”的定位,突出抓好“一业一库一区一居两园”建设。三河镇按照“次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名镇、电力能源基地”的定位,规划建设汇城古村落4A级景区和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园3A级景区;依托粤电大埔电厂和舟角院电站建设,把汀江两岸建设成电力能源基地。是因地制宜建设美丽村庄。重点抓好3个县级示范点和每个镇(场)2个以上示范点建设,目前大麻镇万福寺宗教文化旅游区周边的小留村等六村连片规划建设扎实推进;湖寮镇葵坑村“生态家园、幸福村居”和百侯镇侯南村、侯北村“文化名村、生态家园”示范点基本建成。
  【招商引资】全年招商引资计划投资总额增长30%。对接好广州市海珠区新的结对帮扶,借势广州强大实力,聚集产业和项目建设,在广州召开招商恳亲大会。立足培育市场主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引导乡贤回乡投资兴办实业、注册公司,力促总部经济发展有新突破。高度重视发展民营经济,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培育更多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
  【旅游产业】切实加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促进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是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制订《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编写《大埔县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深入挖掘十一大客家文化内涵,重点抓好“135”工程建设。围绕把县城打造成为具有浓郁客家特色的“文化旅游城市、最美国际休闲慢城”的目标,扎实推进文化名城项目建设。坚持开发保护并重,把百侯、三河、茶阳打造成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名镇。发挥名人名居名寺效应,抓好西河镇车龙名居文化村、高陂镇党溪和银滩名人文化村、大麻镇坑尾万福寺宗教文化村、大东镇坪山农耕文化名村、大东镇联丰民俗文化村建设。二是建设国际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创建A级景区和星级酒店为抓手,深入推进“一城一镇一区一居一寺”建设,构筑“一心一线两带五区”的旅游架构,促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目前,宏宝国际等星级酒店和李光耀祖居景区已动工建设,万福寺宗教文化旅游区正在规划建设,瑞山生态休闲度假村初见雏形。三是推进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枫朗、光德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县实验小学后续工程、县第二实验幼儿园建设顺利推进,每个镇建成了一所中心幼儿园,教育质量大幅提升,高考取得好成绩。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县14间卫生院实现规范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