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该县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效益向好、后劲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大埔”的核心任务,大埔借力“两大政策”,立足“建设广东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打造国际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三个定位,深入实施“低碳经济县、宜居宜业县、人文魅力县、幸福和谐县”发展战略,在振兴发展的征程中崭露头角。
●本报记者 罗娟娟 特约记者 丘佳纳 罗文燕
路之变 带来山城崛起
从广州、深圳到大埔县城,仅5个小时;从大埔县城到福建龙岩,仅1个小时;从大埔到厦门,仅2.5个小时。梅大高速公路的全线通车,让大埔“晋升”为闽粤边交通枢纽。
梅大高速是大埔境内目前唯一一条已通车的高速公路,但足以打通“任督六脉”,让山城“破茧而出”。以前从梅州市区开车去厦门,要绕经蕉岭、武平,路程近5个小时。如今途经大埔,路程缩短了近一半。在很多梅州市民看来,梅大高速已经成为梅州山区通往海西区的捷径。而对于大埔人民而言,梅大高速打通了大埔山城通往珠三角地区的大动脉,承接了来自珠三角甚至长三角的人流、物流、资金流。
在“高速”发展的路途中,梅大高速仅仅是开端。去年底,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正式动工,大丰华高速也正在规划中。作为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重要出省出海通道,大潮高速经大埔高陂镇、光德镇后进入饶平县,分别与宁莞高速、汕汾高速连接,并通过汕汾高速与潮州港进港公路对接。大漳支线起于大埔县高陂镇,与大潮高速主线和规划中的大丰华高速公路相接,经枫朗镇、大东镇(粤闽省界),接福建省规划的漳州云霄至平和高速公路。“大潮(含大漳支线)和大丰华两条高速建成后,大埔将四通八达,真正成为对接海西区的重要门户和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枢纽。”大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61.82亿元,重点抓好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韩江航道等‘两高一江’的规划建设。”大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五年来,该县共新(改)建省县道干线公路26条(段)210多公里,农村公路改建210多条320多公里。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73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10.9公里,比2011年增长13.3%。
产之变 成就跨越发展
今年上半年,大埔县电力税收达7216.99万元,比增183.93%;工业总产值31.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04亿元,分别比增8%和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4亿元,比增26.6%,位居全市第一。
在山区产业发展普遍困难的困惑中,大埔用不断突破自我的方式彰显了发展产业的坚定决心。今年6月21日,随着2号机组试运行,粤电大埔电厂两台60万千瓦“上大压小”新建工程项目全部完工。两台机组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年税收4亿元,实现经济上再造一个大埔。在大埔电厂的带动下,三河电力能源工业园区各项建设顺利推进,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电站、桃源风电场的规划建设也加快推进,朝着百亿电力产业的目标迈进。2011年以来,该县共新建或改造水电站11个,预计2016年电力工业税收1.44亿元,五年年均递增24.56%。
大埔另一个百亿产业“潜力股”——陶瓷产业也不断刷新出口纪录,成为广东最大的陶瓷出口地。近年来,大埔充分发挥高陂、桃源、光德三个省陶瓷技术创新专业镇的优势,擦亮“中国青花瓷之乡”品牌,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预计2016年,大埔陶瓷销售收入将达28.2亿元、税收1.6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9.44%、20.12%。
文化旅游和生态健康产业作为大埔传统产业的后起之秀,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如今,大埔已建成2个国家4A级景区、7个国家3A级景区,预计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56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7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3.96%、47.06%。全县蜜柚种植面积21.21万亩,年均增长25.07%;茶叶种植面积10.5万亩,年均增长15.45%。
项目带动投资,投资拉动发展。如今,产业依旧在策马前进。仅今年,该县就启动了总投资358.5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54.02亿元的59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电力、陶瓷、生态健康、文化旅游等四大产业并驾齐驱,进一步壮大了县域经济,增强了发展后劲。
城之变 提升幸福指数
从梅大高速公路三河出口,途经风光旖旎的S333线,进入大埔县城,碧桂园、翰林华府、中华广场等大型现代化住宅社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梅潭河畔,书法公园、亲水公园、西湖公园等把大埔县城连成一座大公园。干净、绿色、闲适是大埔留给很多来客的第一印象。交通区位的改善给大埔带来了人流和资金流,带旺了产业,也让城市日新月异,变成真正的幸福洼地。
与县城这个“大家闺秀”相比,乡村这些“小家碧玉”别有一番韵味。在大麻镇,“六村联动”的千亩花海把农村变成了景区;在西河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初见成效,北塘村、车龙村已经成为梅州乡村游的热门之选;在百侯镇,古色古香、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成为来客探索大埔人文历史的最佳去处。
“近年来,我们重点抓好县城和高陂、大麻、茶阳三个具有县城功能的中心镇建设,着力构建‘一主三附’模式,把大埔建设成为‘城在山中、楼在林中、山水相融’的美丽山城。”大埔县相关负责人说,2011年以来,该县累计投入8亿多元,抓好小吃文化城、县游客中心等10多项工程建设,市政功能日臻完善,加快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旅游城市、国际休闲慢城,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43.39%提升到现在的45.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9.86%,最近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4年起连续三年入选中国100佳深呼吸小城。
策之变 释放最大红利
大埔巨变,源于政策“红利”,尤其是粤东西北和原中央苏区振兴“两大政策”的强大驱动力。广东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进展顺利,粤电大埔电厂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三河电力能源工业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动工建设,一个又一个大项目的落地,有力推动了大埔的振兴发展。
2014年,大埔被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支持范围。为争取变政策为项目,大埔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吃透政策,建立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库,高起点谋划了包含219个项目、投资概算达1602.34亿元的苏区振兴发展重大项目库(2014-2020),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现代产业工程、农林和水利工程等八大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占了88项、投资概算达1150亿元,包括广东省高陂水利枢纽工程、韩江流域梅州内陆核电站、粤电大埔电厂二期工程等大项目。另一方面,主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原中央苏区的政策资金。近年来,共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大埔原中央苏区县的财力补助、政策支持资金5.47亿元。其中:中央和省对苏区县的财力补助4774万元;争取原中央苏区政策项目12项,补助资金8326万元。
政策的利好也让更多的资金变成了惠民资金。五年来,大埔每年坚持将70%以上的财政收入用于民生领域,每年坚持办好十件重点民生实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64万人,转移就业6.57万人。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两轮扶贫开发“双到”任务全面完成,全县178个贫困村基本改变落后面貌,1.43万户、4.92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目标。预计至今年底,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26元,是2011年的1.75倍,五年年均增长11.81%。
▲每年七成以上财政收入用于民生。图为完善提升后的大埔县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