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大埔经济 > 经济信息
大埔县:以绿色为发展底色 全力加快苏区振兴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17-08-22 09:56:2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青山绿水环抱着的大埔县城。丘佳纳 摄

大埔县西河镇美丽乡村田园风光。丘佳纳 摄

  酷暑时节走进大埔,满眼葱葱郁郁,顿觉清凉。作为“中国最美丽县”和“全国深呼吸100佳城市”,大埔的森林覆盖率达79.86%,于2016年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绿色,是大埔最亮丽的颜色,也是这片红色土地加快振兴发展的“最美底色”。

  作为广东省首个获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去年来,大埔县深入贯彻梅州市第七次党代会加快建设“一区两带六组团”的精神,落实“两大振兴政策”、扭紧“三大抓手”,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对接海西区的重要门户、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攻项目、优环境、兴产业、惠民生、抓党建,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果。

  2016年,大埔生产总值80.99亿元,比增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6亿元,比增19.3%,增幅均排梅州市第一;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亿元,比增17.3%,增幅排在梅州市第二。

  今年上半年,大埔县实现GDP38.89亿元,比增8.5%,增速居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45亿元,比增17%,增速居全市第一。

  ●撰文:唐林珍 丘佳纳 罗文燕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城乡提升发展优势

  驱车沿着梅大高速进入大埔,一路青山绿水相迎,大路两旁山峦俊秀,层林叠翠。进入县城,清澈的梅潭河蜿蜒穿大埔县城而过,鳞次栉比的高楼倒映水中,河两岸绿意盎然。

  作为森林覆盖率达近80%的山城县,大埔之绿令人瞩目。然而,这并非与生俱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发展优势,大埔县加倍呵护青山绿水,着力推进碳汇林、森林围城、生态景观林带、乡村绿化美化等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同时,结合美丽城乡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和创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推动城镇、街道等公共场所进行美化、绿化、靓化,构建立体式城镇绿化体系。

  至2016年底,大埔县森林覆盖率达79.86%,活立木总蓄积量达1033万立方米,森林面积达290.47万亩。

  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埔县以“红色为引领、绿色为底色”,充分发挥生态优美、人文深厚、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主动对接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建设,重点抓好年度投资8.7亿元的12项旅游项目,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韩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同时,着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深入挖掘石斛、金线莲、油菜、五指毛桃等林下作物的“健康长寿”元素,抓好林下经济产品的深度加工、开发,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并依托“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蜜柚之乡”和“中国名茶之乡”品牌和富硒长寿资源优势,开发一批富硒茶叶、富硒蜜柚、南药等生态、健康、养生产品,培育“食品养生”“生态养生”等特色品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生态是城市的衣裳。近年来,在推进城乡建设中,大埔把实施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森林围城战略作为进一步构筑“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绿中”具体行动,不断扩展城乡绿色空间,打造宜居城乡。

  在城市扩容提质中,今年以来,大埔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实施“东延西进南改北拓中提质”战略,抓好龙湾国际等1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的开发建设,突出县城“九街一场”的市政道路、灯光、绿化及管线管网进行综合提升改造等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增强城市功能,建设县城过境公路、大埔县建筑弃土填埋场、大埔县农贸(含三鸟)批发市场、中医院等;坚持产城融合、以产兴城的理念,规划建设首期790亩的县城大沙坝工业小区;引进大型企业对岭下片区、高圳新区进行组团开发,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构筑“依山傍水、望山亲水、城在山中、森林围城”的生态特色山城。

  同时,大埔因地制宜建设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大力推进高陂、大麻、茶阳等中心镇“六个一”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扩大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形成“一主三附”发展格局。立足特色资源禀赋,把三河镇打造为红色特色小镇,把百侯、茶阳等镇打造成为人文特色小镇,把西河、大东等镇打造成为农耕特色小镇,把光德、桃源等镇打造成为陶瓷特色小镇。

  随着建设的推进,“城在山中、楼在林中、山水相融”的大埔美丽山城呼之欲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前来投资兴业,也成为粤闽赣游客休闲旅游度假的热门之地。

  提速交通建设 加快外通内联优化发展环境

  近日,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项目大埔境内5个沿线镇已100%完成红线内征地任务,为大潮高速在大埔境内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全长120.768公里,其中大埔境内长65.228公里,投资估算约80亿元,全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预计在2019年建成通车,建成后将打通梅州往潮州港的出海通道,而从梅州到厦门的车程,将缩短至两个半小时。

  交通是发展的“先行官”,补齐交通建设的短板,是推动加快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去年来,大埔围绕“打造对接海西区的重要门户和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枢纽”的目标,加快大潮高速公路(含大漳支线)建设,抓好县与县、镇与镇之间和旅游公路建设,现代立体交通网逐步构建。

  “今年,我们要全力推进总投资124.37亿元、年度投资33.22亿元的23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抓好大潮高速(含大漳支线)公路、县城至枫朗一级公路改建、高陂大道等建设,争取大丰华高速丰顺至大埔段早日动工。”大埔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同时,大埔从长远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谋划现代交通体系,突出抓好大丰华高速县城至高陂连接线、大麻至高陂旅游公路和县城至茶阳公路改造提升等的规划建设;并改造提升国省县道和旅游公路,形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新格局,努力实现“大交通带动大物流、大物流激活大产业”。

  在加快推进交通建设的同时,大埔还着力推进城乡综合环境整治,优化发展环境。

  走进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宽敞整洁的村道两旁绿树红花环绕,“这段时间,村里变化很大,越来越干净美丽了,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三河镇汇东村村民黄先生说。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三河镇以打造汇东、汇城两个县级示范村为抓手,重点集中开展景区景点、主要干线道路等综合整治。“在汇城村,我们将结合旅游示范点二期项目建设,主要进行水景观、观景休闲长廊和1.9公里河堤路面改造等工程建设,力争在8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三河镇党政办相关负责人说。

  三河镇是大埔县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大埔县创新举措,全面打响城乡环境整治攻坚战。围绕“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风尚美”,大埔在全县开展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杂乱治理为重点的治脏、治乱、治违、治差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同时整县推进乡村规划、治污保洁、拆旧添绿、产业培育、文明创建等工程,着力解决农村环境突出问题。

  突出项目引领 聚焦产业园区增强发展后劲

  上百台挖土机、钩机等机器来往穿梭忙碌,尘土飞扬中,大埔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一期一段围堰填筑已成规模。作为国家重大水利建设项目,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总投资达61.54亿元,自2015年正式开建以来,各项建设推进顺利,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振兴发展,关键在项目。近年来,大埔树立“抓项目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着力加快粤电大埔电厂、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振兴发展铸造了强大引擎,大埔的综合实力得以不断增强。

  “今年,大埔全力以赴抓好总投资421.3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53亿元的88项重点项目建设。”大埔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列入大埔县今年的重点项目涵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平台建设、城市扩容提质、重点民生工程、实体经济五大类。其中23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24.37亿元、年度投资33.22亿元,17项重点民生工程项目104.3亿元、年度投资28.5亿元,14项城市扩容提质项目总投资92.9亿元、年度投资17亿元,32项实体经济项目总投资77.3亿元、年度投资18.2亿元。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快振兴发展,大埔聚焦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今年继续推进高陂大道和产业创新中心建设,6家以上企业要建成投产,新增6家以上规上企业,新培育2家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推动企业“上规、上亿、上市”,争取广州海珠(大埔)工业集聚区今年完成投资2.5亿元。

  广州海珠(大埔)产业园为大埔与广州市海珠区合作共建。2015年10月,园区已成功享受省级产业转移政策。2017年4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开发区目录初审。

  园区坚持“生态优先、环保立园”的理念,紧抓广州对口帮扶梅州的重大机遇,以陶瓷(含特种陶瓷)为主导产业,南部陶瓷主产区为支撑,依托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主动对接珠三角、海西区和潮汕揭关联产业,全力打造大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目前,园区有33家企业,其中已投产企业18家,预计今年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工业增加值7.41亿元。”广州海珠(大埔)产业园区办公室主任刘展强说。

  2016年,园区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61亿元,比增72%;工业增加值5.94亿元,比增120%;税收2.5亿元,比增182%。

  典型案例

  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建设新农村

  沿着柏油马路走进北塘村,约5公里长的绿道把全村的古民居、果蔬基地和田园风光串联起来,质朴典雅的客家古民居错落有致,与五彩花田、莲洁荷塘等景观相得益彰,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是大埔县的新农村一景。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补齐农村建设短板,是大埔县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去年以来,大埔以西河镇被选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契机,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发展思路,深入推进西河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力争在2018年底前把全县57个相对贫困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今年争取20个村在注重体现客家特色、保留乡土气息的基础上,开展“三清三拆三建一美化”专项行动,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推进提升村庄绿化、美化、亮化水平,完成示范村建设。

  为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西河镇在建设新农村中,依据“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以景观化、意境化、产业化和“全域旅游”的理念,着力挖掘各村山、水、田、林、路、房、产业、文化等特色,彰显各村的“客家乡村自然和人文特色风貌”,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画卷,打造“五村绕漳河”全域美景图。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西河镇在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打造新景观的同时,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比如借势借力精准扶贫攻坚,培育特色现代农业。一方面积极实施精准扶贫方案,突出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另一方面,结合精准扶贫,产业帮扶,擦亮西河镇“大埔粮仓”招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展销中心功能区,扩大西河香米种植基地、长寿富硒蔬菜种植基地规模,打造“菜篮子”“米袋子”基地、富硒长寿农产品品牌和“五大采摘体验园”,做大休闲农业市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同时,西河镇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和北塘乡村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优势,继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挖掘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提高景区承载能力,提升景区整体层次,以景观化、意境化、产业化的理念,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古民居与新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瓜果桃李,绿道绕村而过。走进西河镇的乡村,既可以领略田园风光,又可以感受客家风情,还可以看到新的业态。可以说,西河镇的新农村是既有“颜值”,又有产业,内涵丰富。体现了新农村的建设要求。

  数说

  ①经济发展

  ●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80.99亿元,比增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96亿元,比增19.3%,增幅均排在全市第一;

  ●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亿元,比增17.3%,增幅排在全市第二;

  ●投资54.5亿元完成了59项重点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9%。

  ●2017年上半年,全县实现GDP38.89亿元,比增8.5%,居全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45亿元,比增17%,居全市第一。

  ②园区建设

  ●2016年,园区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61亿元,比增72%;工业增加值5.94亿元,比增120%;税收2.5亿元,比增182%;固定资产投资10.61亿元,完成梅州市下达全年8个亿任务的132.62%、省下达全年6个亿任务的176.8%。

  ●1至7月份,园区企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占年度任务34.2%;工业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58%;税收2.03亿元,同比增长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