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大埔旅游 > 客家风情
“南国牡丹”——广东汉剧
来源:大埔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3-11-21 09:33:1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 1927年由大埔县晚清秀才钱热储先生根据外江戏的历史渊源,正名为“汉戏”。它源于中原,二百年前流传岭南,生根大埔,经历代汉剧艺人呕心沥血,百炼千锤,扬元音而出新声,擅大乐而纳小调,演遍闽、粤、赣,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南国牡丹”,成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的起源]
广东汉剧起源于大埔。据大埔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明末清初便有汉剧活动,以后活动频繁,组建社团戏社,源流至今,为大埔县汉剧团广东省唯一的县级专业汉剧团,至今,该团有演职员 30多人,角色齐备,阵容整齐,演出正常,活跃在粤东、闽西一带。

  [广东汉剧的特点]
广东汉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音调为舞台语言。它表演行当齐全,文武兼容,唱腔优美,扮相俊秀,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誉满神州艺苑。新中国成立后,因其艺术特点有别于湖北汉剧,故正式更名为“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的发展]
广东汉剧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拥有传统剧目 800多个,音乐曲牌700多首。有史以来,广东汉剧人才辈出,事业辉煌。50年代以黄粼传、黄桂珠为代表的埔籍汉剧艺术家享誉岭南。1957年,汉剧《百里奚认妻》被选入中南海小礼堂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与主要演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