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大埔旅游 > 客家风情
罗万杰与“春王正月”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4-01-24 11:28:03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罗氏简义公祠位于大埔县湖寮古城村,建于明万历14年(1586),迄今已有431年,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厚重人文的古祠堂。其堂匾“垂裕堂”为明崇祯甲戌科进士、潮州“后七贤”之一的罗万杰所题写。右上方写的是“丙戌春王正月”,说明时间是在丙戌年(1646)春季的正月。但“春王正月”里却多了个“王”,这是为什么呢?  

  体现周朝王权的正统
  历史上,“王”曾经是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在先秦,称王的,主要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来自于王位的继承,二是僭越自封,三是来自于改朝换代。这样一来,里面就存在合法与否正统与否的问题。比如,甲骨卜辞说:“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贯晦。昃,亦有出虹自北饮于河。”里面的“王”,是指商王武丁。意思是武丁通过占卜预测到了灾祸。这个王源于继承,正统性没有问题。1978年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镈钟,铭文为:“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楚国在周朝的爵位是子爵,里面的楚惠王熊章,是僭越称王,因为当时正统的王是周天子。周朝取代了商朝,是臣子取代了自己原来的君王,自然要强调自己的合法性与正统性,于是通过改变历法正朔的方式来表示“王权天授”(一年第一个月为正,一月第一天为朔)。这在《春秋公羊传》也有体现:“隐公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眛。”接着来解释:“王者孰谓?谓文王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用现代文来翻译,“王”是指周文王,“正月”是周文王历法的正月。里面的“春王正月”,正是罗万杰写在“垂裕堂”堂匾上的内容。
  周朝人的做法,之前已有先例。夏朝把一月当作正月,商朝取代了夏朝,就把夏历的十二月当作岁首的正月。周朝的“王正月”,就是把商朝历法的十二月,也就是夏历的十一月当作正月。于是夏商周三代就有了建寅之正、建丑之正、建子之正,后人称为“三正”。《史记·历书》中说“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因为历法体现上天日月星辰的运行,王权天授,历法正朔就是王权(皇权)的象征,所以在王朝更迭之际,采用哪家历法正朔同时也表明了政治取向。那么,罗万杰题写“垂裕堂”堂匾为何用了周朝的“春王正月”?
  体现罗万杰政治智慧
  公元1644年,即是农历甲申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同年,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了大顺农民军。清顺治帝迁都北京,颁布了新的历法《时宪历》,宣告一个新的“受命于天”的王朝的到来。
  此前一年,即明崇祯十六年(1643),时任明朝清吏司郎中的罗万杰,因母丧回到家乡揭阳县上阳(今丰顺县汤南镇)。“甲申国变”后,罗万杰响应南明小朝廷的号召,尽出家资,约请诸同道募兵抗清。丙戌年(1646),在多次失败之后,见大势已去,他不得不尽散诸勇健而披发入山,草衣蔬食,礼佛问禅,此后没有再出山任职。也就是说,他始终坚持忠义,不做贰臣。就在丙戌年(1646)题写“垂裕堂”堂匾时,他已经知道,随着时局的变化,南下的清兵占领潮州,已经是不可避免(就在当年,潮州府正式改用清朝纪元)。当时的大埔和丰顺同在潮州府的管辖范围,用明朝纪年的政治风险很大,他必须为“垂裕堂”罗氏作长远考虑(就在两年后的1648年,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因为没有写“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是目无“正统”的“不赦之条”,牵涉甚广)。另一方面,广东及沿海一带局势仍有反复。1648年4月,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在南雄宣布广东叛清,归附明桂王朱由榔。他死后,其部下潮州守将郝尚久于1650年宣布降清,三年后又宣布叛清。之后的1674年,潮州总兵刘进忠宣布剪辫易服改恢复明朝正朔,直到1677年他反清失败再次投降清朝,粤东局势才最终稳定下来。
  在此期间,作为明朝遗臣的罗万杰,题写匾额如果用了清朝的纪年,也会给他和“垂裕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用圣明君主的周文王,代表古代理想社会的周朝,来称颂当时的正统“君王”和“国家”,无论谁当政,都可以接受。而经书上的内容,谁也无法否定。“春王正月”可以起到两全的效果——这足以体现饱读诗书的罗万杰的政治智慧和过人之处,也是对“垂裕堂” 堂匾的“春王正月”的一个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