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西河镇张弼士故居。 何森垚 摄
西河镇北塘村五彩花田鲜花盛放。 丘佳纳 摄
初夏,走进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如走进一幅美丽的画卷:由格桑花、百日菊、一串红的花组成五彩花海,绵延不断。不远处,质朴典雅的客家古民居错落有致,与花海相得益彰。花海中的栈道上,游人不时驻足。
这是大埔县的新农村的一景。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补齐农村建设短板,是大埔县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去年以来,大埔以西河镇被选为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契机,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发展思路,深入推进西河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力争在2018年底前把全县57个相对贫困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全县打造60个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
南方日报记者 唐林珍 通讯员 丘佳纳 罗文燕
形美
多举措打造新貌新景,升级农村颜值
古韵北塘、小城漳溪、农耕东塘、水韵黄堂、田园东方。如此诗意的词语,正是西河镇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对示范片区北塘村、东塘村、漳溪村、黄堂村、东方村等村庄的发展定位。
去年,西河镇成为第三批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镇,以此为契机,西河镇掀起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首先要体现的是样貌的‘新’,所以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第一个是强化环境整治,让大美乡村焕新颜。”西河镇委书记丘武秋说。
走进东塘村,沿路两旁的房屋正在进行“穿衣戴帽”工程。
“去年以来,西河镇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内的北塘、东塘、黄堂、漳溪、东方五个行政主体村的省道县道公路沿线、主村道沿线、旅游区规划沿线自然村及人口较为密集的村民小组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提升改造。”西河镇农办主任黄俊彬介绍说,具体内容包括传统古建筑的修缮、一般性砖瓦房外立面提升改造、重点民房穿衣戴帽、部分房屋外墙、围墙等绘制各种有益健康、文明、向上的公益宣传画、鼓励扶持发展民宿等。
与此同时,西河镇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发展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内容,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28个村(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围绕“一编二拆三清四改五建六美”,西河镇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内的村庄进行综合环境整治。“其中六美指的是美化村头村尾、村道两旁、房前屋后、公共场所、小溪河道和旧村旧居复绿等。”丘武秋说。
为让改造工程顺利推进,西河镇各统筹安排2000万元作为建筑风貌提升改造、综合环境整治奖补基金,遵循“镇统筹、村实施”的原则,按照农户、政府2:8的比例投入进行奖补。
此外,去年以来,西河镇投入360多万元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共出动清运车辆120多台次,集中清运垃圾3.6万吨,新建垃圾池(屋)169个,聘用保洁员200多人。在各村至少建立了一个“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垃圾处理示范点并以点带面在全镇铺开。同时制定了《西河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西河镇区“六乱”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建立了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如今,随着各项建设的推进,西河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内的北塘、东塘、黄堂、漳溪、东方等村庄“颜值”不断被刷新。
沿着柏油马路走进北塘村,约5公里的绿道把全村的古民居、果蔬基地和田园风光串联起来,五彩花田、莲洁荷塘等景观映入眼帘,实现了“美丽大变身”。除了北塘村外,漳溪村的滩涂也变身荷花池,呈现“莲叶禾田田”的景观;东塘村成为了农耕体验园……昔日的贫困村庄变成了美丽的景区。
实力
着力发展产业,激活新村建设动力
周末,来自梅城的周女士与朋友们在西河镇尽兴游玩了一番后,临走前与朋友们特意在东塘村购买了好几袋香米带回家。“东塘村的香米名气很大,很好吃,我们经常购买。”周女士说,东塘的香米有一股特有的香气,这或许跟当地水土有关。
站在东塘村边,眼前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便是该村的香米种植基地,村头一座大型厂房便是该村农业合作社的香米加工工厂,工厂内原料仓、实验室、生产车间、检验室等一应俱全。“东塘村的大米基本上都由我们收购,目前工厂粮食年加工量达到5000吨,每年可为村民增收数千元。”该工厂负责人张尔瑞说。香米已成为东塘村的特色产业。
东塘村是西河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建设新农村的一个缩影。
“若没有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难以可持续发展。”丘武秋说。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西河镇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庄整治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旅游等,统筹推进。
西河镇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素有“大埔粮仓”之称。结合精准扶贫攻坚工作,西河镇着力培育特色现代农业,全力打造“一个中心(农产品展销中心)、两个基地(西河香米种植基地、长寿富硒蔬菜种植基地)、五个体验园(农产品采摘体验园)”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激活长寿富硒地,发展富农产业,加速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目前,北塘村建成了百亩长寿蔬菜示范基地,种植红艳樱桃番茄等外来蔬果品种,规模生产后,这些“越洋蔬菜”能卖出“肉价”,土地产出大幅提升。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西河镇的农业“新名片”不断涌现:西河香米、富硒脉菊、水果玉米、长寿蔬菜等。如今,该镇种植的烤烟、玉米、西瓜、脉菊、蔬菜等共6000多亩,培育蜂蜜、枇杷、甜玉米、西瓜等农副产品示范基地,产品远销珠三角地区。同时,依托飞天马、本草源等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推动特色农产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
与此同时,依托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田园山水资源,西河镇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结合当地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的传承保护开发工作,西河镇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保护开发古民居、推动文化旅游为目的,开发打造了宜斋公祠法治文化展馆、辅德堂侨领文化展馆、怀德堂红军文化展馆、振德楼农耕文化展馆四大展馆,不断优化完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取得显著效果。
2016年12月,北塘乡村旅游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至目前,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消费1000多万元,产生经济效益100多万元,直接解决就业人数100多人,带动就业400多人。
带动
错位开发联动,发展连片示范建设
目前,大埔正加快振兴发展,确保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则是大埔补齐小康社会短板的重要举措。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大埔提出要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发展思路,突出规划提升,注重产业引领,保护自然生态、保存文化特色、保留传统建筑,精心培育美丽乡村“精品村”,深入推进西河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为更好地起到示范作用,西河镇在建设新农村中,依据“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以景观化、意境化、产业化和“全域旅游”的理念,着力挖掘各村山、水、田、林、路、房、产业、文化等特色,彰显各村的“客家乡村自然和人文特色风貌”,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画卷,打造“五村绕漳河”全域美景图。
结合当地实际,目前西河镇形成了“一带两区三星”的新农村建设格局,“一带”即是漳溪河滨水观光带;“两区”即是古韵北塘核心区、黄堂车龙文企兴邦核心区;”三星”即是农耕东塘、小城漳溪、田园东方。
按照规划,北塘村主打“古韵北塘”。该村以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为名片,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基础,打造民宿客栈,挖掘北塘客家文化,展示中国传统村落建筑风貌,以“北塘计划”为基础开展对外教育活动,打造北塘乡村3A旅游区。
漳溪村主打“小城漳溪”。漳溪村作为西河镇政府所在地,具有较为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适合弘扬耕读文化、华侨文化、商文化等传统文化。通过对周边环境美化提升,建筑修缮除旧,植入丰富内容,打造独具客家特色旅游的小城。
东塘村主打“农耕东塘”。根据东塘村现有的长寿农产品加工基地继续发展其示范的生产加工业,通过产品深加工、包装设计等,打造西河香米、蔬菜长寿品牌。深挖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打造西河香米、发粄、老鼠粄作坊。
黄堂村主打“水韵黄堂”。利用漳溪河流资源优势,以村庄建筑、环境整治为基础,提高环境质量。打造集生态修复、湿地游赏、郊野游憩、休闲运动、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复合型滨水景观带。
东方村主打“田园东方”。通过产业升级改变传统种植,设置一系列初加工项目,以发展“田地种植”和“蜜柚”为主题,衍生出一系列东方村水果周边产品,发挥东方田园资源丰富的优势,设置采摘体验区、观光旅游等,吸引游客参与体验。
“在建设中,通过‘一路一桥五驿站’建设将新农村建设核心点串珠成链,联动发展。”丘武秋说,目前“一路”即滨水绿道项目已动工建设;“一桥”即北塘爱心大桥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五驿站”即东塘司马第、北塘金三角、黄堂溪南、漳溪西河大桥、东方榕树广场等五个驿站项目将建设生态停车场、标志性建筑、公厕等配套设施,目前已陆续开工建设。
■记者观察
新农村建设要提升
“颜值”也要发展产业
古民居与新楼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瓜果桃李,绿道绕村而过。走进西河镇的乡村,既可以领略田园风光,又可以感受客家风情,还可以看到新的业态。
可以说,西河镇的新农村是既有“颜值”,又有产业,内涵丰富。这正体现了新农村的建设要求。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提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产业壮大了,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增收致富有了保障,才可以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换言之,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主导产业的支撑,群众的口袋鼓不起来,新农村建设终究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西河镇在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打造新景观的同时,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比如借势借力精准扶贫攻坚,培育特色现代农业。一方面积极实施精准扶贫方案,突出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另一方面,结合精准扶贫,产业帮扶,擦亮西河镇“大埔粮仓”招牌,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展销中心功能区,扩大西河香米种植基地、长寿富硒蔬菜种植基地规模,打造“菜篮子”“米袋子”基地、富硒长寿农产品品牌和“五大采摘体验园”,做大休闲农业市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同时,西河镇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依托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和北塘乡村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的品牌优势,继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综合配套设施,挖掘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提高景区承载能力,提升景区整体层次,以景观化、意境化、产业化的理念,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西河镇省级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为大埔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以西河镇新农村建设为示范,大埔将投入5000万,结合精准扶贫打造60个综合整治示范村,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