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大埔旅游 > 旅游信息
名萃东南此一山
来源:本网  时间:2011-11-15 14:57:32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2011春游阴那山见闻

 
阴那山为粤东名山,是莲花山脉的主峰,界于大埔、梅县之间,梅江蜿曲回环于其西北东三面。阴那山起源于六亿年前的震旦系地层,是广东省已知最古老的地层。
阴那山山岩峻峭,涧壑幽深,千峰竞秀。其最高峰为五指峰,主峰高1297米,乃粤东第二高山,因五峰形似五指,故名五指峰。远望阴那山五峰连峙,状如火焰,崔巍高耸。
2011年清明节,小小旅游家随大埔网友同登阴那山。8时许,我们由万福寺山门转后山向主峰进发。
 
 
 
                                                                               巍峨的五指峰
 
阴那传奇
“阴那山”名来源至今还众说纷芸。在客家语言中并没有“阴那”的词汇和意思。民俗学家认为,“阴那”最早是壮语的命名,按照壮语的语义,“那”字是“田”的意思,而“阴”字是“山坑”的意思。如果按照壮语语法的组合,应当叫做“那阴”;而按照汉语语法的组合,则称为“阴那”。由于可见“阴那”之名,是经过改造的,语音上是壮语、语法上是汉语的壮汉融合的产物。往昔是壮族前身的俚人在阴那山生息,而后,在千百年的民族融合进程中,渐渐地成为今天的客家聚集地。
传说,阴那山原本与粤东第一高山明山(海拔1375米)一样高,只因阴山神总想争“粤东第一高山”威名,每晚遣六甲力士往五指峰顶搬石运土,增加高度,岂料被明山山神发觉,告到玉皇大帝那里。玉帝召二山山神到殿前对质,阴那山神知瞒不过玉帝,恳求玉帝保留已增加的高度,明山山神不依,这样一来,岂不是造成了阴那山“第一高山”的事实,况且我为“明”,你为“阴”,那有阴阳颠倒的道理,请求玉帝公断,玉帝觉得明山山神所说有理,乃以巨掌将阴那山压至比明山低76米,并告诉阴那山神,阴那山不因“高”名,因“奇”名。玉帝压山时,有山石从指缝挺出,形成“五指峰”。犹如一个巨掌五个手指直插云宵,五峰连峙,形同“五指参天”。
 
古刹名僧
阴那山峰峦环抱,林壑幽深,苍崖碧水,向为出家人修持之所。万福寺位于阴那山麓,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原名“万福禅室”,创始人为高僧潘了拳。明英宗天顺八年间(公元1464年), “万福禅室”改名为“万福寺”,据说当年潘了拳大师先到阴那山前山修行,他垒建石屋,刻苦参禅。这石室,也就是万福禅室,后人不断扩建,明朝时改名万福寺。潘了拳在阴那山一带修行三十多年,山前山后都有着他的踪迹,后人都尊称他为“祖师”。
潘了拳在阴那山修持30余年:潜心精研佛家教理,博得四众弟子的崇敬;同时积累天文知识、修习医药常识,禳灾求福,护念众生,深受畲汉两族黎民百姓的爱戴。惭愧祖师晚年以不能宏演佛法,自度度人而自号惭愧。他的“惭”、“愧”之说俱遍善心,符合人间佛教思想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不但给佛门弟子和社会信徒以深刻的教育,而且对当时带有抵抗性的民族同化起着疏导的特殊作用,为社会安宁和时代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唐咸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潘了拳在阴那山圆寂,终年四十九岁。为缅怀他的德泽,其徒众和乡间人士尊称他为惭愧祖师。
 
近年来,香客信众及侨胞捐资修葺、重建了万福寺大雄宝殿、观音殿、普贤殿、钟楼、鼓楼等。置身洁净的庙堂,走进庄严的大雄宝殿,这里充满着肃静和清幽的气氛,宝殿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我瞻仰着最初发现而开悟了禅的教主释迦牟尼佛,犹如寻到了“禅”。在这里,尽可将满身尘烦暂时交付古寺,御下责任、负担和压力,上山时更显得平心静气。
 
                       那山风物
从山麓沿石阶拾级而上,绿蕨遍地,藤蔓丛生,竹林葱葱。枝头叶梢,声声鸟语,像从竹林的隙缝里迸发出来,从片片绿叶上弹跳过来;缕缕阳光和竹叶的青翠交相辉映。在当今许多名胜早已被接踵摩肩的游客踩踏得名不副实时,难得阴那山依然清幽,并且寂静到了一种化境,你会说它过于清高,还是谦虚沉默呢?
青翠的竹林和小道
攀登路上仰望阴那主峰
当我们气喘息息、汗流浃背地爬至半山腰时,后面嘻嘻哈哈追上来七八个少女,她们每人都带了些香烛、宝定和矿泉水。询问下,原来她们都是住在山下阴那村的,阴那村民历来有拜山的风俗。今天是初一,适逢清明假的第一天,奶奶们委托她们登山拜神,为自己的前程祈福。每到一个山坳,她们一个个像模像样地在山神前点起了香,摆上矿泉水,虔诚地跪拜。山上的山神有十多个,她们要一直拜至玉皇顶。我举起手中的相机,正欲拍摄,她们却都害羞地遮起了面:“不要拍吧,老师见了不好。”原来她们怕拜山的照片被老师见了不好,我只好作罢。
坚守的信仰
 
山神崇拜
 
阴那山特产丰饶、满山是宝,盛产石涧茶、毛竹、石皮等。其中以石涧茶冠绝群伦,其口味甘醇,明翰林李士淳于1615年登游五指峰时,曾“摘而食之,甘香溢喉舌间”( 李士淳·《登五指峰记》)。阴那山毛竹笋脆嫩,还有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皮、石花、石须,生长在阴凉石缝中的牛卵红(紫背天葵)等珍贵滋补品以及山顶上美丽的石钟花。
 
绝顶览胜
近12时,我们终于登上了最高峰玉皇顶。此时,太阳的烘烤,湿透的衣服早已干透。玉皇顶为阴那五峰的中指,海拔1297米,峰壑峭秀,直插云霄,犹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慑人心魄。山之巅侧有一“玉皇大帝庙”,中置玉皇大帝像,站在巅顶,凭栏远眺,春风拂面,青山如黛,鸟鸣翠谷,古木交柯,远近景物,尽收眼底。郁郁苍苍的山林,数公里外绿毡似的田园,令人豁然开朗,惹人诗思。翰林李士淳评曰:“五峰俯视东南,数百里外望之如在目前,而常有云雾集其上,非天清日霁,咫尺亦不能辩”;“俯视其下,远村民舍,如平地列石,白黑错杂;又如海岛群屿,烟霞缥渺,长江色络,隐而复露。凤凰山远出云端,色如横黛”。
 
 
 顶外无山--玉皇顶
 
玉皇顶四周怪石嶙峋,对面仙子峰上有一块六尺宽、丈半长的飞石凌驾于万丈深渊的峡谷之间,人称“仙人石桥”。传说七仙女游山被峡谷深渊阻拦,为解百姓之难,便架起祥云,将一块长条巨石抬起,驾在峡谷两侧;故传走过此桥,可遇七仙女。“其中通二峰,地脉搏忽断,已而复起,空阔数丈,深不可测。有十数大石交悬其上,联属如桥。旧传过此桥则与仙遇,故名之为仙桥”(李士淳·《登五指峰记》)。
 
 仙子峰
 
仙子峰上"仙人桥"
 
明大埔籍有“父子进士”美誉的饶相曾泊舟梅江蓬辣滩,感于阴那山之雄,其《登阴那山并序》称:“山高已上白云间,问是登天经几湾。……数来殿阁今千载,名萃东南此一山。”惊叹五指峰之极巅,歌阴那之名气,游人闻此,莫不神驰,浮想联翩。站在玉皇顶,以“一览众山小”的气概环望四周,渺视狭隘短暂如白马过隙的人生,旷视普罗大众,芸芸众生,感慨油然而生,南风阵阵,松声涛涛,安然享受远离浮华世界的一份清悠。
 
 名萃东南此一山
 
    诗书阴那
阴那山因为环境清幽、远离俗间;同时山水木石,灵感寓生,历来是读书胜地和文人墨客吟咏挥毫之所。在科举时代,阴那山是读书人发愤求知,修心养成性、刻苦攻读的地方。
阴那山灵光寺右侧有一厢房,一室一庭院,窗对寺前三株唐柏,故名“三柏轩”,是明朝翰林李士淳的书斋。年青的李士淳随其父来过阴那山,感阴那秀水名山、古寺钟鸣为读书胜地。于是,他选定寺右屋宇,辟为书室,闭门攻读。李士淳二十四岁中解元后,仍回山读书,至四十四岁得中进士,先后授山西翼城、曲沃二县县令。尔后,为皇室看重,召入翰林院任编修,兼东宫待侍讲。李士淳辞世后,三柏轩被辟为纪念堂,寺僧迎主受供。
阴那山是客家人的精神大山。1802年的一个夜晚,时任惠州府丰湖书院山长的广东才子宋湘,吟毕抛卷,和衣倒在床榻上,恍惚中,他梦见了自己攀登阴那山,“祖师曳杖导我前,前驱虎豹后鹤猿。坐我以中指之高顶,贶我以天风之环。”他梦见了惭愧祖师手持锡杖走在前边,虎豹为前驱,后面跟着鹤猿。祖师引才子坐上五指峰最高点(即中指玉皇顶),并赐给才子以天风吹拂的环。在梦中,才子梦见阴那山“扪星天末,擢秀人寰,呼吸沆瀣,日月吐吞”,站在阴那山顶能够摩天摘星,秀丽的景色高耸出人寰;它呼吸的是天地间的露气,它吞吐太阳和月亮有如弹丸。最后,才子还斫下柏树皮写盟书,摘下莲花歃血誓盟,围抱白云为阴那山许下诺言,“某年月日,某游阴那,与惭愧祖师订归山之约,结卜邻之缘。而天鸡已喔喔乎罗浮之巅也”。某年某月某日我游阴那山,与惭愧祖师订立了归山盟约,结下了善邻之缘,此时,才子听到了罗浮山顶的天鸡啼声喔喔。旭日临窗,晨曦可人,刚刚起床的宋湘,凭案举笔,直书夜梦所闻,写下了神奇瑰丽、充满思乡之情的《梦游阴那山赋》。
五指峰上美丽的吊钟花,不知二百多年前的夜晚,才子可梦见她
 
1977年11月,叶帅住在广州市郊的松园宾馆,宾馆四面青山的美景使他想起了家乡的阴那山,也使他想到自己所肩负的对国家、对人民的重任。虽然已到了八十高龄,仍然心怀社稷,毅然以《松园》为题写下七绝一首,诗云:“四面青山列翠屏,松园终不老闲身。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诗中表达了作者不愿作“老闲身”,要再奋斗十年,尔后回到阴那山、梅江边去读书终老,这是何等的襟怀与抱负。阴那山是叶帅梦中永远的家山。
阴那山出名,不仅因了那半入云天,半落尘凡的磅礴雄姿;不仅因了那蕴珠涵玉的袅袅灵气;更因孕育了李士淳、宋湘、叶帅……,才有了古风蕴藉、文气横溢的意味和深厚的人文意义,才成就了出乎意料的文化和名胜的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