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大埔 > 大埔旅游 > 旅游信息
一条旅游带带动梅州脱贫致富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16-04-27 09:41:0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

  大埔县青溪镇江畔人家。何森垚 摄

\

  大埔县西岩山新貌。丘佳纳 摄

  水泥公路蜿蜒盘旋,烟雾缭绕的大山深处,古民居林立。这里是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每到周末,前往观看传统民居、体验农耕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

  谁能想到,4年前,这里曾是十里八乡知名的贫困村,房屋失修、屋顶漏水,年轻人大量外出,一片破败凄凉。如今,在广州市白云区新市街的结对帮扶下,经过“整村推进”式改造,旧貌换新颜,开发出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

  贫困村转变为美丽乡村,北塘村仅是一个缩影。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广东各地纷纷创新将扶贫政策与发展战略相融合,让扶贫开发真正走入发展的大潮中。其中,梅州旅游扶贫的思路无疑是一大探索,让大量民间资本在乡村大地找到了“婆家”,使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既利发展,又惠民生。

  梅州市长谭君铁指出,梅州将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以打造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为抓手,更大力度推进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以及美丽城乡建设相结合,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合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通讯员 罗文燕 丘佳纳

  资源丰富

  构建旅游扶贫大格局

  走进北塘村,千年岁月的痕迹触手可及,700多年的受祜堂、400多年的绍知堂、200多年的谦受堂,百年历史的古井、古庙宇星罗棋布。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和宜人的生态。

  65岁的丘姨坐在祠堂门口,与村里的老人聊天,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在丘姨的记忆里,“之前的(房子)是一下雨就经常漏水,快倒了。”

  北塘村位于大埔县西河镇西南部,省道221线贯穿而过。山多田少,在扶贫“双到”之前,全村660户共2500多人,其中贫困户达156户422人。虽然村里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并没有带来其他经济效益。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以种植蜜柚、水稻和养猪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比较低。

  “古民居是非常好的资源。”西河镇党委委员谢振新告诉记者,目前北塘村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民国时期古民居共计20多座。为此,新市街配合西河镇人民政府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举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积极助推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

  如今,村里鲜花盛开,整修后的古民居,散发出独特的客家人文魅力,5公里长的栈道把全村的特色民居串联起来。“花开时节,游客量数以千计。”谢振新说,村里的变化也吸引不少商家前来考察。西河镇依托名人故居资源,把漳溪河沿线的北塘、东塘等五村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建设成为AAA级景区。

  湖寮镇宣传委员肖胜良很看好“旅游扶贫”的模式,在他驻点的大埔县湖寮镇长新村,借力于上一轮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对口帮扶,修缮道路和民居,打造以“千年桂花”为主题的乡村游,把游客从城区引入山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不少贫困村通过挖掘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以旅游促增收,探索走出一条“农旅联姻”的脱贫模式。相对于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援助等扶贫方式,旅游扶贫对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高、成本低。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旅游扶贫的根基来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动力来自于活跃的市场机制,支撑来自于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

  事实上,2015年,广东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0365亿元,同比增长11.8%。梅州市去年接待游客总人数3027.48万人次,同比增长20.06%,旅游总收入312.93亿元,同比增长23.01%,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

  三年脱贫攻坚,广东在全国贫困标准上“加码”,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的目标。具体到梅州,2015年梅州市还有19.2万相对贫困人口,约占梅州农村总人口的4.5%。脱贫时间紧、任务重,亟需以超常规的手段破解难题。

  旅游扶贫无疑是梅州的优势所在。梅州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也是著名革命老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国家级生态文化保护实验区,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天然资源优势。立足本土资源,以源源不断的强大市场动力支撑。旅游扶贫只要开发适当,可以取得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乡村的效果。

  梅州市副市长李远青表示,要把旅游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施旅游扶贫连片开发,今年开始重点扶持发展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五华县潭下镇布坪村等10个旅游资源较丰富的贫困村。

  顶层设计

  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从丰顺县城出发,经石桥村到梅溪村,粤东第一瀑布——龙归寨瀑布和千年古刹——释迦庵等旅游景点串珠成链,形成自然风光和生态休闲相结合的景区。

  在兴宁市径南镇坪宫村,以特色古民居“崇德围”为依托,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旅游亮点,成为梅县区南口至兴宁市径南、石马片区自驾游的理想线路。

  在梅县区雁洋镇,从雁上村出发,途经南福、塘心、大坪、阴那、长教村,自驾游、背包客、骑行一族等络绎不绝,一路田园风光,花果飘香。

  相较于“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让整个区域的扶贫更加有规划,达到“1 1>2”的效果。其实,梅州已走在探索的路上。今年初,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出台,如今实施方案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根据规划,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梅江为发展轴,韩江为发展辅轴,以梅江区为支点,蕉岭、丰顺为弓弦,打破了行政界线,沿梅江、韩江辐射进行产业集聚,构成梅江城市旅游核心、滨水旅游发展带,健康山水养生、风情温泉度假、文化慢城旅游集群“一心一带三集群”的空间结构,激活产业存量。

  梅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根据规划,梅州将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开发,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景点、路线,把推进贫困村脱贫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起来,统筹规划,连片开发,利用自然生态、森林资源、客家民俗、红色文化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农旅综合体。

  纵观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梅州以平远、梅县、大埔、丰顺为重点,其中大埔、丰顺两个县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正是梅州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该产业带将辐射五华、兴宁。通过重点建设五华足球运动小镇,建设各类型主题足球场群、足球主题酒店、足球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五华国际健康城、五华清闲农业旅游度假区等项目,让五华县这个贫困“钉子户”稳定脱贫。

  “这是从顶层设计上把韩江梅江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思路非常之好。”陈鸿宇表示,旅游扶贫通过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具有明显的“造血”功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对于传统农业扶贫而言,旅游扶贫实际上是一种产业结构调整,从较低附加值的农业转变为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农民可以通过各类平台推广农产品、手工艺品,实现增收。

  在梅江区城北镇,玉水古村与干光村的兰花、扎上村的樱花等景点连成一串,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直接带旺了该镇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种植花卉,既能从外租的土地上获得收益,还能通过种植获得收入。

  从实践上看,诸多旅游扶贫点投资规模并不很大,门槛较低、方式灵活、层次多。数据显示,2015年梅州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带动就业约20万人。由此可见,旅游就业容量大,人民群众的参与面广、潜力十足,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让群众获得更多的劳务收入。

  积极作为

  培育企业主体长效脱贫

  “梅州市注重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创新产业发展决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4月20日,广东省旅游局局长曾颖如高度肯定梅州的旅游开发工作。

  梅州市市长谭君铁也指出,要举全市之力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以打造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为抓手,更大力度推进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以及美丽城乡建设相结合,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合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深化运用“两大政策”,梅州要实现后发赶超,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村企联动、开发共建的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资源参与贫困村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政策性帮扶资金不足的难题。

  沐浴着春日的暖阳,走进大埔大麻镇小留村,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别具客家特色的别墅群错落有致,一幅安乐祥和的新农村建设画卷徐徐展开。

  十多年前,这还是一个较为贫穷落后的村落,大部分村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后来,富裕起来的乡贤们心系乡梓,回乡出资建起洋气楼房赠予乡亲,致力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小留村打造成了梅州市首个广东省“宜居村庄示范点”。

  小留村是村企联动、开发共建的“最佳样本”。旅游发展,离不开地和钱。因此,培育产业主体至关重要,实际上也包含着一个辩证关系——内与外。

  于内,必须凝心聚力,制定完善、透明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应用PPP、BOT模式促进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实施旅游市场的公平准入原则,吸引社会资源投入旅游业发展。同时,简化审批流程,创造支持旅游市场主体发展的良好氛围。

  于外,则为引进外来企业、引进外来资金、引进外来技术,通过调整产业招商策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注重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式,促进公共配套项目快速落地,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夯实梅州旅游产业基础。

  梅州正在以更大的地域尺度和视野来发展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陈鸿宇建议,梅州市还可以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与其他单位、个人共同开办旅游企业、修建旅游设施。此外,对口帮扶的单位可通过入股企业、项目的方式为贫困村“造血”,实现长期效益。

  扶贫先扶智。记者走访发现,山沟发展旅游,打破了昔日的宁静,老百姓从山里走出来,主动做起小生意,出售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看到客人来了不再“羞涩”、“爱理不理”,会积极主动交流,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了。

  一条旅游带托起致富梦。“旅游扶贫”既是梅州特色的扶贫攻坚之路,也是梅州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旅游与扶贫这两大领域、两大事业将是高度重叠、相互促进。

  对话

  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顶层设计有远见百姓受益最关键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是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构建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时,梅州市提出“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旅游如何更好地助力脱贫?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广东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南方日报:梅州结合原有的旅游资源、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提出了构建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的思路,推行“旅游扶贫”,您对此怎么看?

  陈鸿宇:作为一个地级市,梅州旅游资源相互分割比较厉害,也很容易导致旅游资源的单一化,游客去雁南飞看风光比较多,而古建筑大埔比较多,资源分布较为零散。其实,粤东的旅游资源整体布局也比较分散。因此,梅州打造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把旅游资源给整合起来,思路有远见、非常之好。

  从梅江到韩江,从丰顺到大埔、到福建汀江,有如松口般很有文化底蕴的古镇,沿江两岸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地方还是欠发达地区,老百姓还是没有完全脱贫。在那些地方,一般的产业扶贫解决不了脱贫的关键问题,那么通过旅游扶贫来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常重要,具有可行性。

  南方日报:梅州的旅游扶贫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陈鸿宇:通过旅游来扶贫,要有统一的顶层设计,具体到发展旅游产业的可能性、旅游线路设计、投资项目等。像丰顺有温泉资源,梅州各地都有丰富的山水田园资源,但是比较零散、不规范,资源未得到整合,因此顶层设计非常重要。

  旅游资源能够得到深度开发。比如,旅游线路的设计需要几个村、几个镇,甚至是几个县一起共同承担。太零散、太小规模不能让旅游资源得到很好的开发,文化层次、推广也是不够的。因此,至少要到县一级,还要请有实力的专业人士来做。真正的办旅游,是要让旅客住得下,有的玩、有的吃。

  农民(贫困户)必须成为产业的主体。这意味着,政府不是以搬迁征地的方式来发展旅游产业,贫困地区的政府、企业开发(贫困户)所有的资源,要给予原住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另外,贫困人口、贫困村应该施行市场收益制度,比如广东省某个单位准备帮扶100万元,那么可在梅州的项目上进行投资,保证贫困村有一个稳定的回报。这种收益制度,同样可用在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