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丘佳纳 罗文燕
在大埔县扶贫局局长何晋江看来,抓文化旅游就是抓实体经济,帮扶单位要把改变贫困村的村容村貌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实现农旅牵手、兴旅脱贫。在全省扶贫工作会上,大埔县还作了经验发言。据悉,该县已在57个相对贫困村中,初步梳理出20多个旅游项目,争取让更多的帮扶资金和民间资本流向贫困村的旅游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
贫困村变身旅游专业村
在大麻镇小留村,工人们正在给村里的荷塘搭建长200多米的赏荷木栈道。离小留村仅数公里之遥的坑尾村,工人们正在清理田地,该村500多亩梯田将种上红花王子。“今年以来,我们投入了400多万元,提升小留、大留、中村、下村、坑尾和桃石六村联动景观。”大麻镇旅游办张梦婷说。除了花海,“六村联动”的数十座特色民居同样受游客青睐。而在几年前,这六个村庄还是贫困村。第二轮扶贫“双到”工作启动后,帮扶单位紧紧围绕文化旅游这条主线,把贫困村变成旅游专业村。
大东的坪山梯田、西河的车龙村、枫朗的西岩山,这些乡村游热门地所在村都曾是贫困村。“很多贫困村地处偏远、交通落后,因未被过度开发保留着原始自然资源,这正是发展乡村游的最大优势。”何晋江说,随着扶贫“双到”工作的深入开展,大埔积极引导帮扶单位朝旅游扶贫方向努力,鼓励社会资本流向贫困村旅游项目建设,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经过前两轮的扶贫开发,大埔已有15个贫困村跻身省市旅游专业村,不少边远山区成了旅游景区,农副产品成了旅游商品。”大埔县旅游局局长黄伟强说,如今,全县共发展农家乐41家、民宿28家,吸纳5000多农民就业,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农旅牵手、文旅融合、生态旅游互动发展的脱贫模式。
扶贫帮扶融入旅游发展
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已拉开序幕,大埔仍有57个村庄被列入相对贫困村。前两轮帮扶工作先行探索的“农旅联姻”扶贫新模式,让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有章可循”,而美丽乡村、连片发展的“连环效应”也让不少贫困村提前“沾光”。记者日前在西河镇黄塘村看到,20多亩的荷塘不久前刚种下荷花苗。西河镇正在建设的近8公里长的观光步道将穿过村庄,把黄塘村和北塘村、东塘村、车龙村连接起来,通过车龙村等先行脱贫的旅游村庄的带动,建成大埔的又一观光地。
“我们将主动对接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建设,通过‘旅游+’‘+旅游’推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做强做大现有的旅游产业线,打造韩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何晋江说,新时期扶贫工作要在帮扶过程中主动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整合资源,推动大埔发展全域旅游。届时,政府将推动贫困村的旅游项目尽快落地,力争把韩江(大埔)客家文化旅游特色带打造为梅州市旅游产业带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