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应关切 > 新闻发布会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
2021-4-25
来源:南方网  时间:2021-05-12 09:49:06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王丽华

  主持人王丽华: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广东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使社会各界深入了解广东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省新闻办拟举行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今天是第一场发布会,邀请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重点介绍刚刚对外发布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首先,介绍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发布人: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恕明先生,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佳女士,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郑海涛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先生,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李建中先生。下面,有请黄恕明先生介绍《规划纲要》的总体情况。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黄恕明

  黄恕明: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和媒体的朋友们,大家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我省“十四五”规划意义重大。经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并按程序修改完善后,《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于今天正式发布。《规划纲要》全面总结了我省“十三五”发展取得的成就,清晰描绘了我省“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提出创新强省、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民生福祉等18项重点任务和103个重大工程项目(工程包),体现了对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把握、系统贯彻和一体落实。按照发布会安排,我向大家介绍《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包括“十三五”我省取得的主要成就、“十四五”的目标和重点任务等。

  一、“十三五”时期广东取得的重大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省有效应对中美经贸摩擦、香港“修例风波”和重大疫情的多重影响,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指标如期完成,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经济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202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亿元,如期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五年年均增长约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9.4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3∶39.2∶56.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四年保持全国首位,2020年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2.90%。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进出口总额跨越7万亿元大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万元,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累计161.5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关于主要目标。在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的基础上,《规划纲要》提出我省“十四五”时期10个“新”的目标: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年均增长5.0%左右,到2025年GDP约为14万亿元;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体系更加完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制造强省建设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再出发迈上新高度,营商环境、现代产权、要素配置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实现新跨越,落实“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典范,森林覆盖率从2020年的58.66%增长到2025年58.90%;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软实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幸福广东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增长到95%,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到3.15人;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新提升,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同时,对2035年目标进行展望。在指标体系方面,提出经济、创新、民生、绿色、安全等五方面20项定量指标。

  (二)关于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双区”建设是新时代党中央赋予广东的重要使命,是全省发展改革工作的总纲和总牵引,将发挥支撑引领全省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高效畅通经济循环、打造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地和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五个方面的作用。《规划纲要》将“双区”引领体现在总体要求部分,并将具体内容贯穿到各项重点任务中,强调以规则衔接为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粤港澳跨境要素便捷流动,携手港澳构建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加快建设大湾区1小时交通圈;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等五大战略定位,支持深圳加快实现“五个率先”;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强化广州省会城市功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发展能级,打造全球营商环境新标杆;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发展,联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

  (三)关于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把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作为广东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和各项重点任务中予以体现,并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强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支撑功能、联通功能、撬动功能,打造规则衔接示范地、高端要素集聚地、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内外循环链接地、安全发展支撑地。在具体内容上,一是积极拓展投资空间,加大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建设力度;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激发社会投资活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点产业项目、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着力促进传统消费提档升级。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支持推广新能源汽车,大力开展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促销活动;大力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三是打通双循环的堵点淤点,深入实施“粤贸全国”“粤贸全球”计划,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加强广货优质品牌建设,全面建设贸易强省,专项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四)关于建设创新强省。“十四五”时期,我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同时还要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广东贡献。为此,《规划纲要》提出,一是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提升创新基础能力;构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两点”“两廊”创新发展格局。二是增强基础研究能力,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到2025年实现3个“10%”,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争取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比重超过10%。三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中央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四是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实施博士、博士后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优化完善大湾区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五是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优化完善粤港澳协同创新机制,开展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推行项目攻关“揭榜挂帅制”;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建设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中心。

  (五)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广东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工业产业基础坚实,但还存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滑、部分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等问题。《规划纲要》围绕制造强省建设,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产业集群布局,高水平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领域,重点突破产业链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薄弱环节;推动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战略。二是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强与港澳服务业合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着力丰富应用场景,打造5G、人工智能、4K/8K生态圈,重点支持创意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发展。三是加快数字化发展,突出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建设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发展高地。以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提升集成电路生产制造能力,完善以5G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产业链条,打造世界级5G产业创新高地;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支持打造智能工厂和灯塔工厂,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四是强化金融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显著提升广州、深圳中心城市金融发展能级,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证券交易所,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发行平台。

  (六)关于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十四五”时期,我省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发挥新型基础设施牵引作用,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在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方面,《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省实现5G网络城乡全覆盖,5G基站累计达25万座,5G网络用户数超1亿户、普及率达到80%以上。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提出按照“三横四纵”综合运输通道布局,推进赣州至深圳、广州至湛江、广州经汕尾至汕头等高铁建设;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同时加快粤东城际铁路网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高快速铁路1300公里,到2025年高快速铁路运营里程达3600公里;推进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莲花山通道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约2000公里,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2500公里;提升广州、深圳国际航空枢纽竞争力,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到2025年民航旅客年吞吐能力达2.5亿人次;建设一批港航项目,全省万吨级以上泊位超380个,高等级航道达到1445公里。现代化能源体系方面,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打造粤东千万千瓦级基地,完成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工程”,到2025年省内电源总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左右,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比下降到31%,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占比分别达到14%、22%和7%。水安全保障体系方面,将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七)关于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近年来,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改革仍处于深水区、攻坚期。《规划纲要》提出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在改革部分,重点提出全面落实产权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鼓励引导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项目,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信用广东”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在开放部分,重点提出加快探索建立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推行对内外资适用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推进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地方性立法,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深入推进广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吸引全球优质企业总部落户广东;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构建对标国际、开放一体的湾区大市场,制定实施推广“湾区标准”。

  (八)关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十三五”时期,我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5年的2.60:1缩小到2020年的2.50:1,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是我省发展的最大短板。《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和“一群五圈”城镇化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培育壮大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增长动力源。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强化广州、深圳的核心引领作用,支持珠海、佛山、东莞等市提升发展能级。推动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加快发展,加快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加快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实现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实现21个地级以上市本科高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全覆盖。

  (九)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协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规划纲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出制定我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深化碳交易试点,积极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若干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面推进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示范省建设,优化碳排放、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动“无废城市”和“无废湾区”建设,“十四五”期间全省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内,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清除;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积极创建南岭国家公园,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十)关于提升民生福祉和共同富裕。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针对我省公共服务领域短板,《规划纲要》首次将教育、健康、民生保障单独成章,提出逐步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区域均衡配置。适应我省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常住人口增加趋势,增加基础教育公办学位,其中公办幼儿园、公办义务教育和公办普通高中各新增约30万个、370万个左右和30万个学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及地方高水平大学;支持各类民办学校规范办学、特色发展、品牌提升。推动公共卫生资源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全省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3.15人;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提质增效,以广州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国际医学中心为重点打造医学高峰;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岭南中医药地方标准建设。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到2025年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积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对接全国统筹。规范发展公租房。着力解决“一老一小”照料问题,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间县级供养服务设施,发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5.5个。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完善生育配套政策体系。促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显著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此外,《规划纲要》将贯彻国家要求和突出广东特色相结合,将海洋经济、安全发展等内容单独成章。限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一一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接下来作进一步深入了解。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以五年规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下一步,我们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推进规划实施,努力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丽华:谢谢黄恕明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按照惯例,在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总台央视记者提问

  总台央视记者:我想提问省发改委的黄主任,刚才在您的介绍里是有提到广东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了20个主要目标,请问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考虑?与“十三五”相比有什么不同?这些指标完成之后对广东意味着什么?

  黄恕明: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从支撑主要目标实现、突出各领域发展重点出发,设置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等五大类共20项主要指标,在五年规划史上首次将安全保障作为一大类。与“十三五”指标体系相比,增加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指标;同时按照突出重点、精简总量的原则,对指标进行了归并整合,总数从30项减少到20项。这20项指标中,既有对省“十三五”规划指标的承接延续,也有根据“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的改进创新。其中,预期性指标12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和民生福祉领域;约束性指标8项,主要集中在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领域。

  分领域来看,经济发展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指标主要体现我省“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潜力所在;创新驱动的“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等指标凸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生福祉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等指标回应了人民群众反映较多的民生问题,体现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原则;绿色生态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森林覆盖率”等约束性指标突出节能减排、碳达峰碳中和导向,充分彰显经济发展的“绿色”底蕴;安全保障的“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首次列入五年规划指标体系,体现了强化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筑牢安全屏障的导向。完成上述目标,将为我省“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谢谢。




南方都市报记者提问

  南方都市报记者:我们知道一直以来广东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目前还有部分地市没有本科或者是高职院校,想请问一下教育厅的那厅,“十四五”期间省教育厅在这方面有何重点措施?谢谢。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那佳

  那佳: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特别在高等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规模,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但是确实正如您说,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在粤东、粤西、粤北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上与珠三角还有差距。“十三五”初期,我省尚有河源、云浮、揭阳、汕尾、阳江、清远6个地市没有本科高校,梅州、潮州市2个地市没有高职院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推动之下,其中的两个地市在“十三五”期间已经实现了有本科高校,即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分别在2018年和2020年落成。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有4个地市是没有本科高校的,分别是揭阳、汕尾、阳江、清远,同时还有梅州和潮州没有高职院校。

  “十四五”期间我们省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没有本科或者高职院校的地市建设高等学校,其中四个没有本科地市,我们推动建设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对于高职院校,我们在“十四五”期间也是要大力建设,其中大部分是分布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包括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肇庆航空职业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计划在今年秋季这批学校都能够建成招生,助力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全省各地市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全覆盖。

  为了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和珠三角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我们在推动这些粤东西北地区本科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着重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给予省级的经费补助,提供建设专项的经费补助,保障建设的经费落实。二是健全帮扶的机制。我们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在全省选择高水平大学,特别是高职院校,帮助粤东粤西粤北新建的高职院校加快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比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对口帮扶广东云浮中医药职业学院新建学校等。

  三是推动新建高校(校区)短时间快速汇聚专业学科、教师队伍等方面优质资源,实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办学。

  接下来,省教育厅将会同所在地市政府举办高校、帮扶高校等,一起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高等教育资源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助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这些没有高校的地市新建高水平大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谢谢!




澳门日报记者提问

  澳门日报记者:请问广东卫健委的李建中副主任,在“十四五”规划当中卫生惠民有些什么新的举措?谢谢。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李建中

  李建中: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卫生健康部门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做实做好惠民生工作,重点实施十大举措:

  一是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加快构建以省市县疾控中心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职能清晰、机制畅顺、上下协同、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实施疾控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推动省疾控中心传染病检测、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响应等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立省、市、县区疾控中心三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加强和完善装备配置。

  二是强化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实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动异地新建省精神卫生中心,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深圳市康宁医院、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建设成为高水平精神专科医院。

  三是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实施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全覆盖。依托高水平医院、应急医院和专业机构,建设国家和省级综合救援基地,打造海陆空多维度立体化救援体系,建设省突发职业与环境疾病医学应急救援中心等。

  四是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立以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为骨干,发热门诊和发热诊室为哨点的省市县三级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包括建设3个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一批“平战结合”的传染病医院或综合医院可转换传染病区等,构建全省传染病救治网络。

  五是打造医疗卫生高地。对标国际一流、国内最优,以广州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5个以上的国际医学中心,打造医疗卫生高地。争创3个国家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加快推进5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实现高水平医院全省各地市全覆盖。

  六是实施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百县”工程。在全省遴选100所县级医院,重点建设县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救治中心。到2022年,建设医院达到县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综合能力推荐标准,力争县域内住院率达90%。

  七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类别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基地,建立广东省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及省级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

  八是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建设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鼓励在就业人群密集的产业聚集区域用人单位建设相应规模多样化、普惠性托育机构。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5.5个。

  九是促进妇女健康保护。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达到国家消除项目各项指标要求。继续实施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为粤东粤西粤北90个县35-64岁妇女提供免费“两癌”检查。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为群众提供出生缺陷全程综合防治服务。

  十是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强化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支持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专业化的医养服务。到2025年,全省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要达到65%。谢谢。



科技日报记者提问

  科技日报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科技自立自强,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请问省科技厅的郑海涛副厅长,“十四五”期间广东的科技创新工作,尤其在支持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将会有哪些新的思路和措施?谢谢。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郑海涛

  郑海涛: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大家都知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充分发挥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强大支撑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在解决“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这两个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这也大大增强了我们今后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工作的主要思路是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坚持“四个面向”,完善创新体系,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纲,着力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为广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强大的科技力量。“十四五”科技创新的具体任务在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有系统部署,这里简要就战略力量、企业创新、创新人才和深化改革四个关键点作些介绍。

  第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广东将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依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构建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国家实验室以及材料、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广东省实验室,同时优化重组国家和省级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培育高水平创新研究院。4月22日广东省和科技部举行部省会商,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进行了揭牌,部省联动打造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我们将依托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优势,牵头开展战略性科研攻关任务,实施新一轮的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同时加强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努力实现一批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第二是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多、结构好、能力强,是广东创新发展的显著特色和突出优势,“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建立科技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加快核心技术和零部件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第三是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广东将实施更加开放的科技人才政策,创新人才的“引、育、管、用、服”全链条工作机制,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和前沿科学的必争领域,实施精准引才、靶向引才、自主育才。同时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推动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改革,落实相关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第四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改革科技攻关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的科技项目遴选、经费分配、成果评价机制,拓展多元化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渠道,实施“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联动改革,深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服务,探索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协同治理体系,建设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南方日报记者提问

  南方日报记者:请问省发展改革委的黄主任,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十四五”期间广东的GDP年均增长率定为5%,请问这一目标值是如何确定的?它是出于一个什么样的考虑?谢谢。

  黄恕明: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三五”时期,我省GDP五年年均增长约6.0%,2020年GDP超过11万亿元,如期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连续32年居全国首位,经济总量占全国1/9,消费占全国1/10,进出口接近全国1/4,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展望“十四五”时期,一方面,我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比较大的机遇,包括中央积极支持我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双区”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和先行先试政策在我省叠加,“双区”的效应将会充分地释放。我们通过测算消费、投资、出口等要素和一、二、三次产业的变化趋势,预计“十四五”时期我省GDP增速具备超过5%的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我省经济增长虽然处在恢复的阶段,但未来五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仍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为这些不确定性留有一定的空间,也有利于我们从容、灵活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并为转方式、调结构、增后劲创造宽松的环境。综合以上的考虑,我们将“十四五”时期的GDP增速设定在5%左右,预计我省GDP到2025年将达到14万亿,2035年可实现较2020年翻一番的目标。谢谢。



凤凰网记者提问

  凤凰网记者:请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陈厅长,生态环境质量与老百姓息息相关,“十四五”规划也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任务。那么想请问一下,广东环保工作目前还面临什么困难、挑战?“十四五”期间将如何推进?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陈金銮

  陈金銮: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十三五”期间,我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在全省经济总量连续32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情况下,高水平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生态环境全部9项约束性指标,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决定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改善幅度走在全国前列。大气环境质量领跑先行,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5%,PM2.5年均浓度达22微克/立方米,优于世卫组织过渡期第二阶段标准。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2020年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7.3%,比2015年提升9.8个百分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指出的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水质大幅改善。新冠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全部无害化安全处置,土壤、固体废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十四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们也清醒看到,“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推进美丽广东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时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从宏观上看,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得到根本缓解,污染源数量多、分布广、累积性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持续改善的基础仍不牢固,如大气质量仍受气象条件影响明显。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仍面临艰巨挑战。

  从要素上看,大气主要污染物臭氧尚未进入稳定下降通道,重点流域水生态系统功能尚未恢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短板仍未补齐。

  为此,我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为引领,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全面完成国家和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要“迈入新境界”,重点是通过四个“更加注重”,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更加注重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降碳推动源头治理,倒逼总量和结构减排,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三大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

  二是更加注重精准、科学、依法三个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开展大气、水、海洋、土壤、农村五大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推进“无废城市”和“无废湾区”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深圳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强化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设,推进“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健全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大生态环境”格局,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四是更加注重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协同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应对气候变化,强化陆海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全领域、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谢谢。



中国报道记者提问

  中国报道记者:请问省教育厅的那厅,基础教育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广东在未来五年如何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谢谢。

  那佳: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确实,正如您所说,基础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也是我们党委政府最重视的其中一个环节,“十三五”以来,为了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省加强统筹、不断加大投入,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如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目前我省的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07.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11%,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29%,这个规模还是可以的。但是我省基础教育在新的发展阶段,尤其是高质量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所以在“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广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

  (一)落实发展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将各地市政府作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责任、压实责任,省教育厅将牵头会同省有关部门做好评估评价、统筹协调、政策供给和资源配置工作,上下联动形成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省政府每年与各地市签订工作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和考核目标;同时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列入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指标,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履行相关职责。各地市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列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全力提升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二)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骨干队伍。省教育厅将牵头会同各地、各部门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骨干队伍。一是加强各级教育局长、校长队伍建设。选好配强市县教育局长、中小学校长,提升教育改革领导力和办学治校能力;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师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市、县、校三级教研体系;坚持研训一体,充分发挥教研员在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四是加强教师教育。发挥师范院校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三)优化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机制。我省将支持以结对帮扶的方式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制定“全口径”“组团式”“融入式”结对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基础教育工作方案,全面整合珠三角市、县(市、区)、教研机构和各高等学校的优质资源,重点提升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乡镇中小学校校长、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补齐我省基础教育短板,促进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加大公办优质学位供给。我省将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和人口流动变化,统筹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公办学位建设,兼顾粤东粤西粤北中心城区学位建设。科学测算学位需求,以县级为单位编制学位建设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基础教育用地需求,加大学位建设用地保障力度。

  (五)加大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宣传力度。我省将加大宣传力度,带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协同育人体系,合力提升我省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在这里,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共同为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付出努力、作出贡献。谢谢!



广东电视台记者提问

  广东电视台记者:请问吴厅长,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十四五”期间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有哪些主要的谋划和重点的工作安排?谢谢。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吴东文

  吴东文: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提出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在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我省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3.01万亿元、规上制造业企业数5.4万家,均位居全国第一;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产值超万亿元产业集群;家电、电子信息等部分产品产量全国首位,比如,彩色电视机占全国57.2%、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占全国54.6%,手机占全国42.1%,制造强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广东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也是全球制造业集聚地之一,中国制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责任重大,也责无旁贷。“十四五”时期,我们需要紧紧围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进一步转变制造业发展思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谋划:

  在发展定位和目标上,“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推动全省制造强省建设迈上重要台阶,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创新集聚地、开放合作先行地、发展环境高地。要重点说明的是,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以及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巩固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的要求,我们专门评估测算了“全省制造业占GDP比重”这项指标,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全省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这个水平。

  在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上,巩固提升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继续做强做优新一代电子信息,着力稳住智能家电、汽车等产业集群,加快提升绿色石化、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5G产业集聚发展,培育自主软件产业生态,建设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前瞻布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着力寻找产业扩能提质新的突破口,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等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突破,在区块链、量子通信、新材料等领域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在发展重大工程上,我们强调以体系化、项目化、工程化思路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落实落细。一是实施强核工程,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全球产业创新资源。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夯实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四梁”“八柱”。二是实施立柱工程,做大做强制造业企业群,培育具有世界一流、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三是实施强链工程,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四是实施优化布局工程,统筹谋划产业布局和产业协作机制,打造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核心区,打造东西两翼沿海制造业拓展带,打造北部绿色制造发展区。在湛江、珠海—江门、汕头等部分区域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型产业园区。五是实施品质工程,升级广东制造标准体系,打造高品质广东制造产品,擦亮广东制造金字招牌,推进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最后是实施培土工程,优化制造业发展营商环境,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土地金融等要素保障和供给。实施制造业人才培育专项行动,加强制造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创新制造业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模式。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提问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发改委的黄主任,刚才您在介绍中提到广东为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出了打造五大高地,请问广东将出台哪些具体的落实措施?谢谢。

  黄恕明: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广东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较好的基础和禀赋。在畅通国内循环上,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相对良好的市场环境;在链接国际循环上,具备丰富的国际合作经验;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上,处在内外循环交汇位置,具有双向联系的巨大潜力。但广东省在经济循环中的安全性、可控性、匹配性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联动协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立足于广东的基础和优势,我们要着力打通阻碍经济循环的淤点堵点,强化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支撑功能、联通功能、撬动功能,打造五大高地。

  一是打造规则衔接的示范地,要举全省之力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抓住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这个重点,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认证等领域先行突破。把“双区”建设作为改革探索的重要平台,强力推进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综合改革试点,建立改革经验的复制和推广机制。稳固拓展制度型开放,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上积极探索、走在前列,塑造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是打造内外循环链接地。要坚持内外双向发力,深化对内经济联系,构建联通内外的贸易、投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强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强化“双核+双副中心”“湾+带”动力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流通体系,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积极拓展对外合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深度对接国际经贸体系,以深度融入国内市场促进更好参与国际循环。

  三是打造科技产业创新策源地,要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强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加快补齐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短板,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四是打造高端要素集聚地,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加快数字化发展,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集聚高端要素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创新平台,启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五是打造安全发展支撑地,要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健全完善平安广东、法制广东制度机制,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和储备体系,提升粮食、能源的生产、储备、供应能力,加快把广东打造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守好国家安全的“南大门”。谢谢。

  主持人王丽华: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如果还有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在会后向有关单位了解。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