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应关切 > 政策解读
《梅州市大埔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2—2035年)》解读
来源:大埔县人民政府  时间:2022-11-14 15:23:39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原文链接:大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大埔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2-2035年)的通知

  一、制定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大埔县立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人文引领,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大埔县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考核中档次为“优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全省排名第一。成功创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县”,荣膺“最美中国旅游县”“中国文旅融合特色创新示范区”“新时代·中国最佳康养旅游名县”等称号,成为全球第八个“世界长寿乡”。

  为进一步提高大埔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快促进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文件,制定《梅州市大埔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制定意义

  一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价值观、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总集成,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总方针、总依据和总要求。大埔县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不懈奋斗者。

  二是实现美丽大埔建设目标。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从根本上促进资源、生产、消费等社会要素相适应,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才能早日绘成美丽大埔的宏伟蓝图。

  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大埔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基本原则

  一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系统管控,城乡统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性和整体性,强化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三是深入治污,提升质量。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重点,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四是强化监管,严控风险。坚持底线思维,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目标,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构建生态环境全过程监管体系,强化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能力。

  五是改革创新,多元共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构建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四、主要内容

  《规划》共包括9章40节内容,回顾分析了大埔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阐明《规划》总体要求,设置6大领域重点任务、35项指标要求和72项重点工程,并从组织、制度、机制、资金、技术、人才、舆论七个方面提出《规划》实施保障。

  6大领域重点任务如下: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绿色大埔。统筹水资源、湿地、耕地、林地、矿产等自然资源要素,形成全域全要素整体保护格局。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积极开展关键生态功能区修复与治理工程。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行环境管控单元分类管理。推进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形成“小城市-中型镇-小型镇”的三级规模等级体系。协同推进城镇、交通、产业一体化空间格局联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耕地恢复和补充耕地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构建“城郊智慧农业核心功能区”“大埔特色农业产业带”“客家文旅康养产业带”的“一区两带”格局。

  二是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低碳大埔。加快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鼓励陶瓷产业绿色技术改造,推动电力产业绿色高效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探索发展新材料产业。鼓励发展生态服务业新模式,大力发展非遗、红色旅游产业。推动生态资源资产化平台建设,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实施林业产业提质工程。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中医药产业。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建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推进全县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镇生活节水。精细供给增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推动重点领域碳减排工作。推进气候韧性城市建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三是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美丽大埔。建立精准大气污染防控体系,加强工业污染源管控,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深化面源污染精细化防控,精细化扬尘管控,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优化供排水格局,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防范和应急安全保障,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控,推动重点流域水体污染系统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有序实施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严格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落实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完善噪声监测监管体系,控制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及生活噪声污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生物入侵风险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提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强化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加强环境风险预警防控。

  四是构建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宜居大埔。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完善城市防洪体系,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创建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村。构建城乡绿色空间,高品质建设城镇公园,高质量布局万里碧道,高密度打造海绵城市,高标准发展绿色建筑。营造绿色生活氛围,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推行低碳环保出行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推行绿色低碳办公,加大绿色采购力度,全面开展绿色生活创建。

  五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人文大埔。加强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保护特色城乡历史风貌,深化“客家香格里拉”文化品牌,传承创新红色基因,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生态文旅产业充分融合。加强政府、社区、企业生态理念培育。建立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拓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

  六是构建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法治大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管理,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考核体系。推行生态优先考核制度,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切实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机制,完善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探索推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体制机,加快培育壮大环境治理市场。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完善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规范生态环境执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