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回应关切 > 政策解读
《广东省大埔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2-2031年)》解读
来源:县府办  时间:2023-02-20 15:02:29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原文链接:大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大埔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2-2031年)的通知


  一、相关背景

  大埔作为一个正在发展的山区县城,始终以城市山色园林为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结合。2019年1月,梅州市提出构建“五星争辉”区域发展格局,把大埔县定位为“梅州康养文旅融合之星”。立足这一新定位,利用好大埔县厚植生态优势,做好“生态+”文章,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举,全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关于河北省滦平县等12县(市)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备案的复函》(生森函〔2021〕5号)文件要求,我县组织编制了《广东省大埔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2-2031年)》,并于2022年11月15日正式通过了国家林草局的专家评审会。

  二、主要内容

  (一)建设背景及意义。全面阐述了大埔县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和意义。

  (二)大埔概况。详细介绍了大埔县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情况。

  (三)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对大埔县森林资源特征进行了详细介绍,全面分析了大埔县城区绿地及镇村绿化、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文化传播、资源管护能力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对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差距进行综合评价:在国家级的33项指标中,已达标26项、待建指标6项,视为达标1项。

  (四)规划总体思路。以2021年为规划基准年,2022-2031年为规划期限,共1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期,其中近期为2022-2024年、中期为2025-2027年、远期为2028-2031年。到规划期末,全县林木覆盖率提升到81.02%,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1.06m2,城区林荫道路率达到82.35%,道路绿化率达到91.2%以上。通过十年的森林城市建设,形成大埔林水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森林城市空间格局,最终将大埔县建成乡村秀美、生态宜居的国家森林城市。

  (五)总体布局。根据全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考虑森林资源分布及城镇发展导向,规划大埔县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为“一核三区,两轴多点”。

  (六)森林网络体系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城区绿地建设工程、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镇村绿化工程、矿区生态修复工程、自然保护地及郊野公园建设工程。

  (七)森林健康体系建设规划。根据各镇实际情况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包括高质量水源林建设、森林抚育、封山育林等),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提升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控能力,加强林政管理,保障森林资源。

  (八)生态福利体系建设规划。推进绿道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产品类型多样、基地设施完善、生态环境宜人的森林体验与森林养生基地;加大有财力基地建设力度,发挥林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以蜜柚、油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建设有一定规模、标准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林下经济基地,提高农民受益;完善森林旅游产业要素,重点建设8处森林旅游景区,形成特色突出,森林文化多元和体验模式多样的全域森林旅游布局。

  (九)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规划。森林城市建设期间,在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以及1处湿地公园各新建1处或1处以上自然科普文化体验基地,在洲瑞瑞山、枫朗西岩山岽顶湖等地布局森林康养基地;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大埔县的森林生态文化及特色地域文化,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以及科普宣传活动;在居民集中活动的各类公园、广场都设置了地图类、指向类生态导向标识牌、科普小标识、科普宣传栏等,传播生态文化知识,弘扬生态文明;建立健全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监理动态管理和日常巡查制度。

  (十)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范围包括大埔县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森林健康体系建设、生态福利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和工程管理、规划设计等其他费用。在政府主导下,各级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点林业项目支持,落实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资金,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确保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十一)效益评价及展望。大埔县通过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不仅能实现净化大气、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还能实现增加农林收入、提供就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等经济效益,另外,也能实现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提高生态素养、提升城市形象等社会效益。国家森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社会公益项目,是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宏伟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会起到长期的积极促进作用。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一是组织保障,而是制度与政策保障,三是资金保障,四是科技保障,五是社会参与保障。

  三、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