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共和国从1965年正式独立以来,仅仅30年间,就奇迹般地成为独领风骚的花园之国、亚洲四小龙之一。这里社会秩序良好,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安居乐业。它之所以能有今天,除了人民勤奋爱国之外,就是拥有一位具有领导天才、世人敬重、执政30余年的好总理李光耀,他的祖籍在大埔党溪乡的唐溪村。
对于李光耀,国际上好评很多。罗伯特·马德卢在香港《亚洲周刊》上撰文称:“诺贝尔奖如设最佳国家领导人奖,李光耀是一位得主,而且可能不只得奖一次。”在美国总统尼克松撰著的《领袖们》一书中则称“李光耀是小舞台上的大人物。”足见李光耀驰名全球,享誉之高。
李光耀是在新加坡出生的第四代大埔人。他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基础,又长期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因而能糅合东西方文化精华治国,创造奇迹,使国家实现现代化却并未西化,而是在弘扬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政治佳绩,走出一条为世界一些国家足以借鉴的现代化之路。
随着新加坡的成“龙”,李光耀这位世界政坛风云人物的家世特别引人注目。慕名来唐溪楼下村参观者络绎不绝,以了解其祖宗的来龙去脉,甚至有欲揭开所谓“风水屋场”“地灵人杰”之谜。香港有一位风水名家就曾专程到 唐溪相地,一住数天,意在从此角度得出之所以会出世界级伟人的缘由所在。
然而,笔者认为,此乃李光耀自身的超人智慧、出众的领导才能与优秀的民主素质相结合所致。而李氏家族历朝皆属名门望族,代有才人,对其后裔,亦不无影响。笔者家乡与唐溪楼下只有五里之遥,且曾同隶于党银乡(党溪、银滩),有幸获读《李氏族谱》,故颇知李光耀家世,这是人们欲知而难知的“秘密”,现披露于此,也许对研究李光耀会有所帮助。
李氏先祖与其他客家人一样,都是宋末为避兵燹灾荒,辗转南迁而来的。据《李氏族谱》载:宋开禧二年丙寅岁(1206年)11月8日,火德公出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第一代客家李氏,二十多岁时,与兄金、木、水因世乱各奔他乡。火德公至上杭落脚后,先娶伍氏无育,复娶陈氏,生三丁:长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三曰三三郎。三三郎后迁广东梅县,传至十三世孙衍白公。1651年,衍白随母从丰顺迁居大埔县党溪乡唐溪(今楼下村),为唐溪李氏开基创祖。
李光耀的高祖父李立斌为火德公派下第二十四世孙。1848年2月11日,李立斌与夫人曾氏生下李沐文。立斌共生五子,沐文居小。其兄依次是沐龙、沐恩、沐琪、沐蛟。
按《李氏族谱》,李光耀祖系可知:火德----三三郎----四六郎----千八郎----念三郎----万一郎----德明----守已----均甫----子显----仲义----安----龙珠----鸾----万孜----德轩----汝富----润宇----衍白----海如----桓若----崇万----统材----立斌----沐文----云龙----进坤----光耀,共二十八世。
李光耀的曾祖父沐文公聪明伶俐,勤奋刻苦,是村中秀才。1864年3月,时年16岁的沐文,便只身漂洋过海,远渡新加坡谋生。1866年,与萧氏女结婚,次年得子,名云龙,后生次子名见龙。1882年,沐文回乡定居,1884年病逝于唐溪老家,年仅36岁。
进坤系云龙之子,在新加坡创家立业,成为船主。传下四子:依次名为光耀、金耀、祥耀、天耀。光耀生二子一女:显龙、显扬、玮玲。至此,在新加坡已繁衍五代。至若见龙一支,传下裕庆,裕庆生奋森、森生二子,长居唐溪老家“中翰第”。
唐溪是个小山村,独姓李。向以开基大土楼“盘石楼”而出名。土楼虽历经数朝,饱经风霜,已显斑驳残败迹象,但三尺厚的土墙风骨犹存,依然十分坚固。行人过此,都要伫立瞻望,敬重之心油然而生,这可是出了新加坡共和国总理的地方啊!唐溪可谓历史悠久,村落虽小,但山光水色,景致颇佳,且水陆交通称便。自古就有“坛前棠荫”“竹溪春涨”“高楼远眺”“鹰岭朝云”等景观,并有诗云:“修竹植千竿,溪头万碧攒。风摇寒似水,春涨急如滩。丝革浑同奏,琵琶不用弹。烟波频眺望,今我独盘桓。”(《竹溪春涨》)
李光耀的祖屋“中翰第”,就在盘石楼近处,有房八间,为曾祖父李沐文南洋回乡定居时所建造,现居住着李光耀的堂弟李奋森一家,堂上挂着李沐文公的画像。就是这个普通的客家人家族中,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天才。如果没有这位伟大的天才人物,也许新加坡的历史就要改写。面对沐文公像,第一代的新加坡客家人,作为同是炎黄子孙,能不感到自豪、感到骄傲!怪不得国际上亦有一致的看法:“没有李光耀,就不会有今日的新加坡。”
李光耀退居后,仍长期担职内阁资政,进入二十世纪新纪元,长子李显龙亦被选为新加坡总理,成为父子两总理。
(田辛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