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计有非遗项目32项,其中列入非遗保护名录的有18项。
1、茶阳花环龙

花环龙原名“软腰龙”,200多年前起源于茶阳镇下马湖村。花环龙制作独特,藏獒龙头的装饰甚为讲究,突出龙的眼睛和张开的口舌,使之形态逼真,光彩夺目,显得威武雄壮。花环龙舞的艺术风格主要是舞的优美、飘逸、洒脱,长于向纵、空施展,不拘场地大小,地势高低,可在大场地上也可在小台子上舞,还可以骑在高墙或站在虹桥上往下舞耍,具有浓郁的高山舞风格。1998年12月,茶阳镇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舞狮
舞狮是茶阳民众喜爱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植根于民间武术。重大喜庆和传统节日,狮队会到各家各户拜年,进行舞狮及武术表演。民国时期较著名的狮队有广陵村狮队、角庵自宜埔村狮队、花窗湖塘村狮队等。
3、民间大锣鼓
茶阳民间大锣鼓包括“大锣鼓”与“八音锣鼓”两种形式。
大锣鼓全是打击乐,大鼓一面,马锣四面以上可多至二十余面,大钹一付,铜金(乳锣)一面,还可加小钹一付。每人掌一件。大鼓是领导,起鼓、行锣、句法、节奏变化、煞鼓,全凭鼓手指挥。大锣鼓阵势雄壮,音律齐整,又便于游行,最见热闹。
八音锣鼓,即是打击乐加吹奏音乐。打击乐与前例相同,加大碗锣、大锣(大苏锣)。吹奏乐用中唢呐二支、笛子二支,还可加拉、弹乐器。吹奏时,一般打击乐停止,鼓手击轻鼓或敲鼓边指挥,小钹、铜金代板,碗锣依乐句灵活花打,以突出吹奏音乐效果。乐曲中某处乐句须衬托气氛,可加马锣、大钹和大锣,一任鼓手指挥。通常吹奏的乐曲有《过江龙》、《春传》、《百家春》等。
4、鲤鱼灯舞
茶阳民众每年春节、元宵节,有“鲤跳龙门”、“鲤鱼会”灯舞等应节民俗活动。这两个活动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
5、广东汉乐
大埔是享誉海内外的“汉乐之乡”。汉乐活动在民国时期最兴盛,在那一时期造就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艺人,如茶阳罗九香、饶从举、饶淑枢等,他们不仅在大埔,而且还把广东汉乐带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方。
6、同益国乐社
清末民初,县治埔城(即茶阳镇)有儒乐爱好者自由组合的演奏活动。民国时期茶阳的同益国乐社享誉盛名。1953年又成立“群艺业余汉剧团”,再后发展为“东风汉剧团”。当年同益国乐社的有名乐手(如饶从举、饶淑枢、王光丕、饶碧初等),都成为“广东汉剧团(院)”及福建龙岩地区汉剧团的主要乐师。饶淑枢、饶从举和罗九香还曾赴京参加“全国音乐茶会”,为中央领导们演奏,甚为首都音乐界重视,赢得“岭南奇音”的评价。
7、客家传统小吃制作
茶阳镇传承下来的客家传统手工技艺丰富,客家小吃品种繁多,有笋粄、叶子粄、算盘子、糍粑、牛肉丸等60多种,尤其以企油饼和笋粄等传统美食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