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发生后,卫生环境和饮食饮水状况将会恶化,县疾控中心提醒受灾群众,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洪涝灾害相关传染病发生的风险,确保灾后无大疫。
洪水水源本身并不干净,在流动冲刷的过程中,又混合了来自家畜圈舍、化粪池等群众平时不易接触到的污染物,导致水源携带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毒及污染物。而生活环境经过洪水浸泡,即使洪水退去,但屋内和街道的积水、淤泥往往比较严重,容易滋生蚊虫,进而提高传染病发病率。此外,受灾群众在经历洪灾后,心情沉重、身体疲惫,免疫力会受到一定影响,更易遭到疫病侵袭。因此,洪灾过后,受灾地区发生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风险均有所增加。
县疾控中心呼吁受灾群众积极落实灾后防疫措施。一是注意饮用水安全,尽量饮用桶装水,不喝生水尤其是农村自备水源;二是注意食品安全,不吃被洪水浸泡过的粮食,尽量购买新鲜食材在加热后食用;三是注意环境卫生,先清理干净积水和淤泥,再用含氯消毒液拖地、擦拭家具,还可用蚊香、驱蚊水等防蚊防虫;四是注意生物安全,及时对家畜尸体进行掩埋或焚烧处理,在掩埋时建议使用一些石灰,避免其发生霉变。受灾群众要加强自我健康监测,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向医疗机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