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入大埔县,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便扑面而来。在这里,传统的客家土楼、古朴的村镇与秀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而在这些看得见的历史文化背后,也少不了看不见的味觉文化——客家传统菜肴。
走在县城老街上,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骑楼建筑和热闹的集市,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食物香气。这里聚集了鸭松羹、薄饼、珍珠粄、算盘子、笋粄等传统小吃,还有酿豆腐、苦笋煲、药根鸡煲、梅菜扣肉等客家传统名菜。
悠久的客家饮食文化,是大埔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埔烹调菜肴讲究咸、浓、烧(热)、香,小吃多以粮食为主料加工,品种多样,味道独特,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及风味小吃,颇负盛名。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百侯镇,小吃店成了游客的打卡点之一。百侯小吃品种繁多、风味独特、颇具盛名。其中,家喻户晓的一道传统特色小吃便是百侯薄饼。
一个似手帕包裹、卷成筒状的薄饼,看上去其貌不扬,闻之却浓香扑鼻,细细品尝,滑嫩爽口,其味鲜美,耐人寻味。
百侯薄饼,又称“锦囊藏宝”,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大埔县特有的风味小吃。数百年来,它代表着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代代传承,其中蕴含的孝道文化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源于大埔的老鼠粄是客家地区的特色小吃,相传在客家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很多人一听到这个名字,还以为是老鼠做的食物或是跟老鼠有关系的东西,其实不然。由于粄条的两端尖尖,形似老鼠的尾巴,客家人又惯称“粉”为“粄”,因此称之为老鼠粄。
在百年历史中,老鼠粄跟随着客家人走南闯北,逐步传至广州、台湾、香港及马来西亚等地。被传入各地后还有不同的名字,在台湾叫米筛目,在香港叫银针粉,在漳州叫米苔目。
忆子粄,这个名字背后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道小吃,更是母亲对远方儿子的深深思念。品尝着这道美食时,仿佛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亲情与牵挂。而笋粄,则以其鲜美的口感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赢得了游客的青睐。薄薄的粄皮包裹着鲜嫩的笋丝和馅料,一口咬下,满口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大埔用她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心。无论是风味独特的小吃,还是制作精细的菜肴,都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你也是一位美食爱好者,不妨来梅州大埔走一走、看一看、尝一尝,开启一场寻味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