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 规范性文件
大埔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埔县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埔府〔2022〕56号
来源:县府办  时间:2022-09-05 16:15:39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解读链接:《大埔县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各镇人民政府,丰溪林场,县有关单位:

  《大埔县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2022年8月4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教育局反映。

  大埔县人民政府

  2022年8月16日

  大埔县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夯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三)做实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

  (四)扎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五)笃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六)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七)抓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八)务实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资源保障

  (二)安全保障

  (三)机制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大埔教育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根据《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梅州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2019-2023年)》《梅州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完成了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全县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得到提升,为大埔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给予高度重视、特殊关怀,召开全县教育大会,全面推进大埔教育振兴发展。县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作委员会,理顺体制机制,实现教育系统党建统筹管理,带领教育系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2.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高。2020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66921人。学前教育规范普惠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8.03%。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96%。高中阶段教育统筹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5.85%。特殊教育加快发展,全县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8%。省对县级政府教育履职考核成绩居全市、粤东西北地区前列。

  3.教育质量扎实有效提升。2018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2019年成立了大埔县教师发展中心。学前教育“5080”工程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改薄提升扎实推进,普通高中质量提升加快推进、高考成绩稳步提高,县管校聘全面深化,县、镇、校三级教育发展基金机构不断设立,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激活。坚持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五育”并举扎实推进,青少年学生更加健康成长。

  4.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十三五”期间,乡镇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持续改善,薄弱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全部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资助体系全覆盖,全面实施本专科、研究生生源地助学贷款,各级财政共投入0.93亿元,资助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99万人次。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逐步建立,残疾儿童就学得到有效保障。

  5.教育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45.7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43.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0%和3.8%。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全覆盖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投资6.71亿元,新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新增基础教育公办优质学位4650个。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543名,基础设施与教学装备明显改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5亿元,中小学校校通宽带接入率达100%,多媒体课室班班通达100%。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县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面临复杂而深刻的重大变化,教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1.重大发展战略带来新要求。全省加快推进“两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全市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加快苏区振兴发展,我县全力打造梅州康养文旅融合之星和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这些都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对接国家和省市县重大战略需求,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教育改革趋势赋予新任务。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特别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人民群众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继续扩充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大力提高高中教育质量,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推动终身教育发展等,是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3.教育发展差距面临新挑战。全县教育发展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水平不高。与人民群众期望值还有不少差距,与先进地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拉大差距。二是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发展资源不足。城镇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师数量不足、学校辅助人员不足。四是发展保障能力有限。教育投入不能充分满足教育发展需要,教育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教育评价改革有待深入。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目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富特色、更有效益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完善党委(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凝聚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正能量。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体系,办好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的新时代教育。

  3.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质量为先、内涵发展。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创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4.坚持系统思维。将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审视,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理念、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推进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社会体系、科技体系有效对接,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相促进、有机衔接。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县域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成效明显,中职高水平发展协同推进,教师队伍学历结构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全县教育综合实力居于全市前列。

  1.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扎实。“5080”攻坚工程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覆盖率达100%,规范化幼儿园覆盖率达98%以上。在2020年基础上新增126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以上、新增444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以上。力争全县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全覆盖。培育创建3个以上市级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新增1600个公办职业教育学位以上,解决中等职业教育学位紧缺问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6%以上。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

  2.教师队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的培养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增强。教师队伍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幼儿园专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83%,小学、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达到58%、92%,高中阶段学校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14%,高水平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全县每年培养不少于3名卓越教师、5名教师培训师,不少于100名骨干教师。建设市级以上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三年一轮,每轮不少于3个。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形成符合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岗位特点,以品德、业绩、能力为主要内容,突出考核评价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教育教学实绩,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和教育管理实绩,教研员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指导实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校长教师教研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更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机制。

  3.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保障中职教育基础地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能力,推动新建1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行动计划,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实现内涵发展。

  展望2035年,全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教育现代化基础更加扎实,全县教育综合实力居于粤东西北山区县(市、区)前列。

  三、重点任务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到各学段全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1.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紧跟紧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纳入地方课程教材,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课程思想政治工作,打造一批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习者特点的示范课堂和示范活动。深入实施《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措施》《县委常委挂点联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意识形态工作方案》,全面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和水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2.一体化构建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强化为党育人意识,落实育人激励与约束措施,一体化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体系,实现“三全”育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立德树人贯穿各学段各学科各专业,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校智慧校园打造“互联网+”教育平台,整体推进网络教育阵地、队伍、工作机制、内容供给等建设。突出实践育人,加强资源整合,多途径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强化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密切连接,凸显“红色思政+客家+N”模式。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深化团教合作。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学生社团育人功能。优化培养、管理、保障等措施,配齐建强思政教师队伍。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要求融入到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比重,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4.牢固树立学生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实施体育师资配备、场地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完善学校体育学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力度。到2025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达到55%以上。注重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形成“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学校体育工作新格局。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持续加大校园足球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和“满天星”训练营建设,促使校园足球普及和竞技水平同步提升。

  5.加强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卫生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幼小中相衔接的学校卫生健康教育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深入开展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打造健康学习生活环境,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落实学校与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建立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和学校专职卫生人员职称评审、岗位津贴等评价激励措施;配齐建强专职卫生人员队伍和医疗卫生室(所、室),从严管控危险品存储和食品安全,严格防控学校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和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危机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引进社会力量辅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加强美育评价体系建设。实施美育师资配备、场地设施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中小幼美育设施标准化建设,推动校内外美育资源共建共享。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开发地方艺术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技能,提高艺术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艺术实践、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美育机制。推进美育精准帮扶,提升薄弱地区乡村学校美育水平。

  7.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周。建立政府统筹规划配置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建设机制,加强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文化馆、研学实践基地、德育实践基地等校外场地的劳动实践教育价值。建立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健全劳动教育安全保障体系。积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建设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8.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毒品预防教育。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学校教育,纳入法治理论教学体系,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加强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学习,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完善法治副校长制度,健全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机制。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提升识毒防毒拒毒能力。

  9.加强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加强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内容、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和评价体系建设。将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知识、技能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打造一支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的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教育基地与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10.推进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规范国防教育课程、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持续开展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推进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11.开展各级学校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深化新时代具有行业特色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对标文明校园创建“六个好”标准要求, 广泛开展各级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加大对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广东省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和梅州市文明校园先进学校的培育指导,加强文明校园动态管理。发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力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12.完善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家长学校,密切家校联系,定期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促进家校协同教育。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全面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开放,充分利用少年宫、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体育馆、音乐厅、歌舞剧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育人资源,推进协同育人。鼓励学校以公益性为前提,与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第三方机构,以及合法合规、有安全保障、服务质量高的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开展相关活动,丰富研学实践教育资源。

  (二)夯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

  坚持把高质量作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着力推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深入推进教育结对帮扶。坚持以受援方需求为导向,深入推进广州市海珠区和省内高校与我县、学校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健全结对帮扶统筹协调、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按照“统筹帮扶力量、统筹帮扶措施”的原则,整合优化各类帮扶力量,系统集成各项帮扶措施,为大埔提供教学、教研、信息化、管理等全方位支持,至2025年,全县校长教师和教研员队伍能力素质显著提升。

  2.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实施第四期发展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学前教育科学保教示范工程为抓手,持续加大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保障力度。根据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发展趋势,编制幼儿园布局规划;每个镇建有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资源不足的区域逐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普惠优质幼儿园;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落实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建设,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举办公办幼儿园,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普惠、安全、优质、便利的学前教育提供多样化支持。巩固提升“5080”攻坚工程成果,在2020年的基础上新增1260个公办幼儿园学位。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并建立定期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保育员科学保育能力水平,推动各类幼儿园科学保教。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完善学前教育教研网络,构建幼儿园课程资源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参与国家学前教育质量监测试点。

  3.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落实县级政府管理义务教育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按照城镇化和常住人口规模科学编制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科学测算学位需求,扩大学位增量,在2020年基础上新增444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满足适龄学生入学需求,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超省标准化学校标准班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补齐两类学校短板,实现全县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全覆盖。保障特殊群体权益,加强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关爱教育。保障随迁子女入学权利,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争取实行随迁子女凭居住证报名入学。保障港澳居民或其随迁子女按规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控辍保学,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原则上不得审批设立新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创新办学模式,实施集团化办学培育工程,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培育创建2个以上市级以上优质特色教育集团。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发展素质教育,推进完善学校课程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开展义务教育质量常态化监测,强化结果运用,推进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

  4.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深化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统筹全县普通高中学校布局,满足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和学位需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6%以上。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改善薄弱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满足选课走班要求。实施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工程,支持普通高中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历史、文化特色和课程资源等优势,凝炼形成办学特色,实现由分层办学转向分类发展,形成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新格局。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虎山中学、实验中学等学校的精细管理,不断提高高中办学质量。协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有机衔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加强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积极参与国家高中教育质量监测试点,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监测。

  5.推进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实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巩固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水平,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残疾学生12年免费教育,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实行十五年一贯制办学。着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增设特教部(班)。加强县、镇两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加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全面实施融合教育,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和育人水平。配备特殊教育教研员,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特殊儿童、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关爱与精准帮扶机制,健全教育救助制度。

  6.不断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课程计划,加快建设一批中小学特色课程实践基地,培育一批课程创新共同体,打造一批主题拓展课程群、创新教育课程群。推进中小学课程结构优化、内容扩充、形态重构、过程监测,实现国家课程综合化、学科课程层级化、地方课程主题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完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加强教材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和校本课程监管。推进国家课程数字教材及配套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数字化教材规模化应用,创建数字化教材多元应用模式,实现数字化教材与学生个人学习终端同步配套。

  7.大力提升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完善现代化教育装备评价体系和督导考核机制。加强特色实验教学空间建设,推进智慧教室、学科功能教室、综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教育创客空间、信息技术实验室、劳动技术实践教室以及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等建设。创建一批市级以上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学校,打造一大批优质实验教学精品课。健全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完善实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强化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推进图书馆(室)信息化管理。

  (三)做实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

  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优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为促进发展提供多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促进职业教育特色发展、高端迈进,把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建设成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加快推进大埔县进光高级职业学校建设,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场所等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

  2.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技能培养、实习实训等环节,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习惯的养成。深入实施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大力推进“粤菜师傅”等工程,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积极推进“三教”改革,以教师素质提升、教材改革、教法创新为重点,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实化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开展中职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推动行业主导的第三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改革。

  3.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职业学校专业、人才、技术与重要产业全链条融合,服务大埔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以“政、企、行、校、研”为基点的产教融合新路径新模式。规范指导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校企共建共管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四)扎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师发展体系建设,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

  1.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强教师党支部,健全“双带头人”和“双培养”机制。全县实施“双带头人”全员轮训。严把教师选拔聘用入口关,将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落到实处。配齐建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小学低、中年级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小学高年级思政课教师应以专职为主,初中、高中应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生涯全过程。以学习践行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为重点,引导教师自觉依法执教、规范执教,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推动教育人才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加强自我修养结合起来,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维护教育系统良好形象。加强师德基地建设,推动师德师风研究、监测和评价工作。拓展师德教育载体,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健全师德课程体系,将师德教育课程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遴选师德建设典型案例,选树和表彰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每年9月组织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

  3.完善师德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坚持师德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选聘录用、考核评价、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定期注册的首要内容。完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健全多元监督体系。坚持对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依法依规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坚决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集中通报制度,持续抓好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典型案例通报。建立师德工作报告制度,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抓师德建设主体责任,每半年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师德失范问题查处情况,每年报告一次师德工作情况。

  4.加强基础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础教育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教师、卓越教师和骨干教师。加大校长培训力度,落实校长全员培训制度。探索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职级制改革。加大基础教育领域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引领、示范和带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各中小学要按照教师队伍总数10%的比例培养本校骨干教师。

  5.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大埔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实行中小学教师全员轮训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创新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推动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开展“智慧教育”与“多技术融合”两种应用模式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鼓励创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为幼儿园补充专科以上学历教师,为义务教育学校补充本科以上学历教师,为普通高中补充研究生层次教师。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高质量、高精准补充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探索实施农村学校特聘教师计划。开展乡村教师专项培训。支持乡村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引导城镇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各类人才项目、职称评聘、管理职业等级晋升、表彰奖励等向长期在乡村任教的优秀教师倾斜。积极推进乡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

  6.努力建设高水平教研队伍。教育局教研机构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教研员队伍,建立健全县校两级教研联动机制。鼓励从一线优秀教师中选拔专职教研员。创新教研员招聘制度,统筹考虑区域教育特色、学科专任教师数量和学校(教学点)数量,配备学科专职教研员。严格教研员准入制度,原则上教研员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副高级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专职教研员在岗从事教研工作满5年,原则上要到中小学校(幼儿园)从事1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健全教研员全员培训制度和3年一周期教研能力提升研修机制。强化教研员工作职责,强化教研员考核评价,在各类评优评先表彰活动中保障教研员与教师同等地位待遇。建立健全“教研训一体化”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体系,提高教研员研究、指导和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能力。建立健全教研员退出机制,建立教研员工作规范,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进教研基地建设,促进教师培训与教研活动相融合。加强教研领军人才和团队建设。建立优秀教研员到教育行政部门任职或担任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的“旋转门”制度。全面推进“聚焦课堂教学变革,构建科学评价体系”行动计划实施,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课堂评价标准,开展“高质课程示范学校”评选,以课堂教学的科学评价引领课堂教学变革,全面提升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加强职业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建设。培育一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遴选培养一批市级以上职业教育名教师、名校长等。办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培养一批职业教育教学能手。优化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健全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落实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完善公开招聘教师办法。允许职业学校通过直接考试(考察)、直接面试、技能测试等方式,从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择优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年龄、学历要求。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健全职业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科研机构技术技能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推动职业学校设置一定比例“流动岗”,吸引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兼职任教,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完善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

  7.强化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教育行政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教育行政干部业务能力培训,加强教育行政部门队伍建设。畅通学校、教科研机构与教育部门优秀人才交流互动渠道。优化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选拔方式,鼓励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逐步扩大名校(园)长规模。积极推进校(园)长交流,将到乡村学校(幼儿园)或薄弱学校(幼儿园)任教五年以上作为选任中小学校(园)长的优先条件。探索“多校连聘”“一校长多校区”“校长联盟”等机制,建立优秀校(园)长后备人才制度。选优配强民办幼儿园党组织书记。开展“特级校长”评选,培养一批市内著名、省内知名的校(园)长。

  8.不断优化教师配置机制。加大事业编制内部挖潜和创新管理力度,优先保障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按照标准核定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加强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全县统一标准、统一招聘、统一调配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落实临聘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提高中小学、教科研机构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完善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上岗退费”政策、“银龄讲学计划”等,推进城乡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完善支持学区、办学集团教师交流制度。优化职业学校岗位配置,畅通高技能人才从教渠道。

  9.完善教师准入退出机制。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等有关法规政策要求。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全员坐班制度,完善教师岗位职责考核机制,健全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考核及评价结果的运用,建立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10.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依法依规落实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要求,常规落实教师岗位等级晋升制度,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学校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向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一线优秀教师、班主任、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确保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保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城镇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鼓励支持建立完善激发教师充分发挥才干的工作机制,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埔工作。

  (五)笃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网络化智能化教育管理与服务,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

  1.推进数字教育资源高效配置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基本完成基于IPv6和5G的教育网络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实现高速局域网学校全覆盖和提质增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校园教学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无线网络、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以网络学习空间为纽带贯通学校教学、管理、评价等核心业务。构建教育大资源服务体系,以大埔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以课程化资源为主体,构建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供给和服务机制。推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为农村学校、教学点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达美嘉”教学诊断和质量监测平台的基础上,建设教育行业云,建设基于可信实名身份体系、国产密码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学生成长档案,支撑和服务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互联网+”教育新形态,推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实现信息化与立德树人全环节、全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开展基础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工程,聚焦课程、教学、评价、治理等环节,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推行“无感式”“伴随式”课程与质量监测,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试验区,构建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共同体。规范和支持线上教育发展。全面开展智慧教研,加强教研活动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能力“双核要素”。

  3.大力推动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构建基于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评价的全县教育数据治理和服务体系,按照“标准先行、应用驱动、协同推进、逐步完善”思路,整体推进教育大数据综合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县教育大数据治理组织架构,完善业务服务机制和规章制度。全面梳理教育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数据供需情况,描绘全域数据需求与服务数字图谱。建设大数据综合治理服务平台,按需进行教育数据采集、汇聚、分析和服务。建设以可信数字身份链为主链、众多应用链为侧链的数据档案开放共享服务体系,全面支撑教育治理与教育教学工作。

  4.强化教育系统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加强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制度和管理机制建设,提高网络安全技术支持和保障水平。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2.0要求,强化教育网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加强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多层级网络安全监测体系,完善网络安全预警通报机制,提升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可控水平。加强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数据资料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推动可信教育数字身份与密码应用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线上教育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和网络安全管理,提高网络与信息系统检测能力和响应能力,形成网络突发事件应对合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六)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1.牢牢掌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快构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工作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确保教育系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各级党委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日常办事机构,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引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进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强化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教育系统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成果。牢牢掌握教育系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重在建设、立破并举,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教育系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效融入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和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工作中,层层落实讲座论坛、教材、课堂教学、对外交流、校外培训机构等管理责任,确保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牢牢掌握校园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和管理,维护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强化压力传导,压实各级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检查考核机制。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加强对中小学校、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的精准指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进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政治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教育系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优化基层组织设置,推动党组织有效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创新。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积极吸纳优秀人才进入党组织。建立健全学校党建工作评价机制,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政治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总体部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学治校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承担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主动谋划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亲自协调推动解决重大问题;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一岗双责”,深化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链条,开展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评议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工作格局。

  (七)抓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构建教育改革开放新格局。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以科学履职为导向的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遵循规律,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实施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学校评价。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学校及其领导人员、管理人员的重要内容,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规范面向学校各类评价活动,对学校进行持续性、科学性、综合性评价,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开展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加强评估与监测结果运用。

  实施以教书育人为导向的教师评价。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第一标准,深化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规范评审程序,形成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和以社会、业内认可为核心的教师职称评价制度。优化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并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专业技术高级职称结构比例,试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

  实施以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学生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树立科学成长成才观念,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单一评价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完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考核办法,严把出口关。

  实施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用人评价。建立健全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招聘和使用机制。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有同等待遇。推动用人单位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反对歧视性就业政策和做法,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竞相迸发。

  2.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健全学校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学校依法决策、依法自主办学机制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及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持续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发挥中小学党组织在学校治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全面实现学校依法依章程自主办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学校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师生法治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加强行政执法、督导、巡察和第三方评估。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专业性指导和服务,加强教学指导、教师培训、就业信息、质量监测评估诊断、教育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服务。创新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式,健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教育服务质量。

  3.深化民办教育管理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依法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民办教育,加快推进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落实民办学校分类登记,指导民办学校完成财务清算和财产权属确认工作,落实国家规定的民办学校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构建覆盖财政、税收、土地、住房、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差异化扶持政策体系。完善吸引社会捐资办学的税收激励机制,鼓励捐资举办高水平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多渠道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扶持力度,完善民办学校奖励和表彰制度。

  加强民办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建立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管办法,形成强有力的奖惩机制。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力量,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强化过程监管、绩效问责。以章程建设为抓手, 引导民办学校优化内部治理体系,明确理(董)事会、党组织、举办者、校长等主体权责边界。建立健全统一的民办学校财务监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对所有资金流转过程的全程追踪。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办学行为的查处力度。推进管办评分离,发挥社会行业组织作用,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第三方质量认证和评估制度。依法管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数量,规范培训秩序,重点规范学科知识培训。明确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健全联合执法机制,严肃查处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违法违规行为。

  4.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制度。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权利。小学一般采取按学区对口方式入学,初中一般采取按地段对口、小学对口直升或电脑派位摇号等方式入学。

  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扎实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提高分值占比。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力争2023年将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理化生实验分值占每门科目的10%。探索将理化生实验操作纳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规范中考自主招生和加分项目及分值。从2020年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虎山中学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合理分配到县内初中,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不得设置“限制性”录取分数线。公办学校面向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实行自主招生比例控制在学校年度招生计划的10%以内。探索开展普通高中技术(或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目学业水平考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成绩等级呈现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埔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扩大“职业技能课程证书”考试课程种类,推进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完善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5.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教育督导管理体制,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完善督导机构设置,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加强全县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教育督导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为改善教育管理、优化教育决策、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健全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改进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机制。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定期开展教育重点工作和热点、难点问题专项督导,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情况作为教育督导、改革督查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民办学校的全方位督导,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监测制度。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加强教育评估监测结果应用,切实提高评估监测实效。

  完善教育督导问责机制。加强督导评估结果的运用。完善报告制度,规范反馈制度,强化整改制度,健全复查制度,落实激励制度,严肃约谈制度,建立通报制度,压实问责制度,确保教育督导问责有力有效。

  加强督学聘用与管理。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廉洁高效、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原则上督学按与学校数1:5的比例配备,部分学生数较多的学校按1∶1的比例配备;专职和兼职督学按照1∶3的比例配备,逐步扩大专职督学比例。将从事督学经历作为学校后备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鼓励从退休时间不长且身体健康的党政干部、校长、教师、专家中,聘请一批符合条件的督学,专门从事学校督导工作。建立健全督学培训体系,将督学培训纳入教育管理干部培训计划。

  (八)务实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1.多渠道丰富终身教育资源。推动大埔开放大学、职业学校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扩大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供给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开设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鼓励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他成人教育机构发挥自身优势,面向社会大众拓展继续教育项目。推动社区学习中心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开放学习场所和相关设施设备。面向退役军人和武警官兵、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市民、城乡待业人员等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教育与培训服务。

  2.构建畅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推动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类型的沟通衔接,拓宽人才成长多元通道。加强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实践应用,完善资历、学习成果评审与认证机制,率先在职业培训、1+X证书制度等领域启动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试点。

  四、保障措施

  强化资源保障、安全保障和机制保障,有力支撑大埔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资源保障。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压实县、镇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县级教育费附加足额安排用于教育,地方政府新增债券支持学校建设,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全面落实公办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按权限和程序适时调整非义务教育学费(保育费)、住宿费等收费标准,建立与拨款、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大力兴办培育各级教育基金会,激活教育基金会发展活力,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等政策制度,依法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并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健全教育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完善经费统计公告和财务信息公开制度。根据城镇化进程、常住人口增长和流动情况,统筹学校布局规划,并纳入本级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学校建设需求。制定学校规划建设优惠政策,建立发展改革、教育、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并联审批学校建设项目的工作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和推进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教育内部审计,积极推进审计和审计整改全覆盖。

  (二)安全保障。全面推进学校安全管理现代化建设,提升各级各类学校“三防”建设水平,配齐配足安保人员和安防设施设备。完善学校安保人员培训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校园安保队伍。建立健全与公安、应急、消防等部门联动机制,协同处置校园违法行为。加强学校安全保障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打造智能化学校安全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手段推进学校安全管理现代化。实施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创建考评,实现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园”100%全覆盖。继续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三)机制保障。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把贯彻落实本规划、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履行教育职责的核心任务,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贯彻落实本规划、实现立德树人作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规划落实责任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形成相向而行的破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解决教育高质量发展难题的强大合力。要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本地、本部门、本学校每年度的工作计划中,加强年度、期中、期末规划落实情况监测评估,及时调整优化目标任务和策略办法,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得到全面实现。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宣传和监督作用,及时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建立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规划实施的机制,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纪委办,县人武部,县法院,县检察院。

  大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1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