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发展规划
埔府〔2011〕31号:关于印发大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来源:县府办  时间:2011-03-23 15:50:00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各镇人民政府,丰溪林场,县府直属和省、市驻埔有关单位:
  《大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县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大埔的关键时期,请各级、各部门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确保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经过5年的努力,力争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大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埔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时期。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对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与制约因素
  “十一五” 时期是大埔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增活力、瓷电增实力、生态增引力、人文增动力”的发展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资源环境制约、社会矛盾增多等种种严峻挑战,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保障,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休闲旅游先锋、绿色工业主体、生态农业品牌”等产业发展路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化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为“十二五”时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23.45亿元增加到2010年44.62亿元,年均递增11.24%,超额完成“十一五”预期年均增长10%的目标;人均GDP由2005年的6237元增加到2010年11570元,年均递增10.82%,超额完成年均增长9%的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08亿元提高到2010年3.04亿元,年均递增23.03%,超额完成目标年均增长10%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完成22.64亿元,年均递增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完成27.41亿元,年均递增17.11%;外贸出口总额2010年完成0.85亿美元,年均递增19.3%。
  ──特色支柱产业效益明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7︰36︰37调整为2010年的26.6︰38.8︰34.6。陶瓷、电力等支柱工业稳步发展,到2010年,陶瓷、电力税收达到11975万元。特色农业快速增长,烤烟、蜜柚、生猪、茶叶、南药、油茶逐步发展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的特色农产品。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至2010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407.6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达到96.8公里,并实现了“村村通砼路、镇镇通客车”的目标。防灾减灾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50年一遇县城防洪堤基本建成,韩江重点堤围已完成20.08公里,水库除险加固及农村饮用水工程顺利实施。电网建设有新的发展,大埔土岭220KV变电站的建成,解决了我县电力输送的瓶颈问题。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全县城市化率达到27.8%,县城建成区达6平方公里。县城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主干道路基本改造完成,建成西湖公园、书法公园、仁和大桥、白云大桥、县文化活动中心、西湖湿地公园、北环大道等一大批市政重点工程,提升了县城的品位,被评为“中国十佳最美小城”和“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十个小城”。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西岩茶乡度假村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省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坪山梯田旅游区被评为广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丰溪森林度假区被评为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被评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富大陶瓷厂被评为广东省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埔被评为中国十大休闲基地、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中国小吃名县、中国青花瓷之乡。2010年,全县年接待游客64.2万人次,旅游产值3.4亿元。
  ──“三名城”创建卓有成效。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评为省级林业生态县和中国绿色名县,湖寮镇被评为广东省生态示范镇,银江、西河镇和丰溪林场被评为梅州市生态镇(场),49个村被评为梅州市生态村。成功举办“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庆祝大埔解放60周年暨被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系列活动,配合拍摄电视剧《大埔往事》,出版发行《大埔县历史文化丛书》、《行走大埔》、《印象大埔》、《美丽大埔》等书籍和摄影作品,大埔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汉乐之乡”,获得“广东省文化先进县”等称号,百侯、三河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99.98%,初中学生三年巩固率继续保持97.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6.37%。素质教育和城镇教育均衡发展,湖寮、百侯、大麻、桃源、茶阳、西河等6个镇被评为省教育强镇。全县拥有各类医疗机构420家,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9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2.25%。社保扩面工作进一步加强,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被确定为全省试点县,至2010年底,全县已有6.3万农民参保。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积极推进,建立和完善县级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经济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改革创新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顺利实施。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偏小,产业集聚度不高,处于工业化初期经济发展比较平均的状况。农业和服务业缺乏高端引领,品牌影响力不强。二是资源要素受到制约,随着全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发展空间限制、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容量问题在区域发展中的积累性问题和矛盾逐渐增多。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经济的发展。四是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城镇整体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任务繁重。五是经济社会转型中各类矛盾凸显,城市安全与社会稳定仍存在隐患。六是部分群体收入水平偏低,在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方面仍然存在困难。七是社会文明水平、法治化程度等与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挑战
  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时期,认清“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环境看,“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将“回归”实体经济领域,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必将“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也将锁定“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国际经济复苏将呈现曲折而缓慢的过程,以发展低碳经济为重心的绿色工业革命蓄势兴起,新技术、新产业、新市场加快形成。国际经济环境向好变化,为我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
  ──从国内环境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阶段,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成为国家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将加快培育新能源、环保节能、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城市化不断扩张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动力,城市化发展将成为拉动庞大国内消费市场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从而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从广东省环境看,我省将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施 “双转移”等重大战略措施,通过提升珠三角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东西北重点地区的区位优化、产业和城镇集聚,推动经济进入“加速跨越”的快车道,使东西北地区成为广东新一轮发展新的增长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珠三角五大发展定位和六个“率先”的要求,决定了珠三角和广东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建立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参与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的竞争,实现国家战略的重要发展目标。我省将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大埔县环境看,大埔具有生态和文化这两大独特的资源禀赋,是实现后发崛起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为大埔 “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机会,特别是珠三角产业的转移,广州市的对口扶持,为我县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也将促进休闲旅游、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国家加快海西经济区的发展,将使我县成为重要的受益者,随着梅龙高速公路的开通,我县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的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大埔的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牢牢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机遇,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和全市“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梅州”这一核心,依托我县丰富的瓷土资源、水力资源、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人脉资源,以“转型升级、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打造“三名城”(生态名城、文化名城、和谐名城)和建设“四基地”(陶瓷产业基地、电力产业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抓手,狠抓招商引资,着力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 “小县大城”城市化发展战略,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宜居宜业环境;以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为载体,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珠三角和海西地区互动发展的新枢纽,民营经济创新创业的新天地,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新大埔。
  (二)发展思路
  建设生态经济县。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型、低碳型、循环型经济。以生态工业为支撑,以原生态精致高效农业为特色,以休闲旅游业为方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建设宜居宜业县。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着力提高城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品位;弘扬生态文化,合力优化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具有大埔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打造“山川秀美、乡村洁净、人居温馨”的宜居宜业的美丽大埔。
  建设人文魅力县。依托大埔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创建文化强县为先导,充分挖掘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名人民俗、客家历史文化、客家传统美食等文化内涵,把文化与旅游融合起来,打造旅游强县,争取成为粤东最有影响力、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建设幸福和谐县。把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增强群众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幸福大埔。
  (三)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建成休闲旅游名城,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综合实力跨越发展。经济发展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2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GDP达到20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
  ──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居民消费率逐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达到9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1%;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研发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左右;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42:40。区域创新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趋于完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
  ──城乡区域更为协调。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战略和“农民异地转移”工程,全力打造产业、人口、要素集聚平台,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依托、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布局体系,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和公共服务共享体系。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率达到4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
  ──生态优势更加彰显。经济发展、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更趋协调,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省内领先水平。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513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5.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进一步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减少,如期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生活品质明显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9200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建成广东教育强县;每千人医生数达到1人。
  ──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投融资、土地使用、公共财政以及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社会组织和基层自治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基本建立,创业创新能力和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合作全方位拓展,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三、主要任务
  围绕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增强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生态产业培育机遇,立足特色产业及生态资源优势,集聚集约发展特色工业,提升发展原生态精致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提升发展文化产业和其它服务业,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集聚集约发展绿色工业
  ──做大做强陶瓷支柱产业。按照“传统陶瓷精品化、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的理念,以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快陶瓷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陶瓷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大埔陶瓷”和“中国青花瓷之乡”区域陶瓷品牌,提升大埔陶瓷知名度,打造陶瓷制造中心。做好陶瓷产业发展规划,至2015年,力争陶瓷产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4-6家,力争培育上市企业1家。做好瓷土规划与整合工作,加快陶瓷原料开发与利用,重点发展高岭土资源高科技深加工产业化统筹开发项目,实现陶瓷原材料专业化生产。
  ──全面提升电力工业。在合理开发水力资源的同时,积极争取火电、核电项目落户,实现水电、火电、核电“三电”并举的发展格局。加快小水电的开发及技术改造,规划建设三河镇舟角院水电站;加快推进粤电大埔发电厂“上大压小”燃煤发电工程项目,力争早日动工兴建;积极推进韩江内河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核电发展规划。
  ──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建材、食品饮料(酒类)、医药等传统产业。建材方面,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建设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项目。食品饮料方面,做好年产果酒1万吨的水果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医药方面,做好大埔县五虎山药业扩建项目。
  ──适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及环保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重点发展LED及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
  2、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依托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水与客家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优越旅游资源以及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紧紧围绕“着力打造人文旅游、生态旅游、客家风情旅游、陶瓷文化游、红色热土旅游为重点的特色旅游产业群”的发展思路,以“建设大景区、完善大配套、提升大服务、强化大宣传、发展大旅游”为发展导向,进一步打响“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客家建筑大观园、客家美食之都”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宜居宜业的中国最美小城”品牌,建设大埔大公园,争当旅游先锋县,打造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县和广东省旅游强县。力争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9亿元左右。
  ──全力打造绿色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充分利用大埔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自然景观,弘扬提升大埔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陶瓷文化、美食文化、名茶文化和汉乐文化,构建客家民居建筑、名人史迹观光、生态休闲度假、宗教文化体验、现代产业体验等五大旅游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旅游交通、景区景点、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大力发展土特产品、陶瓷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发掘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完善大埔旅游产业体系。
  ──打造五条精品线路。一是名人名居游。把李光耀祖居、田家炳祖居及其村落打造成世界名人名居特色旅游区,把湖寮泰安楼、通议第、百侯肇庆堂、通议大夫第、大东花萼楼、西河张弼士故居等整合打造成客家名人名居旅游线路,把万福寺打造成宗教文化圣地。二是古镇古村游。把茶阳、三河、百侯这三个客家千年古镇打造成广东最美的乡村、中国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古镇,并与福建土楼等连接打造古镇古村旅游线路。三是生态养生游。把西岩茶乡度假村、坪山梯田、岽顶湖、飞天马茶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打造成茶文化旅游产业带,把丰溪省级森林公园培育成绿色健康养生基地、天然大氧吧,联合组成生态养生旅游线路。四是红色热土游。把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中山纪念堂、中共南方工委旧址、闽粤赣边纵党委旧址、青溪红色交通站旧址群,与梅县叶剑英纪念园、上杭古田会议旧址等连接成红色旅游线路。五是陶瓷文化游。把高陂陶瓷生产基地、陶研所跟县城陶瓷博物馆连接打造成陶瓷文化旅游线路。
  3、提升发展原生态精致高效农业
  ──打造一批原生态农业基地。以发展原生态农产品为突破口,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业“原生态化、标准化、精品化、产业化”,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要求,巩固发展蜜柚、茶叶、烤烟、生猪、南药、油茶等六大基地。至2015年,全县蜜柚面积发展至13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茶叶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量达0.8万吨;种植烟叶2万亩以上,收购烟叶5.5万担以上;生猪年饲养量达到45万头以上;南药和油茶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万亩和2万亩。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完善“基地+公司+农户”等模式,提升农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市场运营能力。至2015年,力争培育国家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县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以上,成为“一村一品”,“一村一社”,加入组织的农户要占全县农户60%以上,8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合作组织营销流通。
  ──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重点开发茶叶、蜜柚、黄花菜、板粟、南药、茶油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生产适应时尚消费潮流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功能食品以及原料产品,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4、深化融合发展第三产业
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努力形成“高增值、强带动、宽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体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三大生活性服务业。
  5、狠抓招商引资。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变招商引资方式,创新招商机制,推动大招商。立足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及高陂、三河、茶阳三大工业生产基地,重点抓好陶瓷、旅游、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引资工作,瞄准世界和中国500强、央企、国企、行业龙头,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资金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项目落户我县。完善招商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增强招商承载力。扩大高陂陶瓷工业生产基地,推进大麻陶业基地建设,建设光德、桃源、洲瑞三个陶瓷工业小区,形成“二基地三小区”的整体布局,共同打造大埔陶瓷产业集群;依托三河铁路客货站,分流县城的工业、交通和物流功能,形成三河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依托茶阳老县城的古镇资源和西河的人文生态资源,共同打造茶阳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带。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发展环境。
  1、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总体目标是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龙头,县道为主骨架,乡村公路为依托和补充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积极构建与外界联系的交通大动脉。建成梅大高速、梅大高速东延线,摆脱大埔境内无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加快推进大潮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争取立项建设;继续完善省道大梅线、长大线、三平线、坑海线、坪伍线等公路建设。提升高陂至丰顺潭江、桃源至饶平三饶、三河至梅县松口、光德至饶平新丰、青溪溪口至福建棉花滩、大麻英雅至梅县大坪、洲瑞林场至丰顺砂田等跨省、市、县公路的通行能力。
  ──大力实施县内交通干线、旅游公路改造。力争主要县道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重点镇的公路达到山岭重丘三级标准,行政村到自然村(300人以上)公路基本实现硬底化。加大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力度,重点改造升级丰溪林场、大东坪山至花萼楼、枫朗镇西岩山的旅游公路。
  ──加强水运建设。以韩江、汀江为重点,推进码头、撤渡建桥和渡船更新改造工作,推广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程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完成码头泊位建设12个,新增码头靠泊能力500吨。
  ──客、货运站场建设。抓好县城汽运公司货运站、镇客运站、农村简易站等货运站场建设。
  2、推进绿色电网建设。继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加强县内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优化电网结构,提升输、变、配、用电侧智能化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输电损耗,促进电源电网承接各类型电源接入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重点建设枫朗、茶阳、岭下等3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光德、洲瑞等2座35千伏输变电工程以及其他配网工程,到2015年,全县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先进节能的现代化绿色电网。
  3、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以民生水利为目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构建城乡防洪治涝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加快水利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保障城乡防洪安全。继续推进县城防洪堤、韩江、梅江、汀江等重点堤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积极推进内涝整治、中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着力加强水库库区及主要水源地保护,维持水质达标。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建设好县城饮用水工程,确保水资源供给安全。
  4、推进“数字大埔”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城乡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逐步向下一代综合业务网络过渡。进一步提高全县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全面推进政府、企业、社区和家庭信息化,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促进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卫生等领域的信息化发展。
  (三)积极创建宜居宜业城乡,提高城镇化水平。
  实施“小县大城”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宜居村镇,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区域发展均衡协调的新格局。
  1、提升县城城区建设水平。依托“一河两岸”城市格局,按照“优化原城区,发展新城区”的原则,疏解老城居住与公共服务功能,整合城区功能、空间和形象。加快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书法公园二期、人民广场、晋昊大桥扩宽、环二路、新梅路、内环中路、内环东路、华锦路、龙山新区、岭下、下坜新区、黎家坪片区及人防兼社会停车场等市政建设。完善城区供、排水的设施建设,加强县城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璜腾坑新农村示范区,与锦山古道连接,打造魅力雅致的进城口,创建优美宜居之城。
  2、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建设宜居村镇,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完成中心镇、建制镇的规划修编,以及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事业建设,以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田整治、环境整治、信息畅通为重点,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管理和控制,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基础。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重点解决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问题。积极推动公共财政支出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覆盖、保障服务向农村延伸、产业升级向农村推进,全力加快农村向城市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提高城镇化水平。
  3、建设生态大埔。着力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加大森林景观改造力度,努力提高森林生态质量。重点打造县城林业生态圈、绿色长廊林业生态圈、韩江林业生态圈、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圈等四大林业生态圈。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5.5%。继续加大城镇区域、旅游景点景区、公路主干道沿线的绿化美化,为绿色的经济崛起构建强大的生态屏障。
  4、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污染物减排,扎实做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着力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治理。严禁高耗能、高污染、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企业进入我县。加强农村污染预防和治理,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重点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严格控制农村地区的污染,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加强对饮用水源和战略性水源的保护,全县主要江河供水1000人以上的农村饮用水源点设立饮用水源保护区。着重抓好韩江、梅江、汀江、梅潭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污水收集处理及垃圾填埋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四)加快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以构筑文化强县、卫生强县、教育强县为抓手,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1、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县。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文化遗址和民间特色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建立优秀客家传统文化传承机制,深入打造花环龙之乡、汉乐之乡、青溪仔狮灯等民间传统特色文化品牌,争取申报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古村落、古街区文化资源,力争父子进士牌坊和张弼士故居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我县有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目标。逐步完善县、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发文化园区、文化创意、平面传媒、动漫游戏、数字电视等新兴产业。繁荣文化艺术创作,以广东汉乐、民俗表演、客家山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项目题材,争取每两年打造1—2个在省内或国内有重大影响、有良好社会效益、市场叫得响的大戏和群众文化作品,打造客家文化艺术精品。
  2、创建教育强县,实现基础教育新跨跃。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以优质高效、均衡发展为目标,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力争2011年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县,到2015年全面普及从学前到高中的15年基础教育。全面整合教育资源,科学布局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促进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巩固和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继续发展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造就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
  3、创建卫生强县,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推进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形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站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倾斜。大力加强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功能,提高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2人,医师1.4人、医院病床1.6张。
  (五)大力发展民生保障福利事业,建设和谐大埔
  以实施“民生保障工程”和建设“和谐大埔”为重点,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扩面征缴力度,扩大城乡居民医保、社保覆盖面,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大力推进和完善以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司法、慈善、捐赠和群众互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对残疾人与弱势群体关注和救助,切实提高城乡困难群众和重点优抚对象的综合保障水平。加强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妥善处理劳资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尊重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各项权益。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实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完善责任考核办法,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稳定低生育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城乡老龄事业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2、强势推进扶贫“双到”工作。将扶贫“双到”与“双转移”、 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一体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协调发展步伐。积极构建“大培训、大转移、大创业、大服务”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扎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健全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镇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所和村级服务站建设,使之成为培训农民和推荐就业的重要载体,真正让农民“打工有门路、就业有培训、咨询有窗口”。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对全县102个贫困村和6968户农村贫困户进行定点、定人、定责结对帮扶,确保脱贫目标任务实现。
  3、保障公共安全。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安全管理体系,形成“政治安全、治安安全、公共安全、信访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管理机制。力争全县不发生重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重大恶性刑事案件、群死群伤的治安灾害事故。进一步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及机制建设,落实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严格安全许可和行业安全准入;努力实现杜绝重、特大事故,控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总体目标,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快防灾减灾体系现代化建设,提高防灾减灾和灾害治理能力。开展质量强县活动,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气象、地震、地质和风暴等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建立重大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保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加强疟疾、结核等疾病防控,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健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格防范、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县治安平稳的态势。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进一步推进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建设,强化社会突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利益诉求。
  (六)深化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1、加强法治政府和民主政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构建法治政府。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健全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创新政务公开方式,推进办事公开。认真落实《法治广东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健全和发展基层民主制度,探索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新形式,切实保障城乡居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2、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效能政府。积极稳妥推进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配置政府财力,增强县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推进公共财政、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和电子监察,建立网络审批系统,规范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完善行政审批制约和监督机制。
  3、推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以预算编制执行和报告的公开为主要内容,建立预算透明、信息公开的阳光财政体制。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增加财政对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城镇住房保障、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支出管理电子平台建设,进一步扩大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的覆盖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基金、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设立村、镇银行和信用保险公司、担保公司。
  4、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制定完善自主创新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研发,增强绿色产业基地发展动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创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引导扶持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健全区域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深化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港、澳、台的技术合作,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区和科技产业园,共建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共享。
  5、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大力培养一批适应我县发展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创新带头人和具有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努力为实现经济的绿色崛起提供人才保障。利用广州、深圳人才高地的优势,积极参与珠三角地区人才招聘,吸引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行业的人才;鼓励珠三角各类人才来我县从事兼职、咨询、讲学和科研服务,鼓励以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灵活用人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鼓励大埔外出乡贤回乡创业。
  6、加快农村农业改革。推进集体林权改革,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加快建设休闲林业和林业产业化基地,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管护和开发。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发证制度,建立和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等服务。
  四、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监督检查,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一)发挥规划导向作用。
  ──加强衔接协调。做好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做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的协调,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加大政策保障力度。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保等相关配套政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加强宏观经济监测预警,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
  ──强化指标约束。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镇、场,县直有关部门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二)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科学谋划重大项目。坚持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确立中长期规划对重大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加强前期工作,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将规划的重大项目具体落实到年度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机制。“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重点项目共113项,总投资469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投资194亿元。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抓住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粤北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梅州被列入海西经济区发展范围的契机,积极推动原中央苏区县享受西部政策的落实和《闽粤赣原中央苏区振兴规划》的编制,争取省委、省政府向国务院争取大埔享受参照西部执行地区政策待遇。充分利用我县被认定为原中央苏区县的契机,加强与中央、省有关部门沟通联系,积极争取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扶持方向的项目和资金。
  ──强化要素保障。把重大项目列入各级、各部门重要议程,强化层级互动,集中力量保证重大项目需要,依法依规推进建设。需安排建设用地的重大项目,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由县国土资源局、县重点办统筹向省、市申报解决。加强与财政性资金、信贷资金的衔接和引导工作。优先保障重大项目环境容量。
  ──加强监督管理。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严格建设程序。落实项目建设多项监管制度,确保安全生产,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投资效率。优化建设环境,落实征地拆迁责任主体,实施考评和奖惩激励制度,排除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各种障碍。
  (三)加强规划组织落实。
  ──加强监督检查。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依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必要调整,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及时公开规划实施的相关信息,增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接受全社会监督。
  ──完善政绩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考核体系,提高发展现代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指标权重,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切实发挥好考核评价体系在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中的“指挥棒”作用。
 
  附件:1.大埔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2.大埔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表
     3.大埔县“十二五”规划纲要重大项目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