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项公开 > 服务公开
大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埔县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埔府办〔2018〕4号
来源:县府办  时间:2018-03-27 10:13:52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各镇人民政府、丰溪林场,县有关单位:

   《大埔县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县教育局反映。

 
 

大埔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月18日   

 
 

大埔县教育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是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爬坡越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大埔围绕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以构建韩江(大埔)产业带为龙头,立足“生态立县、实业富县、文旅兴县”三个定位,突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和重点项目建设、机关作风建设三大抓手,做好“红色、绿色、古色”三篇文章,推动生态富民强县、加快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发挥教育在推动全县振兴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努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据《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梅州市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三年行动计划》和《大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现制定如下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公平为主线,以“办强虎山中学、办大家炳职校、办特一批学校、办优初中教育”为目标,以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加快实现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指导方针
  育人为本、均衡公平、协调发展、改革创新、提高质量。
  三、总体目标
  至2018年,大埔县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到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8%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42%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85%以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成梅州市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教育体制机制更具活力,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学校主动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教育贡献程度和公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实现同步提升。
  四、工作任务
  (一)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坚持以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为总抓手,优化体制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全域统筹,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创建成果,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建设工程。以《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督导验收方案》和《大埔县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实施方案》为依据,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建立健全创建工作责任目标的倒逼机制,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抓好师资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提质工程、高中阶段教育优化工程、教育信息化水平建设工程、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教育内涵特色建设等六大工程的落实,努力办好高水平的现代化教育。到2018年,我县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二)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中央苏区县的红色资源优势,结合县情、校情和青少年学生实际,通过抓阵地、抓载体、抓活动等各种措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推向纵深,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断完善“三爱”(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生德育培养协作机制,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育人责任,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强化理想信念、诚信教育、实践教育和普法教育。进一步提高德育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能力强、奉献精神好的班主任队伍。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场地等重要任务保障,提高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业务水平,全县持有A、B、C证教师人数不断增加。依法治校示范校示范面不断增大,建成一大批高标准的依法治校示范校。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及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统筹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师资、课程、设施等建设,改善活动场所育人条件。着力实施网络德育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多样化德育网络共同体,加快实现学校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2.坚持走素质教育特色内涵发展之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各学校要把实施素质教育、推动特色发展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科学谋划、统筹兼顾、建章立制,打通小学到高中的素质教育通道,把素质教育和特色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形成各学校多彩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培养出更多德慧术智、明体达用的学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客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提升文化之乡美誉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大埔县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方案》,大力推进“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工程,坚持以图音体、国学、校园足球、客家山歌、广东汉剧、版画、工艺美术等为抓手,建成一批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品牌学校。加大图音体专任教师的引进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业务素养。建立配套的督查制度,对各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
  3.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大力推动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推进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打造学校体育与健康特色精品课程,加快形成学校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构建高效的学校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坚持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到2020年,力争创建12所“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认真落实《广东省教育厅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的各项任务,积极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深入贯彻义务教育学校体育艺术“2+1”(即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爱好),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基本条件建设,完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重点加强食品安全监控。
  (三)坚持以提升质量为目标,高标准普及15年基本教育
  1.构建高标准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落实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落实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到2020年,在全县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自然村新建或完善一所规范化幼儿园,不断完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95%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提高到95%以上,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对办园规范、有较好保教质量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和奖补,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消除无证办园现象。提高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加强幼儿园保教指导,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严格制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推动新建大型小区配套幼儿园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2.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梅州市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贯彻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建设成果,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到2020年全县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100%。结合城乡扩容提质,扩建大埔三小、大麻中小、高陂中小等一批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规划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大埔县西岭学校)、易址新建高陂第二小学和第二幼儿园,全面解决县城和中心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加强城镇化过程中配套教育资源的建设规划,严格落实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等基础设施进行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义务教育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小学升初中考试,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施阳光招生,城区学校初一新生和一年级新生实行电脑派位免试就近入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关注学生发展,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做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保障其子女的就学权利。
  3.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机制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监测机制。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撤并乡镇4间完中高中部,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85%以上,推动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优质多样特色品牌发展。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虎山中学为龙头,不断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力争高考成绩排名处于全市前列,培养出更多优秀拔尖人才。实施高中阶段学校“阳光招生”,巩固公办普通高中“指标到校”。
  4.加快发展特殊教育。落实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时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补助标准和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开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到2020年,全县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100%。
  5.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优质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新《民办教育促进法》、《梅州市关于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做大做强我县民办教育。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完善民办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民办学校收费制度,健全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和风险防控机制。健全民办学校退出机制。
  (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我县产业转型升级
  1.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支持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产对接,形成政府推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办大办活办优家炳职校,努力建成梅州市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完善校企合作制度,落实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推动职业学校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先进装备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2.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专业建设,优化家炳职校专业结构,重点打造适应我县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示范专业点和特色专业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完善职业学校聘请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政策,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提高专业教师技能教学水平。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中职毕业生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提升家炳职校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学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1.健全开放性终身学习体系。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继续教育,加快县级“四位一体”职教中心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育学习站(点)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发挥开放大学、职教基地、社区学院(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城乡社区教育、行业企业继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教统筹”。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继续教育,健全监管体系,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类大众传媒的继续教育功能,搭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远程公共学习网络服务平台。打通职前与职后教育衔接、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的学习渠道,建立覆盖全县、面向全县人民的县、镇、社区三级开放型终身教育网络。至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2.大力发展职业继续教育。职业学校是继续教育的重要主体,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建立灵活的入学制度和学习方式。中等职业学校要承担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职责,通过开发模块化课程,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探索“宽进严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保证劳动者接受职业继续教育的权利。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培训机构举办职业继续教育。
  (六)汇聚培育一流人才,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1.建立适应现代学校制度的用人新机制。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评聘、考核评价、流动调配等管理制度。健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选好、配强校长队伍。健全教师职业准入制度,优化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多方参与的师德评价机制,作为职称评定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完善教师表彰奖励制度,建立健全教师信用激励和惩戒制度,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查处机制。
  2.深入实施“强师工程”。积极推进实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学历提升与素质强化工程,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积极开展新一轮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物。建立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轮岗和交流机制,扩大农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力争每年招聘一批具备教师资格的专业人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补充我县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兼职教师制度,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到2020年,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60%以上。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作,落实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支持政策。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将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成为广大教师、校(园)长成长的“加油站”,名教师、名校长的“孵化器”,实施教师精准培训和系统培训的重要阵地,力争到2020年,按省定标准建成大埔县教师发展中心。
  3.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推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建立健全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中小学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同步增长机制。完善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重要岗位、优秀拨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倾斜。按省的要求,全面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岗位津贴制度。
  (七)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1.实现教育全过程信息化。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构建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完成智慧教育资源整合工程,建设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实现各类教育数据和资源的衔接融通,有机融合。到2020 年各级各类学校实现100%宽带接入;城镇中小学校均带宽不低于500M,其他学校不低于100M。建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动态更新机制,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智慧教育大数据工程”,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和共享环境,实现人人享有优质学习资源的环境及空间,实现所有地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互联互通,提高管理决策能力和教育信息化创新水平。实施“智慧课堂示范工程”,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试点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网络晒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四个课堂”建设,构建 互联网环境下的“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新型课堂。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继续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支持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1.全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按照政府为主、开发配套、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快学校建设步伐,确保教育设施建设与城市扩容提质同步进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乡镇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农村教育资源配置达标,切实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统筹解决非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管理办法。支持接受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2.深化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继续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从偏重知识教育和应试教学方式向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转变,合理控制教学难度,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健康发展。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规范义务教育学科考试测评行为,坚决纠正考试测评偏多偏难的倾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及考评,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入学和升学依据。健全县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网络体系。积极推进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积极探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综合性教学模式。重视教材革新和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活力与效率,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着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逐步完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和教学水平评估制度。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
  3.全面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增强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测与指导并举,建立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督导,推动发展性督导与质量监测融合的评估工作;强化民办幼儿园规范办学的督导,推进办学评估,提升办学质量水平。完善基于专业引领的责任区督学制度,实施中小学校常态化的教育督导,充分发挥责任区督学的诊断、评价、引领作用。加强督导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加学术型、专家型兼职督学的聘任,优化督学队伍结构,配强配好督学,推动督学专业化发展。探索多元参与的督导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教育督导年度公示公报制度、督导结果反馈制度,健全与督导检查结果相结合的奖励和问责制度,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加强教育评估改革创新工作,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探索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估。
  4.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基础教育入学制度,合理设置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和学校,全面实行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办法。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探索实验操作考核纳入中考考试内容。健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中招生录取体系。探索普通高中规范化自主招生,巩固公办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成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实行统一招考、注册入学录取方式。公开招生政策、程序,加强对招生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考试,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5.建立教育分级管理体制。简政放权,增强县级统筹发展教育职能。建立健全县级统筹、县与乡镇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完善并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动乡镇参与义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6.扩大教育交流合作。加强县域间、城乡学校互动和联动,发展校际联盟,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共赢发展。鼓励我县中职学校与省属和珠三角地区示范性中职学校联合办学。鼓励我县各学校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学校合作办学,建立我县与县外各级各类教育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有序流入。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落实政府发展教育的主体责任,完善镇(场)党政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考核督导结果的运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主动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2.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学校领导班子结构,选好配强学校党政领导,尤其要注重培养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能力强、德才兼备的实干者,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开拓进取、教育管理能力强的年轻领导干部梯队,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抓紧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及行风建设。
  3.切实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实行严格的学校安全工作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提升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推进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建设人防、物防、技防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现代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学校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和一键报警设施全覆盖,并与公安机关联网联控。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实现“平安校园”全覆盖。建立完善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师生安全宣传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发挥部门联动,完善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使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治理。做好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和“敏感节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化解校园矛盾,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二)加大经费投入
  1.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法定要求。
  2.健全和完善各级各类学生生均拨款制度。继续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继续完善科学、合理的普通高中、中职及公办幼儿园等生均拨款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健全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3.深化教育预算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校以校为单位编制年度预算,加强预算管理。健全学校财务公开制度,加强财务监管,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4.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面开展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落实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经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加强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
  (三)落实依法治教
  1.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教育治理,加快构建政府依法行政、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教育治理的教育发展新格局。落实“一校一章程”,实现校校有章程,健全章程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推进章程实施。健全“一校一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学校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完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师生权益保护机制。健全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教育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教育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强教育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快教育执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教育领域纠纷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在法治框架内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2.全面加强教育普法工作。落实“七五”普法工作规划,完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和宣传机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施教育系统法治观念提升工程。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学法制度。推动我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
  (四)加强基础保障
  1.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各级政府统筹学校布局规划,科学安排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并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鼓励各级政府出台对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经费的优惠政策。鼓励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加强学校基本建设业务指导。实施教育装备提升工程,积极推进现代教育装备进班级、进课堂,提升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室)标准化建设。
  2.推进教育后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深化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学校后勤服务市场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后勤服务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变,率先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效率后勤”、“平安后勤”、“公平后勤”、“绿色后勤”、“智慧后勤”和“文化后勤”。
  (五)推进组织实施
  1.加强规划的组织落实。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精神和市、县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制订本学校教育发展行动计划。要加强规划的组织与落实,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并向社会公布,确保规划内容落到实处。
  2.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发布年度监测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