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关闭
【文章欣赏】“我和我的文化馆”征文选推《文化馆:领我放飞创作痴情梦》
来源:本网  时间:2021-07-07 09:03:47  浏览次数:-
【打印】 字号:

我和我的文化馆

作者:刘达标


文化馆,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业余生活的最佳伴侣,她帮我解开了许多困顿和疑惑,萌发了许多思想和灵感,让我在忙碌生活中得到不少欢欣与快乐。

说起我和文化馆结下的缘,最早还得追溯自山歌大师余耀南。记得认识大师是在1999年,当时大师在县里的一次文艺骨干聚会上表演,头戴花头巾,反串一个进城的村姑,以一身女装亮相,举手投足间充满诙谐,“惊艳”了全场。舞台上,他“全身洋溢文艺细胞”,“阿哥有心妹有情,铁杵磨成绣花针;阿哥作针妹为线,针行三步线来寻……山歌唔唱唔风流,猪肉唔煎唔出油;梧桐落叶心唔死,唔同哥聊心唔休……”即兴溜出的山歌令人捧腹,感染了场下大批观众。

2010年,大师为大埔县工商局创作了廉政文化小品剧本《铁局长》,并亲自指导演员备战全市廉政小品大赛。当时我扮演的是小商贩何义夫,另一位来自江西的同事扮演其妻王文秀。从出场白“烦、烦、烦!一心都想赚大钱,谁知大钱未赚到,赚到一张罚款单”开始,大师手把手教我们如何抛眼神、摆姿势,步、形、手、眼,每个动作都一心一意指导到位,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短短两千多字的剧本,大师的要求却非常认真,精益求精,我们每天都排练到晚上8点多才结束。

双休日,我们就驱车前往大师位于国防酒店后头的宿舍,在门前坪地上,披着银白色的月光继续排练。大师对每招每式均毫无含糊,执著地反复指导我们做到位为止。尤其是表情,必须入戏,才能进入下一环节。甭看大师虎背熊腰,其实他当时已罹患糖尿病多年,每天都要打胰岛素针,早已没有当年的体能和精力了。每排一次,他中途都要坐会儿,休憩下,用毛巾擦擦汗或喝口水。

获奖那天,大师由衷地高兴,一时兴起,抓起竹板,向我们展示以前从民间盲眼乞丐那里“偷”师学来的双手打板绝活。但见他左手持三块、右手持一块,四块竹板在他手上变幻无穷,击发出各类声响和节拍,尤其是那种颤音:看不到手在抖动,但是整个竹板却发出震动,配上即席发挥的五句板,令人鼓掌叫绝。那时我们才了解,原来大师不仅擅长导编唱演,且身怀绝技,出口成诗,应对如流。他那琅琅的笑声、稳重的谈吐、幽默的语言……令其浑身散发出一股超乎年龄的洒脱爽朗。

大师的儿子早逝,经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发展到后来,只能拄杖缓行。晚年他更注重传承技艺给年轻人。他常说学表演要“眼勤、耳勤、手勤、脑勤”,他不单这样说,也这样践行。古稀之年的他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利用放大镜、手机等工具帮他人修改作品,并让徒弟把他所演所唱所讲的摄制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大师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在感动敬佩之余,油然而生仰而习之之情。

自参演大师指导的小品后,我成了文化馆的常客和粉丝,文化馆成了我忠实的伴侣和形影不离的好友,几乎每年的采风、文学讲座和创作活动我都会挤时间参加,我还经常参加单位和社区组织的主题演讲、舞蹈比赛、歌咏比赛等系列文艺活动,活跃在“琴棋书画、诗文歌舞”的文艺第一线。

在大师的感染下,长期耳濡目染的我,渐渐潜移默化。业余时间,我时常阅读《梅州群文》《大埔文艺》,并开始尝试创作群文剧本。每次单位寄来《梅州群文》《大埔文艺》,我都是第一读者,我都会迫不及待拿来细细品读,看完再细细珍藏好。现在,我的房间里已有好几摞叠得厚厚高高的《梅州群文》《大埔文艺》。空闲时,我会再次拿起,像咀嚼橄榄一般,慢慢品味其中的甘醇滋味;又如品尝绿茶一样,细细感受那沁人肺腑的清香。

回首来时路,过去的岁月年充满坎坷波折。我辗转了5个单位,大部分时间在梅州大埔的茶阳、百侯、高陂等多个乡镇工作,早晨5点要查生猪,晚上12点突袭黑网吧,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写作。天气炎热,蚊虫肆虐,室温高达36摄氏度,但是三四个人还得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宿舍里午休;晚上值班,四处星光笼罩下,一人的“孤岛长夜”最难熬。多亏有文化馆出版的书籍陪伴,让我不觉太过孤单寂寞。驻村时条件艰苦,不仅要留神见人狂吠的野犬,还得防备四处溜动的山蛇。台风来时,我坐摩托去浒田村采写当地烟叶种植情况,刚驾车从桥上驶过,大型广告牌就砸落在地,幸好反应及时,捡回一条小命!三河坝朱德大桥的桥墩都给刮进韩江了。我抓摩托抓得两手抽筋了,摩托还不住地向左侧位移,路旁的竹木似刀箭般斜刺过来。一位女行人连雨衣带裙子都被吹翻上飘,一位老者鱼篓打翻,新鲜青鱼、鲢鱼、鳙鱼……满地乱蹦。唬得向来不信神的我连连祷告:“上帝保佑!”

自12岁发表文章至今,我已多年未触笔墨,单调枯燥的生活让我再次重拾旧好。笔耕岁月,其中况味甚难言表。在远离都市的山区,我怀揣对写作的一腔热情勤奋笔耕,创作小品剧本,经常起早摸黑,不嫌板凳冷,不怕“闭门羹”。夜深人静时,即是我端坐电脑前与缪斯女神“相会”之际。往往一写就是数个小时,直至手酸臂麻,有时甚至深夜。为构思一篇短短的剧本,我常常废寝忘食、绞尽脑汁,在应急灯下执笔挥笺;午休时突生异想,我会一跃而起将其记在本子上;旁人“侃大山”天昏地暗我竟恍如不觉,兀自手攥不缀。与专职作家和写手相比,我没有整块的时间去搞好群文创作。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化馆和群文创作的热爱之情。作品接二连三的“出世”增添了我写稿的动力,看到文章见诸报端仿如摩挲亲生骨肉,成就感油然而生。功夫不负苦心人,前年,我根据生活实际感悟创作的小品《金牛石》,

梦想从未走远。20多年来,我始终对写作“忠贞不喻”,与文字朝夕相伴,群文创作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多么艰辛,我从没放下过写稿的笔。虽说未能传承父亲的衣钵,一支钝笔也不锋锐,可却寄托了我的丰富情感和跃动思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汲取文化馆所赐予的源源动力,我坚信,未来我将继续在写作路上跟随文化馆跋涉前行,不断书写新的成长故事。


作者简介

  刘达标,梅州大埔人,80后文学青年,书生派幽默写手。从13岁在省刊发表处女作开始,至今已在国家、省、市30多家报刊杂志刊登作品989篇,80多万字,29次在市级以上征文比赛中获奖,并有19篇文章发表于正式出版社的文集,11万字中篇小说《80后的甜酸苦辣》待付梓。